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新近退出了自己的一张翻唱专辑:《红》,整张专辑全部都是老歌,其中就有笔者所爱的老歌《天天想你》,虽然笔者对韩红翻唱这首歌的技巧实在不敢认可,也许是守旧的缘故吧,但是对韩红的直白,笔者高举双手赞同,韩红说到创作初衷时表示:“我很多年前就想做一张翻唱专辑,因为我觉得很多现在创作的歌不如当年的旋律好,过去的歌都写得特别好,可惜我这代人没赶上首唱,是一种遗憾。我出这张翻唱专辑,一是因为想满足我想唱这些歌的愿望,二是觉得好音乐就应该世代流传,我这样做希望可以让这些经典流传得长一些。”如果非要说这些歌曲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所有歌曲都是与韩红一样七十年代生人耳熟能详的、属于他们成长年代的标记的经典曲目。
网络上有个著名的网站,叫做《七十年代》,笔者几乎天天光顾,看着熟悉的语言,听着熟悉的老歌,实在是一种享受。很多网友谈到现在的音乐,都是一种不敢恭维的态度,一位姜育恒的歌迷更是直言不讳的指出:“让我感觉流行歌曲是江河日下啊,好在还有那个辉煌时代的老人家如今仍在支撑门面,才不至于土崩瓦解。”其中的感慨真是不言而喻呀,快餐文化所带来的也不尽是优秀的一面,其中的不堪一击更是让人心痛不已。
今天的品牌不也是有这个嫌疑吗?当年的巨人今天已经重重的倒下了,想回天也是乏力呀。为什么呢?笔者不敢说自己的观点肯定正确,但是有一点绝对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那就是它的品牌建设过程中,缺乏了对消费者真真正正的实在承诺。在笔者看来,那场巨人的品牌建设,除了玩玩惊人的噱头,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听说当年的史先生把巨人的品牌建设,当作了一场战役在进行,确实是一场战役呀,一场连史先生自己都不明白的战役,因为他根本连对手在哪里都没有看到,更不要说他应该命令他的部下把子弹射向何方了。
常常看到一些策划书,其中对品牌的建设,全部把矛头指向了一个可以令人惊奇的活动,或者直说就是一个噱头,似乎在一夜之间令人记忆,就是品牌在今天中国成功的关键。但是老实说,可以一夜成名的歌手实在太少,恕笔者无知,这么多年以来,在笔者脑海里面只有一个歌手,那就是韩红也一再欣赏的台湾已逝歌手——张雨生,这个年轻的少年凭着《我的未来不是梦》一夜走红,成为80-90年代的成功歌手之一,笔者亦是他的歌迷之一。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张雨生在一夜成名的背后,支持他的是他所具有的真正实力,他是一个写、编、唱具佳的歌手,他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不禁如此,他也捧红了张惠妹,这是一个真正实力派的人物。
今天的品牌有很多,那些把希望寄托在一夜成名的企业,是否真正考虑过,自己有这个实力吗?笔者接触到一个东莞的企业,企业规模相当大,因为它是为SONY进行定牌加工的企业,中国大陆很多SONY的产品都是他们生产的。
在条件感觉成熟的前提下,企业领导决定自己树立一个品牌,一个上海的营销顾问公司开始介入了。这家营销顾问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十足的“海龟”派,满口English,讲的企业领导不住称是,这位“海龟”派专家为这家企业制定了一个在半年之内占领全国市场,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计划:第一步,移师上海,在上海建立总公司,理由是上海成功了,全国就成功了一半;第二步,就是在上海一夜之间开300家专卖店,制造品牌轰动效应;“海龟”派专家指出,中国品牌没有时间去经历国外品牌所需要经历的长时间,所以他根据中国市场的具体特点,专门为企业设计了这套品牌塑造之路,“你可想而知,300家专卖店一夜之间在上海出现,市民惠怎样看待?媒体会不关注?品牌能不成功?这本身就是一个热点!”
企业开始热心的执行他的方案,还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个作家开始全面跟踪品牌建设的过程,准备成功以后著书立传,这也是“海龟”派专家的一个建议。
可惜的是,这位“海龟”派专家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实力和中国的市场,整个计划草草收场,整个上海最后也只开了不到当初计划1/10的专卖店,企业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实力,失败成了最后的遗憾。
企业大怒,在和“海龟”派专家闹得很不愉快之后,在上海开始艰苦经营,好在它在和SONY的OEM合作上,可以获取利润,但是用利润填补空缺总是不好的。当笔者再次见到这位企业老总的时候,他变得很极端,再也不相信任何的营销专家和品牌专家了!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韩红的直白吧,其实这就是品牌的真谛,品牌是不可能靠什么噱头来建立的,消费者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空洞,他们是很有自己的思考的,作为企业,你觉得消费者会上当吗?不仅如此,作为企业主的您,难道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吗?难道您在生活中会相信一个仅仅是噱头的品牌吗?它会给作为消费者的您,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承诺吗?
最后笔者,想谈谈一个曾经发生在成都的一个品牌塑造案例,一个成都生产醋的企业,为了一夜出名,在一个广告公司所谓的著名广告专家的策划下,搞了一个主题为“明天吃醋不要钱”的活动,结果广告的第二天,整个成都市都轰动了,不仅消费者来了,几乎冲砸了那家租借地方搞活动的红旗商场,而且记者媒体和工商部门全来了,事件的结果是生产醋的那家企业受了工商机关的处罚,整个事件成了成都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什么,你问我那家生产醋的企业叫什么名字?对不起,笔者已经想不起来了,作为读者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问问成都人,但是笔者不敢保证,他们也还可以记得起来,因为成都好像已经没有这家企业的产品销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