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及其对领导者绩效影响的研究 品德是什么?品德对领导者的绩效有没有影响?是通过何种途径或者中间变量施加影响的?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品德的定义 品德,一般的辞典都把它解释为道德品质,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再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表现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上述品德的定义比较狭窄,不适合在管理学中对品德进行研究。在本文,笔者将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人事测评专家萧鸣政教授对品德所下的定义:品德(moral character or virtue),是一个人用来调节与处理对已、对人、对事的稳定行为特征与倾向;在外表现为行为态度与行为特征,在内表现为个人信念与行为准则。
二、品德对领导者绩效的影响
(一)品德通过扩大或者减小领导者的影响力进而对其绩效产生影响 领导的影响力,是领导对一个组织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及其程度大小。领导影响力的大小与其绩效的达成是密切正向相关的。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领导影响力的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两种,即: 领导影响力=职位权力+个人权力 其中的职位权力是职位赋予领导者的法定权力,任何人只要处在某一领导职位上,就自然地获得了这种权力,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它包括惩罚权,奖赏权,建议权等。这种权力带有强制性,下级不得不服从。 职位权力是法定权力,权力范围是固定的,也是处于某一职位的领导自身无法改变的,但个人权力却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个人权力,亦称为非职位权力,这种权力与领导者所处的职位无关,不具有强制性,它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形成的权力。 领导者的品德对个人权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俗话讲“德高望重”,领导者如果具有高尚的品德,如:诚实、谦虚、果断、乐观、乐于助人、深思熟虑等就可以扩大领导者的个人权力;反之,不良的品德,如:虚伪,优柔寡断,悲观,武断等会减小领导者的个人权力。 品德高尚的领导者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下属,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产生强烈的影响力,使自己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这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古今中外,以大德赢得人心而成众星拱月之势,成其伟业的领导者,无不为人称颂。周恩来同志就是举世公认的光辉典范。又如,在企业中一个品德良好的班(组)长,得到人们 的尊重,以他为中心会形成一个影响系统,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他本身职务权力的影响范围。因此,尽管其职务很低,主任、乃至厂长也要经常主动去争求他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在大学中,一个品德高尚教授的言论,有时会比大学校长的命令还起作用。 因此,品德通过影响个人权力,进而对领导的总体影响力产生扩大或者减小效应,并最终体现在领导者的绩效上。
(二)、品德通过增强或者削弱领导者的威信和被领导者的服从度进而对其绩效产生影响 领导者的威信需要品德扶持。良好的品德是领导威信产生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源泉。 管理心理学认为,被领导者要接受领导需要理智;认识到领导的必要性,需要情感,即需要对领导者的敬佩,好感与信任。情感是组成被领导者对领导者态度的核心成分,是领导树立权威的重要心理因素。只具有权力或者职务威信的领导,被领导者在理智上服从的是权力与职务,情感是怕,如:害怕影响个人的晋升,是“敬而远之”的、外表不得不消极服从,内心实则抵制。这种领导只具有表面的威信,并没有实际的威信。具有真正威信的领导,被领导者是一种心悦诚服的服从,是实际的威信。 正人必先正已,“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因此,领导者欲建立真正的威信,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品德,成为被领导者的表率。 一个品德为下属敬重的领导,他在下属面前就有了较高的威信,就成为下属心中的榜样和表率,从而产生敬佩感,下属会从心理上和行为上主动接受领导。下属会从心里感到,跟随这样的领导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对这样的领导倾心拥戴而且愿与之共谋大业。对表扬奖赏,心悦诚服,信心倍增而勇往直前;对批评处罚,诚恳接受,心服口服而真正思过图新。 中国有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把才服放在德服之下,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以才智和能力树立起的威信,常常是不巩固的,一旦下级的才能超过自己,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时,这种威信就会动摇,甚至消失。而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树立起的威信,则会经久不衰,永存于下级心中。刘备三顾茅庐,就以他的谦虚和诚恳打动了诸葛亮;宋江仗义疏财,就以他的正直和慷慨赢得了梁山好汉的尊敬。他们所以能使那些才能远在自己之上的人心甘情愿地受其领导,正是靠他们品德的力量。 有些领导者迷信职务权力,认为凭借职权就可以使下属归服,其实这只能是服权,带有强制性,下级不得不服从。而不是服人,其产生的力量也极其脆弱。即,职位权力可以做到让下级“口服”,让其做某事;但不能让其“心服”,让其心悦诚服的做某事。因此,只靠职位权力去领导,任务的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正如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所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品德高尚的领导者,即使他失去权力,仍会有众多的追随者。而品德不端的领导者,即使在他大权在握炙手可热之际,正直的人们也会嗤之以鼻,至多是敬而远之。 因此,品德影响领导者的威信和被领导者的服从度,而这两个因素对领导者绩效的达成是至关重要的。
(三)、品德影响领导计划或者决策的执行效率 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根据法国工业家享利.法约尔(Henry Fayol)所提出的管理五职能论,毛泽东所说的“出主意”基本上是属于计划和组织职能,“用干部”属于指挥、协调、控制职能。 显然,一个品德高尚、善于团结干部的领导者在“用干部”上会有较高的效率。正如《论语》中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四)、各类研究表明品德是影响领导绩效的重要特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商研究所的斯托格蒂尔(R.M.Stogdill)教授把领导特质归纳为六大类,如下表所示:领导特质 举例 与领导绩效关系 身体特性 精力,身高,外貌 这方面迄今的发现还是矛盾的,不足以服人。 社会背景特征 社会经济地位,学历 这方面的研究缺乏一致性和说服力。 智力特性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判断力 研究确实发现绩效优秀的领导者在这些方面较突出,但相关性还较弱,还需要考虑一些附加因素。 个性特征 适应性、进取性、自信、机灵、见解独到,正直,情绪稳定,不随波逐流,作风民主 与领导绩效相关 与工作相关的特性 责任心,毅力,首创性、主动性 有些特征已经被证明具有积极的结果,例如高成就需要,愿承担责任,有毅力,有首创性、工作主动,重视任务的完成等。 社交特性 交际能力,口才 研究表明,成功的领导具有善交际,广交游,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愿意与人合作等特点。 可见,上表中的“个人特征”和“与工作相关特性”基本上是属于品德范畴,研究表明它们对领导的绩效均有较高的影响度。 麦肯锡公司创始人之一马文.鲍尔在他1997年出版的《领导的意志》中指出,领导者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14种品质:(1)值得信赖;(2)公正;(3)谦逊的举止;(4)倾听意见;(5)心胸宽阔;(6)对人要敏锐;(7)对形势要敏锐;(8)进取、进取、进取;(9)卓越的判断力;(10)宽宏大量;(11)灵活性和适应性;(12)稳妥而及时的决策力;(13)激励人的能力;(14)紧迫感。这14种品质中至少其中的(2),(3),(4),(5),(10),(11)是属于品德特性的;可见中诸品质中品德对领导人效率以及其绩效是有较大影响的。 GE首席教育官,GE发展管理学院院长鲍勃.科卡伦说“无论你是在中国学习管理一个公司,还是在美国管理一个公司,领导的原则都有是普遍适用的, ...,主要是指诚信,业绩和追变革。”,其中的诚信显然是属于品德的范畴。H﹒L﹒里茨(美)也说:“诚实的经理将比不诚实的经理更有成就。”
三、结语 在我国这样一个受儒家传统影响很深的国家,研究领导者的品德对其绩效的影响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员工对领导者的期望往往不局限于工作职责的范围内,这时领导者的品德对其绩效的达成就显得特别重要,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西方国家中,员工可以将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和个人品德区分看待。而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位的就是要“修身”,然后才能谈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中国,员工往往难以容忍接受一个虽然能力较强但品德不良者的领导。在员工接受领导都已经成了问题的情况下,领导者的绩效就更无从谈起了。 另外,由于忽略了对领导品德的考察,尤其是忽略了其中思想和道德品德的考察,在当前中国社会中流行一股“能人决定论”。这里所谓的“能人”仅指某些会赚钱或者能给组织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人。只要能赚钱或者能搞出经济效益就是英雄,至于用什么手段则不去计较。即使用了坑蒙拐骗、行贿受贿等非法手段,仍然把“能人”高高抬起,“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桂冠一顶一顶地给他戴上。现在,一些报刊还讨论“能人犯罪了怎么办?”,似乎“能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能人”一旦东窗事发,给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甚至直接导致一些企业破产倒闭,给组织、社会、国家造成巨大危害。所谓的短期“辉煌绩效”远远弥补不了对组织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