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网:网络教育的另一种路线



     在沪江网的投资者之中,有几个是世纪初泡沪江的老“沪友”。

  他们留学回国后很惊讶:“咦?这外语学习网站怎么还没死,好像日子还越过越红火?”

  于是,已经很有实力的他们找到了网站的创始人阿诺,决心携手共同创业。这样的例子在沪江的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中更是不计其数。

  诞生于2001年的沪江网,是中国最早的BBS之一。在中国10年的互联网发展之后,绝大多数垂直类BBS都已经不见踪影,外语学习类BBS则仅有沪江网探索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逐渐火热起来的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堪称元老级别的沪江网,虽然已经取得了遥遥领先的市场地位和巨大的商业成就,但它的低调潜行却使得自己长期处于媒体视线之外。

  然而,坐拥2000万注册用户,年营收1亿元以上,使得沪江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互联网教育巨头。

  互联网教育领域是与美国市场差别最大的互联网领域,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至今仍然在探索道路,毋庸提成功的商业化运营。而在沪江网身上,却可以搜寻到互联网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它完全可以成为行业标本。

  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沪江网的创始人伏彩瑞更喜欢别人叫他“阿诺”,这是他在上海理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用的“马甲”,就在那时他创办了沪江网。虽然专业是外语,但阿诺却是一名纯粹的互联网爱好者。

  起初创办BBS形态的沪江网,不过是学生时代的阿诺的一次“玩票”。他用兼职设计网页赚的钱维护这个外语学习BBS,起初不但不知何为商业运营,他自己的状态则连站长都算不上。

  虽然仅仅是简单的BBS形态,但由于阿诺的悉心呵护,沪江网在几年之中已经积累了几十万的注册用户,更重要的是,他切实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提高外语甚至出国留学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使得即将毕业的阿诺难以割舍。2005年,在求职找工作和运营沪江网之间,阿诺选择了后者。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互联网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仍然没有大成绩的原因,是技术储备与教育理念不能统一。而外语专业出身的极客阿诺,成为了结合两者的最佳示范。

 沪江网:网络教育的另一种路线
  “良好教育的模式什么?”这是沪江网开始商业运营之后,阿诺思考最多的问题。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仅BBS形态的社区,不过是提供了答疑和资料下载功能,离“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还很远。

  阿诺和团队对沪江网所做出的第一个变革,是在2005年加入了门户形态,把新闻元素加入到了外语学习中。

  阿诺在自己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意识到,以新闻切入的方式进行外语学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学习教材。比如学习者对美国的大选和美剧的关注热情,足以使他们孜孜不倦地守在电脑前盯着字幕发奋辨识与记忆。

  门户形态的设立,使沪江网的用户增长达到了新的高度。当然,门户的设立,同时为沪江网带来了广告模式。没有任何商业运营经验的阿诺和管理团队靠上门拉广告,度过了沪江网最困难的创业时光。

  设立门户不久,沪江网步豆瓣后尘,设立了部落版块。

  在阿诺看来,除了极少数狂热爱好者之外,人的学习是需要一种社区状态的。

  学习者需要一群人的彼此互动,彼此刺激来实现共同进步。“比如听写单词的时候,学习者需要的可能并不仅仅是让他知道错在哪,他还想知道自己的错误概率是多少,社区内的平均错误概率是多少,自己在学习社团内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阿诺说。

  在阿诺看来,传统的教育培训行业在新世纪的头十年内并没有内容上的创新,无非也就是从成人教育发展到中学和小学培训。但互联网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摒弃了标准化,为实现“个人定制教育”、“互动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

  他举例说,其实很多人都不是沪江论坛的会员,有的是沪江部落的会员,有的则直接投奔沪江网校,有的干脆只是美剧爱好者。不同资质的外语学习者,都可以在沪江网上DIY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这就是沪江网的与众不同之处。

  2007年——Tweeter刚刚诞生1周年之际——沪江网便引入了碎碎念功能,这是中国互联网首次出现微博功能。2009年,网络教育的生态基础发生了变化,这促使了沪江网进入了“大学阶段”——网站形态开始多媒体化。

  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BBS、IM、SNS、微博模式、开心网模式、Pinterest模式、移动应用……都第一时间在沪江网上得到了体现,难怪中国互联网业内的一些人士把沪江网称为“最洋气”的网站。

  确实如此,年龄最大的沪江网可以说是最新锐的互联网教育社区。阿诺认为,互联网教育产业的短板在于没有深入研究网络教育本身的优化问题。而他自己和团队的最大兴趣,恰恰是背靠用户需求——围绕学习外语的一切需求,将技术产品化。

  理想主义的方法论

  现任沪江网副总经理的徐华是沪江网的老版主,当时阿诺亲自跑到深圳去找到徐华,劝说已经结婚置业的徐华加入还没有盈利的沪江网。徐华就是这样被阿诺的理想主义打动,带着家人跑到上海的民居中加入了沪江网的创业。在沪江网管理团队内部,像徐华这样的半路加盟者还有很多。

  靠着理想主义的感召,2009年搬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后,沪江网的员工从36人狂飙到500人,而员工平均年龄却只有24岁。

  虽然当初决心创业的时候还想不明白商业门路,但阿诺却抓住了这种感性的冲动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2005年沪江网开始商业化运营以后,中国的互联网恰好进入了一个由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时期。包括很多外语学习类网站在内的大量内容类网站都纷纷关门,或者转向游戏与电商。阿诺和自己的团队则选择坚守理想。

  虽然高涨的理想主义热情促使沪江网团队在互联网教育的可能性继续深挖,但沪江网的巨大影响力已经为自身带来了一些附加值。

  例如,在目前1亿元规模的年收入中,来自沪江电商平台的收入已经占到了30%多。阿诺认为,这是沪江网做好教育产品之后的顺其自然的结果。

  例如,2009年进入“大学阶段”之后,沪江网的会员开始迅猛增加。其管理团队考虑到70%的沪友都是女性,这些沪友毕业后会有新的需求。于是,沪江索性将之前只卖图书的B2C平台向化妆品等商家开放。

  虽然来自于B2C的收入可观,但阿诺强调,自己不会改变“初衷”,而会坚守两个底线:第一,沪江只做B2C平台;第二,只销售与学习者或学习阶段有关的周边产品:电子琴可以卖,而诸如保健品则坚决排斥在外。

  阿诺有意保持距离的还有线下教育。他认为,虽然线下教育能使沪江网的估值大为提高,但这其实是看似很赚钱的偏门。他自己和团队都认为,沪江的目的不在于比同行更赚钱或者取得更高的估值,而是探索教育缓慢折射到互联网过程中的一条可行道路。

  眼下,虽然沪江网的收入已经十分可观,但阿诺坚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研发的投入。因为在他看来,沪江网在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道路才刚刚开始,如何更好地处理海外用户的多媒体接入,如何做到更精准的用户数据分析——这些都是需要沪江团队认真研究和大规模投入的领域。

  回望2012年,拥有2000万注册用户的沪江网已经成为涵盖8种外语最出色的外语学习类社区——没有“之一”,因为当初的那些外语学习类网站都已经不复存在。

  在沪江网的2000万用户之中,只有10%来自于上海,其余都来自于全国各地,竟然还有10%来自于海外用户。

  无论在线上和线下,中国的教育产业模式和可能性都比美国要复杂的多,盘子也要大得多。只不过现在的局面是“理念落后、标准单一、形式枯燥”。这是少数不能照搬美国经验的互联网领域之一。

  阿诺说:“我们就想看看,如果精力全部聚焦在教育这条线上,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进程到底能有多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370.html

更多阅读

MOODLE平台的另一种安装方法 万里学院moodle平台

MOODLE平台的另一种安装方法最近在更改本科同学关于MOODLE平台的安装的实验报告的时候,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用easyphp安装的,他们在报告中体现出来一些的问题,如:日历产生乱码、安装不了中文版本、无法打开http://localhost/mysql/

购 的另一种网络说法 美食网的另一种可能

     互联网广告的模式,对于下厨房这类小众垂直平台来说,似乎有点遥远,但国内电商的大环境,却为下厨房的商业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8月14日,下厨房上线“有点田”频道,引入北京5家农场入驻,为下厨房的用户提供一个买菜平台。这个旨

解密地产首富许家印:“中国梦”的另一范本

“中国梦”的另一范本 当代中国,有关富豪梦想的故事绝非唯一,只是,当你细细体味他们的历程,或许能感受到超越个体的弦外之意。 对于财富的梦想,每个改革的时代都具有两面性,它击倒了一些人,成就了一些人。这一点,在中国急遽变迁的30多年里,

白领兼职创业暗潮涌动:八小时之外的另一种生活

 代理加盟、网络开店这些词语遍布报刊、电视及网络,可最近,这些词语慢慢地套用在了公司白领身上。尽管政策不鼓励、单位不允许兼职创业,但是时下仍有一大批白领不安于朝九晚五工作的单调,抱着玩一玩、放松自己、调节心情的心态,争相体

模仿创新:电视创新的另一种战略

    什么是创新?我们一般会认为,创新即要创造新的事物,是一个与模仿相对应的概念。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模仿似乎不够光明正大,往往背负“抄袭”的恶名,很难与创新划上等号。但事实上,模仿也是一种创新途径,这是对传统“创新”观念的颠覆性

声明:《沪江网:网络教育的另一种路线》为网友你的彼得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