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狼并没有蜂拥到中国市场中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尽管中国几乎只出口廉价的商品,但这并不能阻止出口的持续攀升,甚至与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彩电就是个例子。类似于今天的汽车行业,不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有资产的投资冲动集中在家电业,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市场在经过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呈现出放量增长的态势。但这个市场仍然是一个普及型的市场,换句话说,市场首先生产和消费的是价廉物美的低端产品。
于是中国企业迅速积累起低端产品的产能。但是彩电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高度离散的行业,零部件90%来自外购。下午注册公司,晚上就可以开工生产,可能并不是什么笑话。巨大的产能不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尤其是在低端产品上,生产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负担,尤其是当国内增长放缓之后,中国企业的眼睛必须要向外看。
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低端产品的优势已经不是简单的竞争优势,而是替代优势。因为中国国内的市场环境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模拟或是效仿出来的。
在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呈现泛政治化的倾向后,中国家电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替罪羊”。但彩电不是钢铁,它仍然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2007年美国将全面普及数字电视,今天当一名普通消费者从沃尔玛购买了一台来自中国的便宜彩电后,很可能在今后几年中不再积极考虑针对彩电的消费。作为终端产品,彩电对于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连动效应不能小觑。中国的彩电企业必须自我设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彩电反倾销案恐怕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初裁的结果就很能说明些问题。
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市场仍然是立基之根本。国内市场的竞争会加剧,而靠出口退税生活的日子也可能已经到头了,一些实力不济的企业必然退出市场,制造商会进一步整合资源。同时,零售商也经过了跑马圈地的时代,在脸对脸的竞争阶段,零售商必然会倾向于与大品牌的合作,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而这样的趋势可能会影响到包括白电在内的整个家电业。
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世界家电业的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而在这个过程中,欧美日韩家电企业的产品———DVD芯片、空调压缩机、等离子显示屏也都找到了下游的大买家。世界工厂的商品卖到世界各地去,符合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抛开中美贸易纠纷的大背景不谈,彩电反倾销案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还是彩电企业的自强。多年来美国人信奉一条真理: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
现在正是敌友不分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