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广州 黄志东 2005/09/25【摘要】: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过26年的高速发展、崛起后,同时存在诸多“持续发展障碍”的分析与思考,以“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构筑中国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以应对现今“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集约化”的大趋势和强有力的挑战,提出大量构筑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思考与对策
【正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6年来,特别是近15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其间,中国民营企业挺立潮头、异军突起,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崛起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发展负面影响和持续发展“障碍”,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更好地适应竞争,加强竞争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浪潮开始涌动。与此相适应并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那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如何构筑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分值得思考并要求我们研究出与之相匹配的对策。一、我国发展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重要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有力证明,我国创造、培育、发展、崛起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如国民经济所占比重,在税收、财政、就业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发展民营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有多种积极作用,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最有经济效率的,体现了生产力内在的质量表现。国民经济“民营化”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最好选择,因此发展我国民营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正确认识与理解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从字面上来看,“民营”与“国营”、“官营”相对应,“民营”一词的本质规定是“营”、执行主体是“民”,强调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似乎不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民营企业是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是人民大众以民间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知识智力联合、资源联合形成的社会化的、公众化的创新经济组织,它不需要国家拨款、不要国家行政编制,依靠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运作机制。它产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主要发源于国内民用消费品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其主要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不需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进入门槛不高,国际市场容量庞大,国内市场细分和行业垄断局势不明显。当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开始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民营企业于是得到迅猛发展,期间也滋养了众多实力不凡的民营企业群体。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者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与“国营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制度,它把国有、国营以外的多种多元化经济纳入了一个高度概括的经济模式——“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不是“非公经济”,也不是“私有经济”,而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化、公众化、法权化的混合经济。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大致有如下几个部分构成:①私营经济,包括私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②股份制经济企业;③城乡集体经济企业;④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⑤非国有控股企业;⑥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⑦外资企业;⑧港、澳、台商企业等等,共同构筑我国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体系。而我们平时所讲的和文中出现的民营企业,主要是指“狭义”的民营企业,即不包括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企业的统称。(二)发展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1980年改革前,运动不断,目的是“把私变成公”。如民族资本工业化运动,农村搞公社,还有就是文化大革命,都是围绕“把私变成公”这样一个主题。结果是中国经济很不景气,问题很多,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就企业本身来讲,大量企业都是亏损的,维持不下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教训后证明脱离生产力的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封闭保守是行不通的。于是,参照国外发展经济经验,提出改革开放,就是“把公的变成私的”。首先是提倡个体户的发展,后来慢慢允许私人办工厂,中国的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就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8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90年代,公有制的存量慢慢开始改革,到现在民营经济在全国已经占了一大半,涌现了广东、浙江、江苏等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大省,有的县、有的地市已经占到8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如浙江民营经济已经占到85%以上,将近90%。总体来看,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特别这些年来新增加的投资、新增加的就业主要还是民营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民营化”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最好选择,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三)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技术创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骄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1. 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量的主力军据中华全国工商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登记的民营企业达300.52万户,注册资金为35305亿元人民币;个体工商户达2353.19万户,注册资金4186.99亿元。同时,根据新华社披露的最新统计: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正以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的速度飞跃发展,其产值已占中国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当前民营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的统计,目前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的62.3%都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民营经济还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企业数占全国比重近60%,民营企业数超过20万户的有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六省市。因此,民营企业不管是数量还是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量的主力军,民营企业越发达的地区,这种状况越明显。2. 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发展,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民营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根据2002年的测算数字,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中国GDP增长的35%左右,外商和外商控股占16%左右,民营经济则已占到48.5%。2001年末,在全国企业法人中,国有企业仅占12.2%,私营企业占到43.7%。在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只占36.22%,非国有企业占63.78%。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分别有8%的私营企业已经参与国有企业的兼并收购,有13.9%的私营企业准备参与国有企业的兼并收购。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化,从而使得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3. 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74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63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企业(含农业劳动力)就业占到全社会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3.66亿),吸纳的就业量为3.09亿(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1.33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2002年底在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有3885万人,在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有4268万人。近10年来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1000多万人,这些人员几乎全部被民营企业所吸纳。
4. 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了,哪里民营经济发展快,哪里经济发展就快,社会问题也容易解决。当今的经济大省也是民营企业大省,如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的企业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如广东的东莞市、佛山市顺德区,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的先进典范。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吸纳新增就业人口,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再翻两番,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外,在理论上、法律上、政策上、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超过300多万家,从业人数4088万人,注册资金达3.5万亿;共有个体工商户2353万户,从业人员达4636万人,民营经济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下:(一)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截止到2001年底民营企业中从事制造业的有33.76%,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40.54%,社会服务业为11.26%,而在其他行业的总数之和仅为14.44%,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依然是其主阵地。(二)民营企业地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
“东部发达、西部滞后、中部平庸”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从民营企业的分布看,2002年东部地区企业户数占全国的68.9%,中部占17.3%,西部占13.8%;从个体工商户分布来看,东部占48.2%,中部占31.6%,西部占20.2%。2002年,民营企业户数过20万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都集中在东部,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大多也集中在东部,全国500个大的私企中,浙江就有170家。我国先后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均地处东南沿海。而中、西部地区由于政策与民营企业数量、规模的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落后,中、西部地区成为“民工”输出大省,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三)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渐增强,自身素质逐步提高
2003年入围上规模企业(年营业收入总额1.2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2268家,比上一年增加686家,同比增长43%。2003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15225.4亿元,营收总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6家,比上年增加25家;营收总额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38家,比上年增加233家。根据2004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显示:有74家民营企业晋升500强,比200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这些民营企业的资产总计达4640亿元,其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分别达到了总额的6.02%和8.21%。民营企业家在2003年“非典”突发性事件上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工商联会员和民营企业家在生产经营普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为支持社会抗“非典”共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8.4亿元,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凝聚力。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实施光彩项目9765个;民营企业纳税意识增强,2003年度上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纳税总额691.8亿元,其中前500名企业总计4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
随着中国融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营企业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竞争能力。如浙江万向集团掌舵人鲁冠球是各类财富排行榜上的常客,万向集团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达到65%以上,该集团也成为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中惟一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方兴未艾,引领民营经济产业新方向
1992年以前,民营科技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大多主要是以技术发明、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产品贸易为主,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结束“姓资姓社”的争论,民营科技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一直到现在,而且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使民营科技企业走上了“技工贸”的产业发展道路。目前,已有5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内5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仪表、生物医药和材料技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据有关专家估计,到“十五”末期,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将达到16万家,从业人员将达到1000万人,其中科技人员300万,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以上,在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达到10%左右。三、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在20多年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及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遭遇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大企业,但大多数还是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人企业,相对大型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集团,还是规模小、实力和抗风险弱。一是资本有限:企业的资本主要靠业主自身的积累和民间借贷,而非银行贷款。由于资本有限,大部分的企业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一旦遇到风险很难抵抗。二是规模不大: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局限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发展受到限制,规模难以扩大。三是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激烈的过度的市场竞争使赢利水平逐年下降,影响了实力的增强。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多数是家族企业或个人合伙企业,起步较低,资金有限,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另一方面,高收益的行业基本没有向民营开放,由国家垄断,这样就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很难壮大,实力难以增强,同时也威胁到一些民营企业的生存。(二)发展快管理薄弱滞后,机制落后
由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加上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传统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特别是财务、采购和高层领导等,实行严密的监控),内部管理混乱,其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再而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另外,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形同虚设,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缺乏科学化决策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财务混乱,营销手段落后,奖惩制度难以执行,员工的主体意识差,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管理机制难以完善,多数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缺少远瞻性,创新意识差,企业难壮大,管理经验及资源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的需要,一些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主的素质低,民营企业的创始者中许多人原来是“洗脚上田”的农民,辞职下海的工人、干部,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和针对性的培训,而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自身没有发展,管理水平达不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当其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规模后,特别是他们的思想落后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没有以前的冲劲而乏力的情况下,企业就很难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一些专业管理人才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愿到民营企业去发挥才能,造成了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很难提高。特别是现阶段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老板的相互利用心态,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自脑”的不足和“外脑”的匮乏,必然导致飞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管理薄弱、滞后。
(三)人才短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目前,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是,要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要么留不住人才,再就是人才的来源单一,往往局限于企业所在地。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招聘到合格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质待遇和工资性收入低。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建立在县域范围内,远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因此,民营企业过低的工资和福利,以及老板种种“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吸引、长久留住;二是许多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文化教育水平、城市发展环境不理想,人才不愿意来;三是民营企业往往不能给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信任与授权。(四)民营企业诚信度低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仿冒名牌产品、商标侵权、合同蒙骗欺诈等短视行为与现象,这些现象多出自于中小企业,有些是地方保护的不良行为。有的行业,国家三令五申予以关闭整顿,但却屡禁不止。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做假帐,偷漏税,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拖欠工人工资,忽视生产及人身安全。有些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上升。说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见利忘义,丧失诚信,坑害消费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也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期,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经济秩序尚未走上正轨,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部分企业主道德缺失,为追逐眼前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贪图小利;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指标,对违法、违规企业视而不见,疏于管理。(五)政策环境“次国民待遇”
长期以来,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次国民待遇”主要体现在审批制度、制度性歧视和法律保护上,有媒体报道,在民营企业非常发达的广东某市,在80多个行业中,外资可以进入62个,而民营企业只能够进入41个,相差20多个行业,这就是民企“次国民待遇”问题。在税收政策上存在“次国民待遇”,例如对民营企业所得重复征税,企业除与国有企业同样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再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权益转赠资本金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外商企业获得的利润用于投资,不管投资该企业还是开办其他企业,均可获得退还一定比例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这种双重征税制和歧视性的政策,限制了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六)融资环境差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
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的单一,绝大部分还是依赖向银行贷款。由于中小型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而上市融资由于门槛高,而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浙江、广东等地企业自发形成了一种企业隐形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成员企业可以相互拆借,到期归还本息。例如,仅在温州和台州就有3000亿元左右的民间资本在流动。近年来,少数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要么到香港和美国的金融市场融资,要么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曲线救国”。但这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做到,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仍然需要有更简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因此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融资数量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四、创建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总和,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许多方面,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状况、竞争状况等,它们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适应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对辽宁省、广东省的八个城市的情况进行调研后,认为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发展,必须解决四个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为企业“松绑”;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大开方便之门;清理过时的税制规定,切实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强私有财产保护,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一)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看待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在政策上明确提出,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大宣传力度,打破观念上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要使广大民营经济、个体经营者和员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各级政府要对国企、民企“一碗水端平”。所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增强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平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在全国迅速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要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限制,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要有“破”有“立”,使民营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小狗经济”、“草根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政策制定上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要得以纠正,要确定市场准入的统一标准。凡是竞争性行业,都应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目前仍然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传统垄断性行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适当方法允许民营企业逐步进入,凡属已经和将要对外资开放的行业都应当对民营企业开放,等等,建议制定并颁布《民营企业投资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法》,政府还可据此制定和颁布《民营企业投资产业目录》。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创新环境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政府搭台、民企唱戏”的服务水平。同时,要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严禁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建设公共性服务平台,以便在技术进步、信息网络、对外合作、市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商务成本的高低是决定民营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尽可能帮助企业降低商务成本,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创新环境。企业的商务成本中有很大一块是与政府职能及其运作效率直接相关的,甚至本身就是由政府效率决定的。政府效率高、政府官员廉洁,企业的商务成本就低。反之,企业的商务成本就必然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国家利益和全民利益的角度,继续大幅度提高政府效率、降低政府成本以及企业的商务成本。要进一步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电子政务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三)实现公平竞争,扩大市场准入,拓宽发展领域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致力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逐步把市场运行和各项经济活动纳入法规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市场准入的限制是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环境因素。民营经济是从资金、技术门坎低的竞争性产业领域生存并发展起来的,现在的民营经济无论在经济和技术实力等方面都大为增强,已经具备了进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能力,进入的门坎只剩下政策壁垒。启动民间资金,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按照中央要求,放开民营经济准入领域,真正做到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都要向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提出准入条件的,都要向民营企业放宽;凡是对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对民资一视同仁。同时,除涉及国家安全、人体健康、国家专控的商品和行业之外,企业可根据意愿自主选择经营范围,不再加以具体限制。政府应当寻求制定准入政策的基本原则,切忌哪一领域紧迫了就只出台关于这一领域的政策。从基本趋势来看,民营经济必将从竞争性产业领域逐步渗透到所有产业的可竞争性领域。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亚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于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四)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发展瓶颈
我国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成长性虽然得到社会各界的首肯,但市场化筹资的福音却并没有降临到民营经济的头上,民营经济并没有得到银行贷款的垂青。到2002年底,商业银行向私营、个体、外资企业发放贷款的总额为1056 8.5亿元,仅占当年贷款总额的14.23%,而85%以上的贷款都发放给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私营企业中,其中77 %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客观上已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教授对民营经济的资金来源进行过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据他介绍,1997年~2002 年,在民营经济的资金来源中,国家投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分别仅为1.38%、13.67 %和2.31%,分别低于国有经济69.42%、27.72%和5.56%。与银行信贷相比,证券市场对民营公司的开放度更低,即便是十分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等融资手段就极为困难。统计表明,在我国1200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的比例还不到2%,且部分还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价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曲线上市的。种种情况说明民营经济间接、直接融资的渠道都比较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利用自身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有用的信息,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职能,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要运用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措施增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的“惜贷”心理。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分散和化解担保风险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第三,重新构建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组织体系,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建立互助资金和联保制度。第四,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信贷与担保体系,为传统民营产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五,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商业机构,如在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条件下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要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要制定并执行股票市场统一的上市标准,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
(五)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
经过1982、1988、1999年三次修改宪法,民营经济逐渐有了合法地位。但是,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领导不止一次表示,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但是,由于缺乏一份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的“时间表”,也没有可操作的程序规定,这些承诺至今没有完全落实。一是原有的无形禁区并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尽管有关部门强调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使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享有同等待遇;但是,一些部门、行业垄断和歧视性的准入政策仍然存在,如银行、保险、证券、通信、石化、电力等行业,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二是有些领域虽然允许民间资本涉足,但体制性障碍导致明显的不公平竞争。如基础设施项目往往由特许公司发起,没有完全实行招标制度,有资质的私企被排除在外。即使私营资本能够参与项目,但其股份比例必须由特许公司决定,双方地位不平等。三是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相比,非公有经济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面临更多的前置审批,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在参与竞争的资格、条件和机会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在参与国际竞争上,民营企业也存在许多障碍。如进出口方面,获得经营配额许可证的商品较为困难;对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权以及工程劳务承包权方面还没有放开,致使其“走出去”没有合法的渠道等等。目前,受计划经济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民营经济在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特别在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金融、教育、旅游、文体、卫生等新型服务领域,汽车等大型制造业领域,民营经济投资进入较少或进入困难。从立法角度来看,“私人合法财产不容侵犯”的条文应写进宪法,允许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享有国民待遇,需要清理现行的与世贸组织要求、市场经济规则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民营经济投资法律环境,即建立公开的、统一的市场准入的法规,公平的、符合市场规则的投资服务体系,公正的、有效保护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
(六)促进治理结构与产权结构的优化
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根据“企业的产权形式”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77.99%,但同时,有61.82%的企业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有72.6%的企业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比重占90%以上。民营企业“第三次创业(即国际化)”的核心问题将是为企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入智力资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在一定阶段,集权式的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它可能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角度看,“家企不分”将会成为发展的桎梏,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体制上落后的产权模糊转变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二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尽快完成从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职业经理人的转变。目前,用“职业经理人”制取代家族人管理是最佳选择,因为引进职业经理人可以给家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其组建适合发展需要的结构。当民营企业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时候,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就必须向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发展。因此,由传统家族式到现代家族式,再到现代企业制度,将会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选择。
中国的家族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所有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根据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有规模,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的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实现家族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五、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企业持续发展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盈利能力的持续提高,保证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长盛不衰,强调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因此民营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进行持续竞争持续发展。(一)适应国家宏观调控,获取持续发展新机会
2004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中国政府对经济实行了宏观调控,它直接决定了中国全年的经济走势,毫无疑问,宏观调控也直接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不但要从每次国家宏观调控中克服困难,更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新机遇,1、突破传统,依法、科学打造发展之路。
从2004年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的影响来看,今后民营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身调整要有新的突破。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的民营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因此,从某个角度看,它成长的历史,就是钻体制内“空子”的历史,也就是不断突破计划经济旧体制束缚的历史。但是,随着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民主与法治逐步完善,整个社会已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依法办事已成为政府和公民行为的准则。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发展后,没有与时俱进,仍固守原有的并无普遍意义的所谓成功经验,许多企业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受到挫折,如江苏常州“铁本事件”,铁本公司成为本轮宏观调控首先倒下的企业。因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冲冲闯闯钻体制内“空子”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法循规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来到了。在政治走向民主,经济走向市场,意识形态走向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依法循规发展经济将是今后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2、从“机会投资”走向“战略投资”。
民营企业必须克服一种与生俱来的机会主义惯性。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看到机会做了一个项目捞到第一桶金的。民营企业碰到投资项目,首先考虑的是该项目短期内能不能赚到钱,而很少考虑这项投资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正是这种投资上的短视,导致许多民营企业要么发展乏力,要么很快从市场上消失。据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新诞生15万个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个民营企业消失。消失的原因有多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投资眼光。企业战略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和战略实施的竞争。这次宏观调控使民营经济这种投资缺陷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这几年,钢铁等五大行业看好,许多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一窝蜂地钻进去掘金,导致投资过热。因此,这次宏观调控,国家主要针对第二产业中投资严重过热的五大行业进行了针对性调控,并卓有成效地控制了投资热,使国民经济迅速纳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使进入这些领域的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挫折。同样在宏观调控背景下,早年投资于能源领域的温州商人却赚得“锅满瓢满”。
1990年温州商人就开始进入了山西,对煤炭进行了战略性投资,到现在他们控制的煤矿年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这一产量是山西省煤炭年产量的1/5,也就是全国煤炭年产量的1/20,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今后,随着党和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升,机会投资的成功率将会越来越小,战略投资将会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二)强化规范经营意识,夯实持续发展根基
长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性,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规范性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质疑,也确实有一些民营企业因为不规范而经受挫折甚至被淘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完善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游戏规则更加科学、完善、透明,违规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按理出牌”,即要规范经营、加强管理。一是企业行为要规范,民营企业不仅仅关注财富的物质增长,同时要关注行动背后的精神内核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做到遵纪守法、合规经营、依法纳税、诚信健康。
二是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要健全,强力提高执行力,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能因个人意志而随意改变。说得更直接一点,民营企业的规范经营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意识和行为;
三是企业要与国际接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细节管理、文化管理全面提高质量,从而以企业精神引领企业文化,用科学发展观创造"绿色"财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即是要实现由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的转变。人治依赖于企业家的才能,法治则依赖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而文治即企业文化的塑造---文化治企,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正日益显示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威力。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强势观念,是企业思维和行动的指南,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完成“权力智慧化”、“理念政策化”、 “行为规范化”三个过程。管理制度通过升华就是一种文化,只有在优秀企业文化的包容和培育下,才可能诞生出优秀的企业管理行为和规范的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企业是把资源变成财富的事业,也是承担风险的事业,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来自于企业的责任,而责任就是按规矩办事。全世界历史悠久的优秀企业,无疑都是规范经营的结果。
(三)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民营企业认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尤其是当企业从单一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向跨行业生产领域转型,实行多元化发展时,就更离不开科技人才(包括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了。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财力和人才的短缺,多数只能采用创新模仿的办法参与市场竞争,从而阻碍了民营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水平、扩展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民营企业要想通过持续创新就必须招聘到合格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实施人力资源战略。中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式管理,家族式企业利弊兼有,其有利的一面是有利于动员和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便于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代理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其不利的一面是在人才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家族企业在小企业中比较普遍,在大型、特大型企业中相对较少。因此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定要突破人才资源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家族局限,自觉地引进人才,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
随着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由创业初期那种“不拘一格”掘取财富的利益趋动阶段逐渐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成就趋动阶段发展,民营企业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他们常常会成为支持民企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民企职业经理人一般是从基层的工作岗位做起,了解民企的发展过程和企业运行流程,在成为管理者后,其进入角色较快,发挥作用较明显。如果授以有效的管理理论工具,其会比外行更易于切中要害,解决问题可以一针见血、一步到位;民企职业经理人队伍成员中,多数是专业素质较高,这部分人多数具有极强的发展意识和知识接受意识,对于新思想、新思路,只要能够指导到位、便于应用,是完全可以在民企职业经理人队伍中有效传播的。
随着民营资本持有者自身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注重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选拔,以及对外招聘一些有社会经验和理论基础的职业经理人。许多民企甚至已经开始成立自己的大学,如海尔培训学院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培训职业经理人队伍。这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都是其发展的必然,并将为民企的未来拓宽发展道路。同时,民营企业要从企业百年发展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情感、用事业、用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并为之建立职业阶梯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人力资本的功能,还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键人才”是企业在21世纪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四)不断学习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使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并且不依附某一个特定的人、产品或技术的一种组织资源。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价格竞争仍然普遍存在,但开始让位于创新能力竞争的阶段。创新已成为企业有无竞争力和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因素。在没有创新收益“外溢”的情况下,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成功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家的新的、更大的创新冲动,并由此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收益。正泰集团、万向集团、联想集团的实践均表明,强烈的企业创新冲动与偏好,是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组织学习、创新能力。企业必须把个人知识转化成组织资源,留人更要留知识。这就要转变员工职责,做好工作,留下知识;做好知识管理,明确规则,专人负责;做好人员传承,建立替补人培养制度。西子奥的斯就有一条规定,只有培养出接班人才能晋升。 如何建立组织学习能力?通过内部交流与外部请教,只有学习越多,洞察力越强,才能解决萌芽状态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得跟一流的企业合作,近距离、高起点学习;与一流的人为伍,高效率、前瞻性地学习。只有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才能共同提高。 如何才能形成组织创新能力?企业不仅要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要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的同时也要增强风险控制。
(五)实施品牌战略,持久竞争与发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而要建立诚信、实行持久竞争,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那些众多世界品牌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观点与行为的正确。美国广告研究专家莱利8226;莱特有一句名言:“拥有市场将会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特别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全球企业已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营销这一高级阶段,从而进入到品牌经营、品牌竞争的新时代。品牌不仅仅是产品的标志,更是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品牌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是企业良好形象的标志和企业综合优势,它还凝聚着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经营、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企业要想保住市场占有率,赢得市场,就必须创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品牌。大家熟悉的可口可乐、IBM、麦当劳、宝马、奔驰等著名品牌,也许并不知道它们的生产国别和制造公司(现在已经没有明显的国家与地域区隔),但对这些品牌却家喻户晓,在市场上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卖得比别人贵,在消费者中有良好的口碑,它们靠的就是品牌形象与品牌力。
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展做强、做大,就必须由OEM发展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设计生产),再到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民营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正确认识品牌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依靠技术进步,打造高品质、优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壮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不断成长。创品牌必须以诚信为本,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内在品质为基础,要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长期检验,从创新上下功夫,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来培育、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企业的制度提升、规模的提升、管理的提升,通过管理的现代化保证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强势品牌、知名品牌是经济水平发展与否的标志,是综合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创立、培育与发展知名品牌,已成为企业、政府乃至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民营企业要想持续竞争和竞争有利,就一定要用系统整合的品牌经营策略与品牌管理技术,夺取品牌营销的制高点,中国要由“世界加工厂”变为“世界品牌缔造国”(2005年世界品牌100强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而不要动不动就使用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价格战”或透支“概念”来占领市场和欺骗消费者。
(六)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广泛的交往经济,离不开与各种类型人或企业的联合;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时代,只有通过广泛联合,抱团打天下,个人或企业才会最具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成为国际人或跨国公司,更需要高超的联合能力。没有联合能力,就不可能适应这个时代。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家企业能够独自成功。唱独角戏、当独行侠,是不能成大事的。竞争与合作是一体的两面,密不可分。选择合作,不是不要竞争,而是为了更好的竞争。个人或企业的合作能力越高,其竞争力越强,合作范围越广,合作的境界越高,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获得的能量就越大。作为一个合作的竞争者,只有在竞争中寻联合、在联合中求竞争,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只有运用合力、善于借力、与众相融、广泛联合,才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把蛋糕做大、把事业做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民营企业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牢固树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双赢理念、共赢理念、同好理念和竞合理念。即:发扬传统文化的“和合智慧”、“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谋略”,摒弃中国历史漫长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窝里斗劣性”。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大视野,以大团队观高效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大企业观实现企业广泛联合和企业间“竞合”,通过“创势、造势、融势”,即"巧妙配合虚拟合作、强强联合、互惠互利、共享资源,产生出“原子裂变”般的效应,创造出“1+1>2”的奇迹,从而彻底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双(多)亡竞争,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同与自己有往来的公司共存荣,是维持企业长久发展的惟一道路”,松下幸之助一语道破了企业广泛联合的哲理。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现状,大多数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在目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的形势下,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竞合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如组建企业集团等是今后民营企业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七)培育发展国际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力
人类在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具有三大突出特征,即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集约化的趋势,国力的较量在于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企业的较量在于国际竞争实力。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市场区域较窄的企业为数不少,究其根本原因,与企业自身能力关系密切,即使有不少民营企业在中国当前看来不失为强者,但从世界范围来比,在规模、效率、盈利性、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中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中国加入WTO后,完全化和国际化的竞争已日益加剧,我们的企业跨出厂门就是世界市场。由于中国民营企业目前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上不属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一直是将来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挑战中求发展。国际化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民营企业于己于国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民营企业要敢于走出国门,将产品市场和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市场向国外延伸,并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之目标。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去学习,去实践,去获取先进的理念、成功的经验、优秀的人才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使自身以进为守,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提升企业的内在素质,实现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全世界优秀的企业,无疑都是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世界500强的发展历史证明,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以本国为基地,不断走向世界,最终成为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国际化是国际级大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经过程,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应该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取决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民营企业对国际贸易、国际竞争游戏规则的缺乏,导致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乏力与失利。当前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遭遇最多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由于民营企业反倾销人才奇缺,应诉获得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彻底曝露出我国民营企业“内功”甚差和不严密的财务制度和不规范的管理,因此,培育发展国际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和艰巨的任务。同时,在贸易投资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和贸易合作,与世界接轨,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消除贸易壁垒,实现企业全球化、利润最大化。联想、TCL的国际化之旅,应该是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参照物与学习借鉴的榜样。综上所述,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一是要有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企业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和进行持续竞争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报告为中国的非公经济破除了体制性的障碍,民营经济今后可以且一定要与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当前,民营企业所面对的是机遇,也是挑战,研究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民营企业一定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当然,关于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个大的课题,还有待于社会各界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和经济界学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