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月2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批手机核准企业名单,手机市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巨大的产能过剩的状况下,国内手机市场一场后价格时代的洗牌拉开了大幕。来自手机厂商的消息显示,以价格为拉动力的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如今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再也看不到国产手机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LG这些洋品牌。这些洋品牌不仅占据了央视的黄金广告时段,地方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时段也是这些洋品牌在唱独角戏。央视黄金时段广告被人们看成是产业兴旺的晴雨表。
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产手机的危情就像水中的涟漪,尽管也有振奋人心的TCL与阿尔卡特合资、波导与西门子合作等等利好,但在这种企业的购并合作兴奋之后,蕴藏的巨大产业危机爆发,终于将国产手机阵营打入冷宫。
被价格战断送了前程的国产手机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手机的价格大战空前惨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国内手机厂商庞大库存压力急于释放,而释放这种压力的出口只有靠大幅度的降低价格,来刺激日益挑剔的购买者。
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手机厂商的形成的库存压力,根本原因是对产品的把握失去控制权。自2004年以来,手机市场风云突变,彩屏、拍照手机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而国内手机厂商在彩屏上把握住了时机,但是对于拍照手机却丧失了机会。在低端拍照手机上,国内的手机厂商成了洋品牌的跟班。在30万像素的拍照手机市场,国内手机厂商刚刚布好产品线,更高像素的手机在洋品牌的操盘下,很快将国产手机逼近了淘汰的境地。
用波导总裁徐立华的话说“现在国内手机厂商只能与洋品牌展开更激烈的价格战,来夺回市场”。在这种策略下,国产手机只能用价格换市场,而这也是国内手机产业自创建以来一以贯之的营销策略。如果说,在手机市场普及阶段,整个手机行业处于暴利阶段,这种策略为国内的手机厂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是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市场进入缓慢增的通道,这种“刺刀见红”的价格血拼,就成了一把双刃剑。看看今天国产手机的经营报表,“供过于求、价格走低、毛利率下降”等众口一词成了国内手机厂商疗伤的口头禅。
在国内手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种下了这种祸根。就像彩电一样,在引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手机产业,尽管众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就忌讳“与彩电一样”,但最后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消化系统。只是完成了生产基地的组装建设,而这种生产模式最终作用在市场上,只能是通过生产规模、渠道铺货、价格大战这三板斧唬了一下洋品牌。
尽管穿插其中的夏新以一款A8手机成为单刀救主的故事。但在夏新的启发下,更多的手机厂商将韩国的手机复制到国内市场,最终成就了韩国手机厂商称霸市场的宏图。
如果说国内的手机产业今天所处的境况,是价格大战断送了国内手机厂商的前程,这也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在更层次的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断裂,才是根本原因。
断裂的产业链条
手机发展到今天,整个产业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技术的角度说,手机开始融合更多的消费电子和IT产品的功能,一个新的功能整合时代已经来临。手机产品已经开始一场多媒体化变革,这种变革的标志是,越来越强大的功能组合和稳定的性能。诸如先进的游戏、电子邮件、消息群发、摄像功能、文字识别、音乐娱乐、手机电视、MP3等等,正在成为手机的标准配置。
这种功能和性能的扩展,正在改变手机产业的经营业态。从商业的角度而言,任何产业的技术变革,最终将通过商业形态来完成消费者对其技术价值的认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手机产业从建立之初就忽视了产业链的建设,而这也是当初手机产业政策——审核制核准之留下的后遗症。只管终端建设,不管上游产业链配套。而对于大多数的国内手机厂商而言,“不管黑猫白猫”,市场占有率上去了就是好猫。在这种主导思想下,国内手机厂商在洋品牌主导的技术变革面前必然是马失前蹄。
说国内手机厂商产业链不完整,主要体现在对上游厂商的控制力方面,以拍照手机为例,就在国内手机厂商完成了30万像素手机市场准备之后,洋品牌的百万像素手机铺天盖地而来。就像一个连环套,洋品牌在产业链上环环相扣,以预见性的价格发起了对国产手机厂商的冲击。
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形态变化,对于手机越来越精益的多功能集成产品来说,不仅仅是制造流程的变化,而是如何再造管理能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对于核心竞争力来说,国内手机厂商很难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但在国际市场上,制造外包正在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外包趋势对于国内的手机制造商而言,短期补课的最佳效果是能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能力,就像戴尔开辟一种自己的商业形态,这也是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国内手机厂商外包,不仅可以解决产品设计更新节奏缓慢的问题,可以通过外包尽快掌握手机市场快速变化的市场行情。以目前的基地生产模式,只能掣肘国内手机厂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其是对国内手机厂商来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改变目前基地式的制造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市场融合机遇,国内手机厂商解决产业链断裂的掣肘,是如何建立国际化的流程,这种国际化不仅仅是为更多的洋品牌代工,而是建立柔性的国际市场布局,组合不同区域的本地化制造基地,实现精益化制造格局。
国产手机靠什么咸鱼翻身
对国内手机厂商而言,如何再创辉煌,显然在手机多媒体化时代是不容回避必答题。就像TCL的国际化,挥别了与阿尔卡特短暂的试婚,再次将手机厂商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考验。当规模、价格不能使国产手机厂商力挽狂澜,与跨国公司结盟当初也算是一种尝试,不过这种尝试随着双方存在的巨大认知落差,快速的分道扬镳,人们开始质疑国产手机的国际化,仅仅依靠合资就能完成国际化吗?就能实现核心技术的掌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国内手机厂商的国际化问题上,其是人们更应该反思,发展到今天,国内手机厂商应该布局国际市场,为跨国公司做嫁衣的OEM能实现国内手机厂商的国际化之梦吗?建立合资合作企业能实现国际化吗?这些问题与国内手机厂商如何咸鱼翻身有着内在必然联系。试想,国内市场都没有整合好,如何走出去,实现国际化。
手机正在成为精细化的消费电子产品,特别是在3G即将到来的前夜,手机产业充满了不确定的变数,这种变数一方面是技术的,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以目前的国内手机厂商的态势来说,要想在这场快速变革的技术应用推动下的国际产业形态的变化,首先完成国内市场的整合。这种整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变革。
一是,在日益同质化的产品层面上,试想产品功能的差异化。在这方面索尼爱立信已经为国内手机厂商做出了有益探索。二是手机消费正在呈现精益化趋势,这就要求国内手机厂商建立柔性生产机制,这种柔性制造机制包括产品功能的柔性组合。在手机精益化需求的背后,决定其价格的将是产品功能的配置。三是在技术上建立厂商之间的合作机制,随着国内3G的上马,在技术合作上肯定将有巨大的空间,只是如何利用3G前夜留给国内手机厂商的时间差。只有完成整个产业的整合,国内手机厂商才能真正度过这一轮春天前的气寒流
对于国内手机厂商而言,目前的窘境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借用一句古语“塞翁失马,焉之非福”。知耻而后勇,其实国产手机还大有希望。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