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最受关注的管理大师圣吉8226;彼得通过《第五项修炼》一书,提出了现代企业唯有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竞争力的著名论断。今天,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注重学习、培训、营造“学习型组织”已是一个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为此,许多企业这些年纷纷加大了培训投入,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然而,奇怪的是,培训效果并不明显。本人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认真学习,加之培训经费太少,无法实现较正规、系统的培训;另一方面是许多人认为学习那些管理理论知识对工作实践没有太大帮助,不予重视,只是匆匆应付。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要想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必须正确认识管理实践和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距离,理论是一般性的、抽象的规律,实践却是具体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实践中往往先有经验,对经验的提升、推广产生理论。经验的使用范围要小于理论,经验对于具体的实践具有帮助,理论在经验之上,具有一般性。对理论的应用要从“一般”回到“具体”,这需要有一个还原的过程。还原本身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还原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的悟性。举例来讲,人所共知:“1+1=2”。但是,假如离开了具体事物抽象出的共性,由于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1”和“1”都不会相同,“1”和“1”相加将永远都不会等于“2”。因此,在我们使用“1+1=2”时,我们实际使用的是具体事物抽象出的共性,这中间进行了抽象和还原的过程。所有理论形成的方法只有两种:顿悟和逻辑,都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的一般性规律。
对于管理实践来讲,由于管理过程主要涉及到人的行为,而至今为止对人的行为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人的行为中的不可预测性严重地制约着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把握往往带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因此,管理学科至今尚不能够完全进入科学的范畴。因为,艺术与科学的特征刚好是两个极端:艺术的特征是不可复制性,复制即成赝品,毫无价值;科学的特征则是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无限复制,复制的结果绝对一致,体现科学性。所以,任何一所艺术学院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培养出的所有学员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同时谁也不能否认学院的学习培养对成为艺术家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样,当今世界任何一家商学院都无法直接培养出企业家,但极少有成功的企业家不去商学院学习的。
人们学习和研究管理理论是因为:虽然理论上正确的事情在实践中未必可行,但理论上行不通的事情在实践上则必然失败;世界上不存在、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但一个企业长久的健康发展一定需要必要理论指导!
因此,在管理实践与研究中,我们无法像其它学科—特别是工程学科—那样可以找到或设计相同的技术环境并无限复制,我们只能创造性地借鉴一般性规律、利用基本的工具去面对具体对象考虑具体方法。在管理实践中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环境,别人的失败可以引起警戒,别人的成功却很难模仿,能借用的仅仅只是管理学科中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所以在管理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对自身的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所能控制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按照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整合,并设计合理的流程;其次要系统地掌握一些管理工具、技术和技巧,用以处理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第三要注意不能仅仅只凭经验,跟着感觉走,特别是不要以为处理好某些关系就可以做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