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是生产满足消费者使用价值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商业利益,使企业获得永续发展。这个理念,粗浅通俗,大概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形成,并从美国制造业开始传向全球各个国家。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因为理论和现实的嵌合始终存在有一定的间隙。或理论落后于现实,或现实落后于理论。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或是企业主理念没有上升到真正的为消费者的需求满足而服务的时候,这个理论甚至被人嘲笑,在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理论也是悖论。 中国制造业也一直存在令中国理论家和企业家弄不明白的怪症:即中国制造业产能已具全球规模,但制造业价值却只赚取产业链的最低端。例如中国家电企业制造能力尽管号称“全球规模第一”,但始终存在两大软肋:“销售溢价偏低”、“技术创新不足”,这也是中国家电制造体系30年来所无法解决的顽疾。 拿中国一线品牌企业产品和欧美、日本的一线家电品牌相比,中国品牌企业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同等机型的产品销售溢价都比同款品牌低40%~50%不等,甚至更多。 我们把这个因素归之为品牌价值不足。中国家电的品牌价值吸引力不足以让消费者支付更高溢价。 于是一些有思想的中国家电企业在品牌竞争力上不懈努力: 美的、科龙、格兰仕系统打造强势品牌; 海尔独具匠心创新打造一个高端的卡萨帝品牌;

小天鹅、格力、奥普、帅康、方太、老板、艾美特、神州、万和、创维……则全力打造专业化的品牌。 …… 品牌力的提升使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正在和外资品牌的距离接近,并一度逼使外资家电企业在技术含金量较弱的领域撤退。 如外企的博世、松下退出中国燃气热水器市场,日韩、美国的企业相继退出微波炉市场、风扇市场…… 企业的竞争力是永续的吗? 我认为不是。企业的竞争力是有阶段生命力的。 企业的竞争力是与市场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更是由消费者需求决定的,当一个曾经强大的企业和市场需求脱节时,这个企业传统的强大竞争力就会渐渐退化,变得微不足道,例如手机巨头诺基亚、胶卷巨头柯达。 而一个相对较弱小的企业,当它在几个成长阶段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或是创造一种消费需求时,这个企业就会快速成长壮大,如苹果、海尔。 于是,中国企业改革开放30几年,似乎又走到19世纪末的工业制造原点,即建立全面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经营体系。 近期,欧美兴起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倡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点就是“网络”和“新能源”,其中网络已经对普通人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而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倡导的“新能源”也绝非中国太阳能、空气能企业主认为的简单产品。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种划时代的、颠覆性的社会学体系、制造体系、消费体系的重构。对未来制造业的嬗变,对新消费文化的构造起到革命性的启迪作用。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里,企业要永续生存,就必须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趋势和规则进行系统研究,制定企业的成长法则,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尽管第三次工业革命千变万化,但企业归根结底的一条,是在各个时代建立消费者导向经营模式,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