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的关联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产品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是品牌力的时代。在不同企业的商品趋向同质化的今天,单纯靠提高商品本身的特性来赢得顾客的竞争手段已变得软弱无力,因为消费者已很难从产品的外在特征、物理属性去区分不同厂家的商品,也很难从产品的外在去判断它们的优劣进而做出自己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质取胜”已成为过去,企业品牌形象的差异正在取代传统的商品本身的差异,企业卖的不再是差异化的商品,而是差异化的品牌理念。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也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个企业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是企业或产品给消费者的“感觉”。
举个例子:一块普通的手表只要几十元、几百元,而一块劳力士或雷达可以高达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这10倍的价格差异仅仅是产品间的差距吗?不。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质量、材料、款式的确有差异,但这种物理差异不可能有10倍、100倍之多,劳力士、雷达的价值主要在于品牌而不是产品。品牌不仅仅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款式)的优秀,心理消费才是真正的重点。同时品牌是身份的象征,在十几年前有一块表就是一种荣耀,那是产品力时代,而现在品牌力时代,仅仅产品优秀远远不够。大街上几十元、几百元的手表很少有人问津,而价值千金的名表却成了许多人强烈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劳力士、雷达是体验自我价值,体现优越感的绝佳道具。
同样的产品,贴不贴品牌标签,对消费者而言意义完全不一样。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竞争,正如坐奔驰的人与坐夏利的人是两个层面的人一样,在很多”半被动消费”中,物的享受反而是其次,品牌带给他的意义远远大过产品本身。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并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品牌让产品升华,品牌做得越久积累越多,产品则不然。
如果就上面的观点我们达成了共识,那么接下来探讨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我们之间就不会有什么障碍了。
产品经营≠品牌经营。产品经营自不必多说,谈起品牌经营,其实就是研究怎样利用知名度高的品牌效应,扩大自己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说,品牌经营,往往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甚至还有的干脆以品牌命名,搞一些公益性活动等,但无论哪一种品牌经营,其最终肯定还会落脚到经济效益上来,区别仅仅是取一时之利,还是取源源不断之利,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市场放在第一位,实际上这恰恰是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尺度。可以说,取长利者必有短利,但取短利者却未必有长利;有市场者必有利,无市场者必无利;品牌经营得好,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品牌经营得不好,会落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残局。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无一不是耗费巨大心血来扩张经营的。
下面,让我们看看品牌经营究竟如何不同于产品经营:
从历史上来说,作为经营手段,正如前面说过的“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竞争”一样,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也是两种不同层面的经营手段,但他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优”与“劣”的区别,而是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必然产物。西方发达国家品牌经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输出产品,通过产品销售占领市场;其次是输出资金和设备,通过技术合作、合资,在市场所在地组织当地生产销售;第三步是在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后,采用输出品牌的方式,带动产品的销售,从而实现以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
产品经营是经济比较落后,商品短缺时代的经营方法,而品牌经营是最近刚刚兴起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社会进步的结果,它们都是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的。当然,就现在来说,产品经营无疑已经落后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品牌经营的思想应该而且已经占据了主流。
就现实情况看,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代表着企业两种不同的经营哲学,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品牌经营比产品经营更贴近消费者,更能满足消费者较高层次的需求。 产品是在工厂所生产的东西,而品牌则是消费者所要购买的东西。在完成购买行为时,消费者首先是看品牌在他们心目中是否留有位置,其影响着购买行为的权衡决定,消费者选择某种产品的理由就是某种品牌给他带来的独有的精神感受。一件产品可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但一个成功的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产品很快会过时落伍,而成功的品牌则是经久不衰的,正如陈年老酒,越久弥香,对消费者产生源源不断的吸引。
一个好产品是支撑品牌的基础,但一个好产品却不一定能成为好品牌。不少企业有不错的产品,却很难形成品牌优势,原因有三:一是企业没有长远规划,只满足于糊口度日,不考虑为品牌长期投资;二是盲目自信,自我封闭,抱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老理吃老本儿;三是不知如何营造品牌资产及品牌价值的不断升值。
面对强大的外国品牌,因为我们缺乏对品牌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只会依赖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品管理经验,面对洋品牌那高深莫测的营销战略和成功的品牌经营策略,我们除了叹息就是模仿和照搬。东施效颦式的经营方式最终导致中国品牌缺乏个性和理性,企业难以把握品牌经营的内在规律,这也是中国品牌很难超越国际品牌的一个主要原因。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的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