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这是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 十六大召开的前一天,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与香港工业总会主办,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执行的首届“中国名牌战略(深圳 8226;香港)国际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经济学家、资深学者等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与交流实施名牌战略对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人们生活的积极意义。品牌成就名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名牌对现代生活的诱惑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回顾中国酒业,轰轰烈烈的竞争对品牌的思索似乎太少了。耀眼一时的吆喝,多于长久的、深层的理智图谋。只看眼前利益的各种所谓策划,实际是在过早过滥的透支自己本来就稀少的资源,饮鸠止渴的痛心现象,常常在富有理性的酒界人士心中挥之不去。时代对名牌的呼唤,希望能够摇醒自我沉醉的酒瓶子。
他山之石,但愿可以攻玉。
名牌战略背景
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质量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构想。1997年由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文对企业创名牌实施表彰;1999年至2000年,由当时政府的负责质量和名牌的指定局向国务院提出报告推动名牌战略,进行名牌产品的评审工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2002年3月20日正式成立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是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为主体,由政府的有关官员、部份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性社团中介组织。
从1992年开始,全国各省市掀起了一个名牌战略实施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几乎各省市都成立了由省市领导挂帅的名牌战略促进机构。从山东、江苏这类沿海城市典型的案例来看,名牌产品已经成了当地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现在全国省市级的名牌产品已经有了近七千多个。山东和江苏的名牌产品的工业总值已经达到30%左右,出口创汇20%以上,税收也是在25%以上,这就说明名牌产品在经济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在企业的重组和优良资金和资源向这些名牌企业去流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名牌战略十分重视。在林宗棠会长《让中国名牌响誉全世界》的报告当中,江泽民、吴邦国、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都做了批示。艾丰老师也曾经就名牌战略问题给朱镕基总理写过报告,朱镕基总理在他的报告上批了很多关于名牌的看法与要求。在全国各地的大多数企业当中,已经对品牌的问 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和思考。我国加入世贸,地球成了一个村庄,贸易活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封闭的。在这过程中,我们的企业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在自己国土上与世界强势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也看到了跨国公司使用的国际知名品牌占领了大量的市场。过去很多是模糊的认识正在逐渐的澄清,比如说,可口可乐为什么做得那么好?实际上就是政府支持,没有政府的支持,任何一个企业单靠它自己的力量去做很难做到。美国“世界警察”的作用和地位来自于它派兵到世界各国,可口可乐赞助军方到达全世界,可口可乐的秘方,按照它的专利早已失效,但是美国政府仍然保护。
市场是名牌的考场
企业做不同档次的产品,是为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低档的产品不一定不能成为名牌,高档次也不一定就是名牌,档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产品的目的就是达到顾客满意。好的产品不单是靠宣传,主要是靠产品的功用说话。产品要富于创意,不要单跟别人走才有自己的特色,个性的特色往往是自己行走市场的旗帜。所以企业在创意方面要多下一点功夫,设计不要只看市场的现实要求,还要看市场的潜在发展方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市场是决定我们能不能成为名牌的考场。
单靠一个企业去搞好所谓的世界名牌、中国名牌是不够的,企业要重视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共同用一个管理方式把技术、信息等生产链管好用好。
中国名牌怎么打造成世界名牌?除了技术的革新外,企业要把我们的优良传统推出去。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特色产品,外国人要去买,这个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就有可能是走进世界名牌的中国名牌,销售地域还要走向世界去。
经济全球化后,不平等的竞争依然存在,外国的产品能进来,我们的产品却出不去,这是全球化关税被取消以后出现的技术弊点。
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我国的企业从世界知名企业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很多启示是沉重的。最近林培伟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推出了《中国品牌纪实录》电视专题片,其中有个案例:上海佳化,原来生产的“美加净”能卖一亿六千万,跟中诚合资以后,中诚把它的品牌给做砸了,做到最后还不到五千万。上海佳化原老总伤心地说,过去在合资当中我把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交给他,但是过了两年以后瘦得皮包骨了。这时候上海佳化就想把这个产品领回来,可是对不起,你要领回来得再花一亿一千二百万买,品牌争夺当中就出现戏剧性的案例了。最后上海佳化还是不服气,他又花了一亿一千二百万把美加净买回来,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美加净”的销售额已经是五个亿、六个亿了,把这个牌子越做越大——这就是做品牌的力量。
打经济乒乓球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中国已经出现一大批做得相当好的名牌企业。树立名牌,首先要在自己的优势产业实现突破,提倡“打经济乒乓球”。足球踢到世界杯也没进一个球,但是我们的乒乓球常常把全部的奖杯都抱回来了。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吃五谷杂粮身体素质比较弱,外国人是吃牛肉喝牛奶长大的比较野蛮强悍,所以球就老往人家脚低下跑,这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其次客观上我国人多地少,大城市如果供养一个足球场,大家第一个想法是怎么不把它改成房屋?没有地方踢足球,因为基础的限制再好的教练也无法发挥水平。但是乒乓球就不一样了,中国人灵巧,乒乓球台子小,群众基础好,随地可以练,所以乒乓球成了我国的体育强项。这个道理用到经济上,加入WTO就是加入了一个经济奥运会,我们要研究这里边的项目,哪些属于足球,中国人踢起来比较费力;哪些属于乒乓球,中国人志在必得。足球踢不好可以原谅一下,如果乒乓球把冠军全丢了,则是不可原谅的“粗心大意”了。
我国是全世界外贸增长速度最快的,但是我国出口的东西都是费箱子的大件,外国人进来的都是小箱子,这样箱子就不均衡,出去多,回来少,不可能把外面的空箱子再拣到中国来。这个不平衡就是在中国不断造箱子,所以箱子必须在中国造,这是一个机遇,所以集装箱成了中国的优势产业。服装纺织品、皮革、家电、中药、钟表,大产业小产业都可以优化。目前钟表产量我国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的76%—80%,但是不是产值,全世界大部份手表在中国做,关键是缺名牌,如果名牌上去又这么大的产量那就不得了。
公用品牌是企业嫁接与升华自我的桥梁
什么叫公用品牌?比如我国搞的“绿色食品”,凡是拿到这个标志的都是公用品牌,你达到国家级的高质量我就授予你这样一个标志。公用品牌的功效在哪里呢?艾丰说:我们出国有两类飞机可以坐,一类飞机叫专机,专门给你飞的飞机,大概是国家领导人才能坐,如果是企业家或个人非常有钱,你也可以坐,一般老百姓就没有专机了;老百姓出国也坐飞机怎么办?坐民航机,民航机是公用飞机,大家都可以坐。企业希望自己创的品牌是世界公认的,但是我们能出一万个海尔吗?单独进到中国的日本品牌,东芝、索尼、松下等差不多几十个,他们坐的是专机,靠它们的品牌走到了世界各地。靠企业自己、个人走到全世界的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出去怎么办?就要利用公用品牌出去。如果我们的中国名牌产品通过历年评选为世界所公认,外国人看见你不知道你是小商标,但是看见你有一个标记叫“中国名牌产品”,就肯定是好东西,因为中国名牌产品是经过研究检查的好产品。这样的话,使我们大多数企业受益,特别是使中小企业受益,你可以和名牌有关系了。现在很多人认为讲名牌太遥远了,生存还不行,还讲名牌,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充分利用公用品牌,是企业嫁接与升华自我的桥梁。
品牌的聚积效益
在创名牌的过程中,我国遇到的问题是有些产业和有些企业这两个形态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但是造品牌是需要规模效益的,没有一定的规模是无法造出来的。怎样才能比较快的形成规模效益,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聚积效益。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起点低。温州就非常懂得聚积效益,先搞了个鞋城,后搞了个低压电器,他就是把一个东西积在那个地方,在一个企业身上不是很大,但是聚积起来就像广东大排档一样——单独的一个小摊贩就无法成气候了。发挥聚积效益,采取用品牌来收购,像温州鞋城,国外的原产地标志,它都是公用品牌。中国很多地方像宁波、温州、大连、上海都是有一个聚积效益,如果广东佛山的陶瓷搞个聚积效益,全世界都会知道;深圳搞一个“中国钟表之都”也是可以的,这一点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在我们各方面的条件下,简单的把企业并大,很明显,但是我们发生聚积效益,就可以在保持灵活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制造出来。做聚积效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维护企业的生态环境,大家聚在一块,不要互相杀价,互相抵消,要造成一个好的企业生态,才会有好的经济利益。企业生态的第一个基础是特色,第二个基础是整合,特色是整合的基础,没有特色无法整合,但是有了特色不能代替整合。为什么我们现在市场上竞争那么激烈,就是因为没有特色。你做的跟我做的一个样,我要卖出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比你便宜,我卖得比你低,他卖得比我低,我卖得比他还低,恶性循环战从国内一直打到国外,我们很多货在香港砸牌就是那么造成的。建设一个好的企业生态,任何一个企业只靠关着门单独的去发展是不可能的,每个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我是做衣服的,你是做裤子的,他必须衣服裤子一起穿,不可能光穿裤子不穿衣服。
整合企业特殊的时候特别需要行业协会的特别指点,行业协会在这里面用一种市场的规则来整合大家,而不是强迫命令。比如钟表整合,有的就做高档的,有的就做低档的,把它错开打市场。企业家是善于利用市场规律整合资源的能手。
用资与用脑
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利用外资是本事,利用外脑则是更大的本事——利用外资是用人家的钱,利用外脑是用人家的脑袋(这个外脑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
艾丰说:我现在不太赞成时下流行的一个口号,叫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因为这是一个所有制概念。引进人才,他是我管的人了;留住人才,他不能成为别人管的人。它第一突出的是“他管、他有”,我看应该有更重要的概念,就是适用人才。人才虽然不是我有,但是我把他用了,不是很好吗?越是大的人才,你用他的机会越少,你想他解决的疑难问题,几年也就研究一次,几年就做那么一件事,长久养着太浪费。只有经常用的人才,离不了的人才你必须留住;很高档的人才要社会共用,你需要时用社会市场手段把他招来,不需要时他可以为别人服务,干嘛说把他留住?大家明确利用了,人才才能够真正成长,这个人才是社会来使用他,社会给他报酬,而不是某一个单位使用他,某一个单位给他报酬,这样待遇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单位给他五十万也不高,如果是为十个单位,一个单位给他二十万就是二百万,所以真正的人才得到的报酬必须是社会性的。我们把人才成长和企业利用人才双方的问题都解决了,我想在名牌战略实施当中,最重要的是缺乏人才,很重要的就是要很好的利用社会人才。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东方酒业》执行总编,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