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销界——
在药品行业出现的西安洋森到哈药模式之争,
在汽车行业出现的别克和桑塔纳的区别……
在传播界——
4A公司和本土广告公司的不同操作模式,
从品牌管家到品牌神话等不同的理论主张……
究竟何种方式更有效?更切合中国的本土市场?
我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源于一个深层原因——中国这个巨大的发展中市场所产生的地域和阶层的不平衡性。
如果能把中国按发展阶段分区,
如果能把中国人按阶层分类去考量他们的生活方式
那我们就能看得比较清楚。
但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论述,倒是随着金鹃走向全国市场的步伐,我们频繁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甚至小城镇之间穿梭,而有一些感触可以分享。
从北京到郑州,从上海到石家庄,从青岛到芜湖,留意观察一下,大致都有这些趋势:
越是高端市场,越需要品牌;越是年轻族群,越需要所谓的品牌感受;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就意味着购买时越看重品牌的附加价值。
越是发达地区,越是年轻人,越倾向于国际化,
中国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区别,就是别克和红旗的区别,就是芬必得和盖中盖的区别,就是资生堂和大宝的区别,就是百事和旭日升的区别。
为什么这种趋势会在行销甚至传播做法上产生分歧,不外乎三个因素:
从市场容量看:因为中老年人更多是现实购买者,而年轻人更多是潜在购买者,直接针对年轻人的产品难以短期形成可观销量;
从营销执行看:广泛行政区划分市场是国内普遍做法,一个或几个省的大面积覆盖就可以成就一个产品、甚至一个企业。而高端市场由于其分散性,需要全国销售网络的支持,这里是直销和量贩的本质区别,国内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这个实力和经验;
从媒介接触看:越是高端市场,越是年轻的中产阶级,媒介接触越分散,相对的媒介效应越被稀释。这里面包括分众栏目:娱乐周刊、探索频道等等;包括杂志:新周刊、三联、城市画报;包括活动:音乐节、时装展示会、健身运动;包括售点:酒吧、伊势丹的中心柜台、麦德隆等等;还有网络。
其根节在于进入高端的年轻化市场,需要跨过较高的门槛,要直接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还不能产生短期收益,这是经济学的产业链规律,也是不同做法的本质原因。
上述还不涉及国际发达市场对国内市场的文化侵袭——BENZ、NIKE、咖啡,不用看他们的广告,看看好莱坞的电影、职业经理人杂志对NOKIA总裁的专访、NBA全明星赛和时装SHOW,你就能了解这些品牌的精髓了。他们在中国可以不做导入期的广告,这种优势可以称之为文化势能的优势。
--------------------------------------------------------------------------------
未来是掌握在谁的手上?是年轻人。未来的消费主力是谁?是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
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对我讲,如果我有钱,我一定买DUNHILL、CONVERSE……但实际上,他们目前绝大部分时间还只能满足于便宜而质量不错的产品,比如真维丝,比如李宁。
同时现在无数的人都能有机会开始小小的奢侈一下,比如越来越多的ZIPPO打火机和瑞士军刀。
大家能看到三星YEPP、ELECTRONX、SIEMENS的广告和产品,和他们相比,我坚持认为HAIER、SHINCO不是品牌,而最多是名牌。
非常可乐为什么越来越像可口可乐?乐凯为什么越来越像柯达?因为要卖给年轻族群,就不可避免要像高端看齐。我和一个11岁的男孩一起吃饭,他坚持要PEPSI不要COLA,问他为什么,他说COLA俗气,喝的人太多,那家店没有PEPSI,最后他要了SPRITE。
如果没有广泛销售的产品支持,独做高端市场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品牌,不全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的问题,也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大量的消费者在追求产品又便宜又好,质量有保证;毕竟我们才从假冒伪劣中突围不久,实惠对于大多数人足以成为购买理由,在这之上的附加价值和感受本身对于大多数人的钱包而言还是个障碍。长辈看到我们用瑞士军刀和玉兰油不就在咋舌不已吗?这就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一样。所以中国有移动通信、中石油、HAIER、联想、格兰仕等巨无霸,但惟独没有品牌。但是看看一线城市,科特勒说广州消费群从药品品牌未提示知名度的数量上说已经超过了美国,有喜力没有青岛、有STARBUCKS,而这块狭小的一线市场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国内企业,但恰恰是全球化企业的良好切入点。二线城市他们也早晚要收拾。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一个省也许是全部,而对全球企业而言中国只是一个分部,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和精力来培育这个市场。
独特的好产品、持续完善营销组织甚至资本运作是营销面的问题,而广告的核心作用恰恰是为购买提供"细支末节"的感受。不要说太虚,做不了虚的,就很难缔造品牌。
本土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我们能够生存而且能发展的机会在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市场,永远都有可见的市场空缺或者对手的不足之处。另外,除去高端市场,在中国还有一块巨大的大众消费品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也有很多的成功者,比如光明牛奶和雕牌日化用品。在成就销售的同时我们更要成就品牌,那些品牌忠诚的消费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即使日后被控股、被收购,那些消费者也将是我们讨价还价的本钱,而不是工厂,也不是现金流量。
兼顾销售和品牌,人性化的共鸣是在中国市场缔造大众消费品品牌的最佳办法,它能够在现有市场中缔造品牌偏好,形成销售,也将为将来的品牌提升奠定基础,拓展空间。做对的事情,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它传播出去——正如业内的有识者们所说,正确性和速度是机会产生的土壤,中国的品牌缔造过程也将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