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测”略》 第2章 漫话IQ:智商知多少 智力是什么



     心理学中使用智力一词来描述聪明的程度。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量中产生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测验,而且智力测验

自从一产生就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与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心理学家对于智力理论的研究与智力测验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学的其他研究领域都没有像智力理论这样受到心理测量如此之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要编制智力测验,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智力是什么?每个人对这个词都很熟悉,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真正给出一个定义来却很难。我们平常会说,这个孩子真聪明,有时候是指反应快、成绩好,有时候是说他机灵、知道怎么讨人喜欢。在前些年重理轻文的时代,我们常常听见老师说数理化学得好的孩子聪明,而学不好数理化的孩子往往被认为很笨。但是这些所谓的笨孩子往往会在其他领域中特别擅长,并且其成就远远超过那些数理化学得好的孩子。尤其是艺术擅长者,包括体育擅长者,你能说体操或游泳没有智力因素在内?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学生的智力呢?可以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智力的定义,而这一概念即使是在心理学家那里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

最早编制智力测验的比奈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的能力、创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种要素;桑代克说,智力是一种适当的反应能力……美国心理学界曾就什么是智力对众多学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也是五花八门,诸如认为智力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Terman)、适应新环境的能力(Pinter)、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保持知识的能力(Henmon)。有的人认为智力是一种一般能力;还有的人认为智力是许多种特殊能力的总和,不然的话,我们又如何解释历史上许多的白痴学者以及精神病艺术大师?

 《读心“测”略》 第2章 漫话IQ:智商知多少 智力是什么
很少有哪个概念得到如此之多的定义方式。这种状况是目前智力测验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我们连智力是什么都没有一致的意见,那么测得的东西自然就可能完全不同,但都被我们称之为智力。其实,很可能我们测得的只是心理学家认为的智力的某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在用不同的智力测验测量时,完全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数。美国心理学家波林(Edwin G. Boring, 1886—1968)面对这种无奈提出了一个极端的操作性定义,即“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个东西”。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定义虽然有着明显的同义反复之嫌,实际上却成为最被普通人接受的定义。想想看我们用智力测验进行的筛选吧,我们多么关心智力测验的分数,如果用智力测验结果来分班,我相信任何老师不管它实际测得的是什么,都更喜欢智商高的孩子。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智力以及对这个问题争论得喋喋不休,心理学家对于智力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深入了。我们对于智力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一句话的定义上面了,而是在越来越多地建构关于智力的理论。下面介绍几种有名的智力理论。

一般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1863—1945)在1923年的著作《智力的性质和认知的原理》中,提出了第一个智力理论。斯皮尔曼发现在各种不同的心理能力之间往往具有很高的相关,他断定在不同的心智活动中有一种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他把这个因素称为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每一种智慧活动都有g因素的存在。同时,每一种心理能力除了这个共同的g因素之外,还各有自己独特的因素,称其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它因智慧活动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并且它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g因素和s因素合并起来构成一个人智慧活动的总体,并决定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特征。这就是一般因素论,也称二因素论。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代表个人的一般能力,是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和智力的基础,代表着个人抽象思考或对抽象事物之间关系认识的能力。代表个人智力的,一般指g因素,所以个体间智力的差异是由g因素量的多少来决定的。这种理论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奈量表和韦氏量表都是根据一般因素理论编制的,这些测验的主要目标是测量g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智力理论来解释的话,人的智力只由g因素决定,测验的编写和运用就简单多了。作为研究智力构成的基础,这种理论有很大的贡献。有了这个理论做对比,其他理论学说逐渐形成。

群因素论

群因素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Louis L Thurstone,1887—1955)于1938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因素的提取应该遵循简单结构的原则,根据这一原理,他认为若干种心理能力具有共同因素,但不是所有的心理能力具有一个共同因素,也就是智力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个组群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每一组测验之间的相关便是由这个共同因素决定的。塞斯顿经过多年的研究,从56种不同的测验中分析出七种因素,即七个原始群或七个基本智能: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这就是智力的群因素论。塞斯顿在1941年编制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就是测量这七种基本能力。

七种基本能力具体表述为:

(1)语文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V),理解语文含义的能力。

(2)语词流畅(word fluency,W),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3)数字运算(number,N),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4)空间关系(space,S),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5)机械记忆(mechanical memory,M), 机械记忆能力。

(6)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P),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7)一般推理(general reasoning,R),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这就是说,塞斯顿把人的智力归结为七个互不相关的方面,编制智力测验就从这七个方面着手,然后再进行汇总,得出一个综合的智力测验值。

在理论上七种基本因素应该是各自独立的。但很多研究却发现它们之间仍有某种程度的相关,例如,一般推理与语词流畅、数字运算与语文理解、语文理解与语词流畅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所以塞斯顿又补充了一个次级一般因素,这样一来他的理论有点向斯皮尔曼的一般因素论靠拢了,所以后人称他的理论为群因—一般因素理论。而斯皮尔曼后来也发现并承认有许多不能用g因素来解释的现象,因而他也修正了自己的理论,承认群因素的存在。两种理论逐渐向着接近的方向发展。

无论如何,塞斯顿提出的七种基本能力已经成为心理学智力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智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1897—1987)否认智力因素的一般因素的存在,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三种维度构成,即内容(加工的信息类型)、操作(心理加工过程)和成果(加工的结果)。

四种内容:符号(如数字、字母)、语义(概念)、行为(如别人的行动)、图形(形状、大小、颜色等通过感官看到的具体信息),后期还曾把图形细分为听觉和视觉两种。

五种操作:认知(理解或认识能力)、记忆(短时或长时的保持)、发散思维(以不同方法求解,即创造力)、聚合思维(推理能力)、评价(判断及批评能力),后期把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六种成果:单元(如单个词语、数字或概念)、类别(一系列有关的单元,如物种)、关系(单元与单元间的关系,如相似或差异)、系统(有组织的体系或计划,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转换(涉及某种改变,从一个事物的认识转换到另一种事物上去)、喻义(从已知的信息中进行预测)。

这三种维度构成了智力的完整图形,每个智力因素都由这三个维度来确定。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4×5×6 = 120种智力因素。比如在智力测验中有一个项目是复述,主试读一组阿拉伯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复述。用吉尔福特的智力理论来解释,在内容上是“符号”,在操作上是“记忆”,在成果上是“单元”,这就构成了其中一种智力。按照吉尔福特这种理论,编制智力测验就应该从这120个智力因素着手,通俗地说,一套智力测验至少要包含120个测验题目才能充分测量出被测者的智力水平。

经过长期的研究,吉尔福特和他的同事设计了各种测验,已经确认了其中的100多种因素,他相信每一种因素都是可以测量的。但他认为各种因素之间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即某些因素之间是相关的。许多学者也认为,由于这120个智力因素中有很多组是正相关的,从而表明解释这些数据需要的因素远低于120个。英国心理学家麦克纽曼(McNemar)说:“这种要求具有120个因素的智力结构,使我们很多人把能力看做是由许多碎片所组成,以致这些因素越来越多,而其重要性越来越小,并且把它们轻率地作为智力的指标。”我们无论从应用还是从理论的角度,都不应该抛弃一般智力的观点。尽管如此,吉尔福特的观点对于心理学家研究智力问题还是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 Cattell,1905—1998)把塞斯顿的七个基本因素分成两种智力,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发展为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发展,相对不受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如知觉的整合能力、机械记忆、思维敏捷性、分类、图形关系、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推理等。卡特尔认为这些能力几乎可以参与或转换到一切活动中,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他认为流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

而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而获得。所以晶体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密切关系,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词汇、知识、计算、言语理解、常识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这种智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才称为晶体智力。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也很容易理解。例如,一般来说,流体智力中的推理所需知识不是很多,因而更能看出不同人的推理能力。而晶体智力中的知识,比如背诵唐诗宋词,关键在于是否学过和背诵过,以及掌握的熟练程度如何。

很少有人去背一些数学题(比如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来应对考试;但却必须要背一些文学作品人物、作品的年代背景等。应该说,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独立的,这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

这两种智力的发展模式不同。流体智力在早期的发展比较快,到青春期达到最高峰,随后保持将近10年的高原期,到22岁后便出现衰退现象。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却是比较迟缓的,青春期之后仍在向上发展,直到老年,衰退的迹象仍不明显。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Krech)在《心理学纲要》中曾提出,那些属于晶体智力的言语能力(词汇、一般常识)通常在80岁时才表现出一点衰退迹象。如晶体智力在进入老年之前就突然发生衰退,则预示着在5年内死亡的概率极高,这被称为智力的临终前下降。据研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会出现脑功能的显著变化。这也意味着晶体智力不会轻易发生衰退。因为流体智力更多地依赖先天遗传,晶体智力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环境,所以流体智力要用类似文化公平性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而晶体智力要靠言语测验来测量。

智力测验和智力理论也是相互促进的,每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都使得专家对智力理论进行完善,从而编制出更加完善的智力测验;而每一次更加完善的智力测验,也会使智力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在这个领域中,人类不能达到最好,但却能一次比一次更好。

因 素 分 析

在智力理论建构中,不能不说也有智力测验的功劳。在早期的智力研究中,心理学家往往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智力的结构,进而建构智力理论。在智力研究中,因素分析发挥了很大作用。直到今天,它也是心理测量工作者经常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因此,了解一下因素分析是必要的,它在心理测量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在智力测验中,即便在人格测验和理论中,也有很多是基于因素分析的,它不仅是发展差异理论的基础工具,也是对测验进行效度分析的工具。

因素分析是一种复杂的统计程序,主要的目的在于把相关的变量进行聚合,用较少的因素数目来代替大量的变量。首先把种种测验施测于一个人群,计算这些测验分数间的相关,如果在一个测验上表现好,在另一个测验上表现也好,这两个测验就是正相关;相反,如果在一个测验上表现好,而在另一个测验上表现不好,这两个测验就是负相关。无论正负,这两种相关都是高相关。

所有的因素分析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测验之间之所以有高相关,是因为它们测量了同一种能力或因素。因此,一组高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都包括在内)的测验就可以简化成为一个测验,这样,既便于分析智力的不同因素,也为编制测验节省人力和物力。所以,通过因素分析,可以使相关矩阵中大量两两相关的因素进行简化,最后减少到几个因素。这些因素被假设为能力或特质,根据与每个因素相关最高的测验来命名。

相关和因素分析的概念可以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和理解。比如说,在历次考试中,大多数学生的成绩特点是:数学分数高一些时,物理也随之提高;数学成绩不好时,物理成绩也随之下降。我们可以说,学生的这两科知识是正相关的。如果仅仅从智力上来考察,我们仅仅考核他们一科,即数学就行了。因为我们知道物理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类似地,很多学生的语文和外语也很可能是正相关的。

还是对于这些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和体育成绩看不出有什么关联的规律,那么,这些学生的语文和体育就是不相关的。如果将体育和语文能力纳入智力的考察范围,那么两科就必须都要考核。

因素分析是有用的,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不同的因素分析方法往往产生不同的因素。因此同样采用因素分析技术,却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理论;而且因素分析的结果取决于进入因素分析的测验,如果一组智力测验从一开始就没有包含某些重要的能力,以后的因素分析结果就不会出现这些能力。换句话说,因素分析可以简化相近的因素,但却未必包含全部因素。

心理学家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结构,得到了一般因素论、群因素论、三因素论等不同的结果。这些只是因为技术上的不同而得到了不同数目的因素,这些理论本身的共同假设必须是:智力结构可以通过测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得到。这些结果都丰富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烦恼,到底智力是什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575.html

更多阅读

通志总序 《读心“测”略》 总序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研究内容是最为丰富和广泛的,活跃在我们生活的众多领域。比如,在各种医院里,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心理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的身影;在幼儿园、学校里,儿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指导教师和家

测绘实习报告前言 《读心“测”略》 前言

     满天飞的心理测验  你是否见过类似这样的测试:  有四件事同时发生,  1.孩子在哭  3.水龙头在流水  2.电话铃在响  4.有人在敲门  请仔细思考一下,然后再回答你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处理这四件事呢?  A:抱着孩子

《读心“测”略》 第1章 心灵的尺子:心理测验

     谁不想了解别人呢?相信任何人都有了解别人的欲望—倒不是想知悉别人的内心隐私,而是想通过这种了解为自己的行为决策提供帮助:你的父母在想着什么?你的恋人在想着什么?你的孩子在想着什么?你的朋友在想着什么?你的同事在想着什么

声明:《《读心“测”略》 第2章 漫话IQ:智商知多少 智力是什么》为网友遮半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