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昭示了执政党反腐的决心,也给予公众以厚望。在显而易见的当务之急,理当是深入反思权力何以长期游荡在制度的笼子外,并及时考量怎样不折不扣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及关进什么样的笼子,以实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有效遏止腐败的效果。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宣告之所以激起巨大反响和热议,既在于这句话出自中共总书记之口,也在于这句话紧扣现实,契合民心民意,而且形象生动、平易通俗而便于传诵。同时,这是一个关于界定和恪守权力边界,如何制约和监督公权力的鲜活比喻。而且,毋庸讳言,公权力必须划定边界并加以制约和监督,早已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最基本的常识。三百多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就一语破的地指出:“有权者易滥权,此乃自古不易之教训。擅权者用权恒常无度,非遇界限而不能休止。”一百多年前,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更是一针见血:“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换言之,没有边界的权力,即为特权,亦即绝对权力,它犹如嗜血怪兽,一旦挣脱制度的樊笼,必将肆意妄为,导致腐败丛生而最终祸国殃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直面事实的回顾,鼓足勇气的前瞻,才是正确理解和深入领会“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一主张而加以贯彻实施的重点,也是彰显其现实意义和激发其历史意义的关键。 一方面,应该充分领会到这句话中丰富的历史含义,清楚地意识到,它揭示并承认,尽管国法党纪森严林立,以公权力边界为议题的历史高论和当下时议汗牛充栋。遗憾的是,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已经公之于众的腐败易发多发领域,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有权者目无法纪滥权腐败的现象触目惊心,实例可谓比比皆是。而“反腐工作形势严峻”,“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等权威说法,无疑也是对这些实事的侧面印证。 这也就是说,国法党纪、舆论监督、公众参与—这些制约和监督公权力的天然灵药,本该是炮制牢靠的制度之笼的上好材料,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们常常只停留在书本里或者口头上,而少见于实践之中。甚至于不乏伦常颠倒、背道而驰的怪象:一些构建制度之笼的必需的优质材料,却长期受困于权力,被囚禁在行政权力建造的樊笼之内。 另一方面,展望未来,则要确保能够牢实地约束权力运行的制度之笼,不能是纵容权力任意出入、形同虚设乃至子虚乌有的假笼子;当然,也不能是一戳即破的纸笼子;进一步而言,即便笼子由钢铁焊制,真实无虚且牢不可破,依然还要解决出入笼子的锁匙由谁掌握这样的要害问题。而一个简明的答案是,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是衡量制度的笼子合格与否的唯一尺度。而特权的残存与否,则是检验权力的运行是否切实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的唯一标准。

相较于响应“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号召热议之声,以及随之而来的具有高度社会共识的可喜局面,将这一行动付诸实施并做到卓有成效,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项挑战体现到具体的反腐工作上,要达到准确快速地把公权力的运行置于惩戒、防范、保障等“三个机制”的制约与监督之下,最关键的,则应依照习近平在宪法颁布3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为法治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发生。其次,在宪政法治的前提之下,一方面,要尽快厘清和界定包括国家权力及各级行政权力,特别是公权力使用者大小官员在内的权责边界。另一方面则应确保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督促公众履行责任和义务,亦即积极参与到制约和监督公权力运行的过程中来;同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掘新老媒体的潜力,尊重新闻规律,拓展舆论监督的空间……可以寄望,如此多管齐下,建造一个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之笼”,不仅指日可待,而且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