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参与机制 经济普查成为信息化与群众参与的博弈



中国投入1000万人力花费达100亿元资金耗时3年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无疑将创下中国民众参与人数的新高。信息化与群众运动的博弈将绘出统计信息化进程最生动的曲线,折射出中国统计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应用的全新历程。

    如果不是由于一些统计单位的数据引发民众的置疑,统计并不会如此走近民众。轰轰烈烈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成为统计回归社会的最佳时机。

    “违心”参与

   离我们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据说动用了600万人,而此次经济普查所调动的人员总数据称将超过1000万。四川省普查中心副主任黄志贵告诉本刊,四川省参与此次普查的人数要超过100万,花费可能有几个亿。推算开来,全国投入的普查费用将达100亿,人数也绝对过1000万。对比美国1999年的一次普查,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当时参与普查的正式统计员为3000名,加上雇用的55万名临时工,费用花费为40亿美元,这似乎意味着中国民众参与的高成本、低效率与落后的生产力方式。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闻处处长张英香向本刊介绍说:此次调查涉及到二十几个行业、一百九十几个中大类,涉及八百多万家法人单位、产业单位和三千多万家个体工商户,为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作决策依据。而要得到如此众多的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商户的支持并不容易,因此,国家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基础上,专门制订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意志与一些民众心理的差异增加着经济普查的成本。

    此次经济普查,这种民众参与无疑将继续在信息收集、数据填写、汇总上报以及分析处理等方面按照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的统一规划进行,实行省、市、县三级调查与逐级报送方式。长期以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确定统计数据为国家原则,遵循的是先内后外、先政府后民众次序的做法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众对于信息在提供与获得上的不对称。

    教育部统计应用研究中心教授薛薇认为,分析中国统计的现状,不难看出民众“违心”的原因。在法律地位上,单行道式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与自下而上的被动提供数据的模式,让被调查者与调查者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上,使得“违心”的民众参与将原本低下的生产方式效率再次降低;从调查主体看,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发挥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在调查手段上,人工入户调查的落后手段使得统计信息化无从开展,民众参与作为结果而非原因填补了这种不足。

    盛行并无奈着

    梳理民众参与与信息化应用以及国家体制的关系时发现,在当下体制改革已经与信息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国务院“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指出:就挑战而言,目前最突出的是对政府管理体制和行为方式的挑战。让“无限的政府与无效率的政府” 转为“有限的政府与高效的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最有效的措施。高效的统计体系会最大限度削减普查人员队伍,如美国,从普查员队伍庞大程度看出统计信息化的程度。

    但在今天,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民众参与强化的此消彼长规律却不对应。尽管统计局官员与统计专家对于技术支撑统计应用都持绝对的肯定态度,然而对于身处数海的统计领域却并没有对统计系统进行关键性的业务变革与思想洗礼。新兴的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分析工具不断成熟,使得分析型应用系统回归于数据中心的本质,表明了应用系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流程驱动进步到数据驱动。而从倪主任反映的情况看,包括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在内的新兴技术并没有应用到现有的中国统计信息化中来。北京东软金算盘实施经理李晓斌透露,这些新兴的技术已经在ERP、集团财务等解决方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数据钻取、切片、BI技术与统计信息化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更加令人吃惊的信息是,现行的国家统计系统没有建立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即便是正在研发的新系统中同样没有作数据容灾的立项性规划。

    薛薇教授指出:对于政府统计而言,依据信息资源规划理论,首先建立规范的电子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报表体系,以及人员部门门户管理体系;其次从政府的中间层次即经营管理层入手建立易用、适用和多用性的多级统计信息系统或报表系统。而现行的系统一般基于业务层入手进行设计,难免会既庞杂且效率低下,导致系统运行慢失败率高。缺乏先进信息技术支持的统计领域无法对统计数据做深入分析,统计信息无法回流到社会自然也不难理解。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统计领域在体制上的墨守成规与信息化建设的固步自封,民众参与的“违心”性盛行便作为一个最明显的体现,且将会继续盛行并无奈下去。

    民众参与的盛行与统计模式的落后以及统计现有的信息化水平低下有直接关系,与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无法割裂,而模式落后与统计领域信息化应用不充分有直接关系。研究社会变革过程时发现社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实行成本中心的转移,从最初的劳动成本转向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搜集成本转向信息处理成本,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与深度应用缺失是导致无限与无效政府的关键因素。

 

    数据质量的要求

    而如此庞大的普查队伍除了临时招募的调查员外,统计系统内部的正式人员数量也绝对不是小数目。黄志贵主任告诉记者,四川统计系统参与此次普查的正式人员有接近2300人,同样推算起来,全国将有6-7万人参与,这深刻反映了现有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也无法让人联想到统计系统是国家现有行政机构中进行信息化最早最充分的部门。目前,建成的统计外网与统计内部业务网正常运行,保证了统计业务的顺利开展。统计信息化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项目,已覆盖31个省,及其省会,61个节点的骨干网,“九五”过后,这个现有系统一直在延伸,目前已经能够覆盖到全国2/3~3/4的地区。新系统建立后希望能够覆盖到县级单位。

    统计信息化的真正核心在于对统计业务的处理。统计信息化基本涵盖了从统计规范设定、报表与编码制定到报表填写、数据上报、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到数据利用的全过程。倪主任与薛薇教授都赞同了信息技术在此次普查过程的作用,对于普查员的培训、普查信息的沟通,尤其是普查的前期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最佳实现方式。数据质量控制贯穿经济普查全过程,贯穿于普查方案的设计、普查人员培训、单位清查摸底、基础准备工作、普查表的填报、普查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等全过程。

    而数据质量的内涵包括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高效与低成本,这对传统统计方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全国经济普查小组组长曾培炎在第一次经济普查的动员大会上指出:要紧紧围绕确保数据质量这一核心开展工作。数据质量与经费落实、人员选派、入户调查、部门协调成为此次调查的五大难题,每一项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密切联系。

 经济普查成为信息化与群众参与的博弈

    统计信息化是在统计信息的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统计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逐步提高统计管理,统计运营的集约化程度,使科学技术对统计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贡献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过程。针对目前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缺失、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统计分析意识不强、单就业务忽视了管理与决策的现状,薛薇教授指出:对数据进行整合势在必行,包括物理整合、逻辑整合、应用整合。通过调查发现,如果信息化只是作为技术支持手段,那么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会过于狭隘。这也是在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体制问题,“制度优于技术”让我们不得不围绕制度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不是孤立的。面对新的经济与政治形势,国家需要对统计的整个运算流程进行设计,信息化在统计领域的应用是革命性的。 

    统计新贵

    在联系四个试点地区中的北京市统计局以及四川省统计局时,他们给予的回复是所有的系统与规划全部由全国普查办出,地方只是配合之类的信息。为了顺利完成此次经济普查,国家统计局基于现有统计局的技术力量,加上河南、湖北等几个省的技术与业务专家,另外聘用一些IT公司的程序员专门研发了一套软件系统。系统设计从今年3月开始,10月底开发完成研发,11月为调试时间,整个项目耗费为350个人/月。

    倪主任介绍,ePras基于J2EE开发的,实现了将单一的数据处理转为网络应用,从统计应用软件升级到统计网络应用系统,这样各个终端使用者可以直接修改权限内的数据,而不是通过拷盘或者HTTM格式。它完全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发的,在“九五”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在32位的计算机进行的,保证现有的低端用户用的到位。鉴于区域性差异大,国家统计局制订了灵活的使用模式,但数据交换格式都一致,保证统一性。网络与单机都可以互通,县级以下单位通过拷盘,通过网络传到局域网进行。ePras系统采用按照功能组合的方式划分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完成一组独立的业务功能,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业务数据发生联系。根据ePras系统的业务需求,所有业务功能按照相互关系和藕合程度被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子系统,分别是:制度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上报接收子系统;数据应用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在设计时考虑到软件本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能够适应不同的硬件与网络环境。能够在从PC到PC Server到Unix Server的不同硬件环境下运行;软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伸缩性,不能仅仅为普查而开发一套专门的系统,普查后要使这套软件使用于常规统计的数据处理工作。这套软件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单机版主要适用于县级和地市级普查数据处理使用,网络版主要使用于地市以上,包括省和国家级普查数据处理使用,两个版本在面向的用户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使得用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的自由。网络版又具体地分为PC Server版和Unix Server版。软件为3层结构,分为前端、业务逻辑、数据逻辑三个大的部分。前端采用Delphi开发,业务逻辑层采用C++及J2EE开发,数据库采用MySQL及Oracle。

    从软件的体系架构上可以看出,备受关注的系统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一个兼容了全国不同区域差异性的多样性系统在保证了可用性的基础上如何解决效率问题,又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该系统由国家统计局免费提供给各地,凡用于国家开发的和国家应用的,将统一免费提供。在硬件建设上,由地方自行采购,国家可以拨款,在资金与技术上保证此次普查顺利实施,也促进了统计系统内信息化的建设。

    中国统计入世

    中国入世为中国经济接轨全球化取得了合格证。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的国际经济规则为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全球化提供了条件。

    而中国统计加入GDDS则是统计入世的另一种描绘。GDDS是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的缩写,是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统计基础不够健全的成员国制定的一套数据公布的规范。同时IMF还为统计基础较为健全的成员国制定了另一套规范,即SDDS(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IMF建立GDDS的宗旨首先是鼓励成员国改善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是提供一个评估数据改善必要性和确定改善重点的综合框架;第三,指导成员国向公众提供全面、及时、易于获得和可靠的经济、金融和社会人口统计数据。通过不断努力,中国统计加入了GDDS,为中国统计体制的改革与统计信息化的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使得原有的“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原则与先内后外、先政府后民众的原则不断被颠覆,而要具备SDDS的资格,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持续建设与应用缩小中国统计与国际统计的差距。

    倪主任指出,随着统计的地位不断被提高,统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将逐渐深入,今后的软件系统将具有极强的扩展性与灵活性,将是平台软件——统计信息化应用基础件,能够使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的,能够适应时间变化的。薛薇教授也描绘了今后统计系统软件的模型,将是面向中间层的。这与倪主任的预测不谋而合。IDC的题为《2003-2007年全球整个分析应用软件市场预测与分析》报告称全球分析应用软件市场将呈爆炸式增长,报告预测2007年全球分析应用软件市场将价值48亿美元。而中间件、数据库、操作系统作为三大软件系统占据软件核心位置,所幸中国IT商家在中间件领域已经小荷才露,包括金蝶的Apusic应用服务器、中创的CORBA中间件、东方通的消息及交易中间件都有不错的表现。

    中国统计加入GDDS将会对自己在统计范围、信息公布频率、公布及时性等方面做大胆的改革,而体制革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建设与国家利用信息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政府体制改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信息化对于推动建立一个健全的统计体系与统计体制具有双重意义。相信不久之后,普查工作乃至其他任何领域的大规模民众参与将成为历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909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群众参与机制 经济普查成为信息化与群众参与的博弈》为网友长留最冷白子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