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加拿大华裔导演、第49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得主张侨勇:“文化



     11月24日,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来自台湾以外的华语电影瓜分了大部分的奖项,成为今年颁奖礼的一个特点。加拿大华裔导演张侨勇的作品《千锤百炼》斩获最佳纪录片奖,这是他的第二座金马奖奖座—他讲述三峡移民故事的第一部纪录片长片《沿江而上》曾获得第45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两天后,该片制片人韩轶与男主角齐漠祥出现在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式现场、《千锤百炼》首映礼上—幕落灯亮,现场观众乍见手捧金马奖奖座的男主角,纷纷起身鼓掌。

  一半西方,一半中国

  继第一部长篇纪录片《沿江而上》之后,时隔四年,张侨勇的第二部纪录片《千锤百炼》再次将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收入囊中。从《沿江而上》到《千锤百炼》,张侨勇的两部作品流露出东西方融合的气质—“我喜欢说我在中间,因为我是华裔,一半西方一半中国,容易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事情。”

  张侨勇1977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奥沙瓦,毕业于康科迪大学电影专业。20岁那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祖籍北京的外公带着他去找王府井的故居,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中国,尚在念书的他便认定中国是自己将来要拍摄的主题。

  几年后,张侨勇和父母坐游轮从重庆到武汉游览,沿江而下,船上两名员工的生活吸引了他。经过三年多的跟拍,2007年他完成了《沿江而上》,影片讲述在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观光游轮上两名普通服务员的故事,也记录了外国观光客游览长江的感受。片中中国老百姓和快乐观光客的强烈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这部作品一举囊括了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加拿大电影最高奖基尼奖最佳纪录片奖和纽约第二届电影眼奖最佳处女作杰出成就奖等。

  4年后再获金马奖殊荣—这又是一部东西方文化巧妙融合的作品。张侨勇坦言,自小对东方的武术、西方的拳击很感兴趣的他,一直希望拍摄一部可以将两者结合的影片。“我知道改革开放前曾一度禁止拳击运动,因为它是西方的东西,属于资本主义,并且过于暴力。不过中国目前的社会,还真有点拳击色彩。”

  《沿江而上》+《归途列车》

  《千锤百炼》讲述了四川会理一个拳击教练和他的两个年轻徒弟寻找拳击梦想,希望通过拳击改变命运的故事。在银幕上观赏此片,没有纪录片通常的沉闷之感—精致的构图、利落的节奏和精彩的叙述,可以和故事片媲美。由法国音乐家Olivier Alary编曲的电子配乐,为故事的背景—会理,典型的中国城乡糅合进了一种奇异的国际化元素。整部影片没有一句访问和旁白,而是靠人物细节和生活本来的面目承载故事。张侨勇在领奖时表示,《千锤百炼》对他而言不是纪录片,而是故事片。

  在学校学的是剧情片专业,张侨勇说,拍摄纪录片,“我不认为我作出了选择”。《千锤百炼》在拍摄之初,就设定要在电影院放映,因此技术规格全部拉高。整个制作流程,尤其是后期,都是由国际团队按照严格的电影流程来制作。摄影师有拍摄《归途列车》的孙少光,以及拍摄《沿江而上》的汪士卿。Olivier Alary则是从《沿江而上》就合作的音乐家。看上去,每场戏都像事先做过精心分镜一样,但事实上,仅仅拍摄齐漠祥拳击比赛,就动用了5台摄像机,找个最好的机位—比赛只有一次,不能像电影一样重来。制作团队还采取了分离录音的方式,保证前期拍摄时的声音质量。两年的跟拍,200多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剪辑成85分钟的影片,在后期剪辑阶段,团队用画面剪辑、声音剪辑、原创音乐、调色等流程精雕细琢—为了使得这部纪录片达到故事片的效果。影片放映后,就有观众对韩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何宗礼和缪云飞两人在街上看美女的场面,真的是第一次拍摄就成功的?”

  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

  时代周报:你觉得,《千锤百炼》为什么能获得金马奖?

  张侨勇: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我们对纪录片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是一部很有趣、很独特的片子,它看起来像是一部故事片,但实际上它却是纪录片。这可能跟我们片子中很强烈的戏剧化故事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有关。而且我在处理片子的画面、音效和配乐上都力求能做到精益求精。实际上,如果不是我们作出说明,我觉得很多观众会认为这是一部故事片。

  时代周报:你有两部纪录片都受到了金马奖的青睐,有什么秘诀吗?有一种说法认为,你的两部片子都属于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故事,你怎么看?

  张侨勇:我倒并不是说刻意地将我的片子放置在一个西方视角下。我觉得自己作为华裔,能够同时运用西方和东方的观点来看待事物,非常幸运。我的双亲都来自大陆,母亲出生在北京,后来生活在台湾。我父亲是上海人。我的拍摄团队里录音师、摄像师和制片人都是华人。我拍摄纪录片的唯一宗旨,就是遵循真相,并真诚对待、处理拍摄主题的情感和故事。如果要说秘诀,我觉得这就是秘诀。

  时代周报:你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而生于加拿大的华裔很多。你为何那么钟情于“中国故事”?

 专访加拿大华裔导演、第49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得主张侨勇:“文化
  张侨勇:在文化上我总有一种“脱臼”的感觉。我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加拿大人,更不能说是中国人。我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于所处的环境不那么适应的话,或许他会对自身最特殊的那一部分感兴趣。我觉得将这一点利用起来,成了我的优势,它驱使我去探索来自父辈的神秘和遗产。或许这种感觉早在我幼年就已经存在,那时候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东安大略的一个小镇上,我们家是镇上唯一的华人家庭。当我父亲给我和弟弟播放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我们总是被迷住。即便是我弟弟,现在也在中国找寻自我。他已经在北京生活了10年,并且刚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学习中国文化,或许更大意义上给了我一种归属感。

  时代周报:从《沿江而上》到《千锤百炼》,在创作手法及叙事方式上是否发生转变?

  张侨勇:我觉得这两部片子的相似处是它们都具有“影院体验”。就像故事片一样,我认为纪录片也存在个人判断和诠释的空间。它们倒并不一定说传递了多少信息,更多的是传递了情感。《沿江而上》和《千锤百炼》最大的区别,我觉得是我刻意地希望将《千锤百炼》在叙事方式上塑造得更像故事片的叙事特征。我避免了采访或者旁白,观众会发现是在看一个流畅的故事。我的目的就是增强影院体验感,视觉和感觉应该和传统纪录片完全不一样。

  加拿大有完善体系鼓励独立纪录片

  时代周报:你在加拿大本土拍过《生之土地》,你觉得加拿大的纪录片支持体系,比中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张侨勇:加拿大可以算得上是纪录片的发源地。我们拥有一套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来鼓励独立纪录片制作。对于纪录片,主要的支持体系是政府补助金制度和税收抵免制度。而在中国,我觉得纪录片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介,所以还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中国现在最好的我觉得是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影视文化工作委员会执行的一个纪实影像项目CNEX,CNEX也是我们在中国的支持者之一。我非常感激他们的帮助。

  时代周报:听说你的第三部纪录片《水果猎人》已经制作完成?

  张侨勇:《水果猎人》是基于一本书而拍摄的,据我所知这本书现在已经翻译成中文了。它讲述的就是一群痴迷于收集和珍藏珍稀品种水果的人的故事。比如他们会环游世界找寻一种巴厘岛才有的白皮芒果。这部片子会和我以往的片子很不一样,因为它既采用了传统的纪录片常用的采访形式,也运用了虚构的游戏和动画形式。这部片子由加拿大纪录片制作公司Eyesteelfilm制作,不过主要的创作团队都来自西方,这与之前的创作团队不一样。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上举行了国际首映,获得了满座的观众;在加拿大的院线上映,并且会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放映。

  时代周报:你之前还提到过,打算拍一部故事片,有关中国婚礼摄影师?

  张侨勇:这部片子会叫做《茄子》。讲的是一个台湾婚礼摄影师在大陆的故事。我的兴趣在于通过一个处于婚礼摄影行业的人的故事,一个微观的视角,来探索年轻一代的境况。其他我没有什么可以说更多的,因为我最近正在创作剧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33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专访加拿大华裔导演、第49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得主张侨勇:“文化》为网友追逐白月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