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往届车展,2005年上海车展一个最明显的特质就是,中国自主品牌历经数年的市场积淀和洗礼,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勃勃生机,尤其以依靠自身力量,改写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自主品牌急先锋——吉利、奇瑞、哈飞、比亚迪的表现更是令人感喟不已。它们不再是数年前被安置在零部件展区,可有可无且令人怜惜的市场弃儿,而是争得了与国际汽车巨头同台竞技、平等对话资格,并抢尽展会风头的市场新宠;它们展出的汽车不再是缺乏个性、毫无创意,没有太多科技含量的“模仿秀”,而是铆了足劲要打一场“翻身仗”,悉数亮出一款款自主研发的最新、最炫、融合了当今世界汽车最流行科技元素的量产车和概念车,譬如:吉利自由舰和“吉利城堡”概念车,以及奇瑞M14最新概念跑车和S16全新概念车、比亚迪ET超级电池车、哈飞赛豹5系等。 不仅于此,在这些民族品牌的展台门前,不再是几年前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凄凉景象,而是人头攒动,观者云集,并让大批外商和外国媒体驻足留连的热闹场景。面对代表国际技术合作结晶的吉利自由舰,许多外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当场索要该车的相关数据并仔细研读,有的干脆趴在地下查看汽车底盘,这可是民营资本造车者以往任何时候从未享受过的殊荣!如果说人们对吉利自由舰是一种兴趣和喜爱的话,那么,对带有几分复古和梦幻色彩,集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为一体的“吉利城堡”概念车,则倾注了更多的期待、遐想,甚至是惊叹。无怪乎各大、小媒体不惜笔墨,纷纷盛赞该车为“概念复古的先行者”,美国一家媒体甚至用头版整幅报道“吉利城堡”概念车。
展会上国内外汽车厂商推出的款式和功能各异的量产车和概念车枚不胜举,为何烙有中国自主品牌标签的“吉利城堡”概念车却受到如此多的厚待,更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何曾经只是展会陪衬和倍受市场冷遇的民族自主品牌,却演变为展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跃升为令国内外汽车巨头颇感压力,以至于不得不研究的对象?剖析个中原因,引发笔者以下三点思考:
一、自主品牌从争取生存权,到赢得发展权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有一段精彩的语录:“我拒绝承认现实存在着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我还没看到任何人敢绝对说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哪怕他对这世上的事悉数皆知。如果那些自称是权威的人说:‘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么肯定会有一批追随着不假思索地附和:‘是的,绝对不能做!’就我而言,一切皆可能……”
的确,成功的关键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看见可能;在别人怠惰放弃时,仍坚持不懈;在别人知难而退时,勇往直前;在眼前没有光明和希望时,仍奋力拼搏。追踪吉利等自主品牌成长的轨迹不难看出,它们在圆“造车梦”的道路上几经坎坷,遇到的困难、阻力、限制和非议不少。当市场传言吉利这家民营企业要造车时,人们给予的不是鼓励、肯定,而更多的是嗤之以鼻,甚至说它是自不量力、痴人说梦,但公司创始人李书福先生却不信邪、不服输,凭借对事业坚定执著的信念,义无反顾大胆前行,冲破种种行业禁忌,最终颠覆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论调。
第一辆吉利·豪情在浙江临海下线,无疑是对“不可能”论调的最好回应,并且印证了“勇气+决心+梦想=成功”的道理。而素有自主品牌“中国第一跑”——吉利·美人豹,以及跻身中级轿车之列的吉利自由舰相继走向市场,再加之吉利数款轿车远销海外,则证明吉利的生存能力和竞技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并展现出不可小觑的成长动力。“吉利城堡”概念车的精彩亮相,进一步说明吉利的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已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它与国际汽车巨头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正因如此,吉利人不敢有片刻停歇怠惰,始终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卓越气质,力图缩小与国内外汽车巨头之间的差距,而这正是自主品牌成长的内驱力,也是令潜在竞争对手倍感压力的原因。
这不禁令我想到杰克·韦尔奇的那句话:“在激烈的产品与服务竞争中,从来没有平庸者的一席之地。”毋庸置疑,是吉利人不敢平庸,拒绝平庸的强烈欲望,促使其孜孜以求奋发努力,才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品牌实力,而随着品牌实力的愈益增强,才使企业赢得了市场更多的尊重、信任与褒奖,进而拥有了更多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从奇瑞、哈飞、比亚迪这些同样具有民族血统,高举自主品牌大旗的企业身上,不难看出它们也是历经拼搏奋斗,才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才赢得了市场的馈赠和喝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过程,实质上是民族资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与国外资本争夺对中国汽车工业主导权的过程,限制国有资本以外的民营资本进入,只能在限制市场竞争的同时,给外资留下更大的市场空间,其结果不利于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给予民营资本同等的市场准入资格和公平竞争机会,让吉利、奇瑞、哈飞、长安、中华、长城等所有民族品牌一同在市场上经受挑战与考验,对发展和壮大自主品牌是大有裨益的。
二、拥有钓技,让自主品牌价值递增
所谓“自主品牌”,就是拥有品牌经营自主权、战略决策自由权、生产与销售主导权,而决定自主品牌竞争能力及价值提升的关键要素,则是对技术的拥有、掌控和运用能力。俗话说:“谁拥有黄金,谁制定规则。”这在汽车行业同样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汽车行业的黄金就是关键技术。通常,技术获取有四种途径:
一是合资,这是许多大型国有汽车企业惯用的手段,譬如,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和东风集团就采用了合资经营之路。好处是“即拿即用”,弊端是这种“交换主义”的技术引进,不仅难以增强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自主研发能力,还会使它们患上“技术依赖症”,恰如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所言:“合资就像外国人勾引中国人抽鸦片”;不仅无法获得战略决策的自由权,以及品牌经营的自主权,更可怕的是,还使中国市场顺理成章地沦为外国资本的提款机。
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从资产构成看,国有企业资产比例占53.15%,外商合资企业占25.42%,但从利润总额、所得税和增值税三项指标所占比例看,国有企业分别为10.20%、24.26%和33.14%,而外资企业分别占82.55%、54.15%和49.92%。不难看出,外资在资本投资上虽不占绝对优势,但在资本效率上却具有绝对优势,由此表现出它们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势地位。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合资双方闹崩了,外方拿着技术弃中方而去,结果会怎样?中方企业无疑会落入没鱼吃的窘境,甚至会像一个弃妇似的失去原有品牌的名份。就此而言,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及自主品牌作支撑,以市场换技术恐怕只是中国企业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
二是购买,其中涵盖两种方式:技术转让和海外并购,无论哪种方式的风险和成本都很大,因为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卖方往往会放大标的物的价值,而使买方付出高昂的代价,却又无法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除此之外,假若中国企业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无法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所购技术,很可能使买来的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就像在商店里买了一支价格不菲的鱼竿,却不知如何下饵、抛竿、起钓一样。即便拥有自主品牌,也很难使其价值提升。
三是合作开发,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吸纳全世界最顶级的公司及技术人才,合作开发技术及产品,实现“世界资源为我所用”。通过中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既可锻炼自身队伍并培育优秀的技术人才,又能掌握从概念设计、详细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试制、开发试验、整车试验等一整套开发流程、开发体系和方法论。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技术获取的方式,犹如向企业传授了一门钓鱼技术,势必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的驾驭者、操纵者和拥有者,并对自主品牌的成长和价值增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自主开发,以吉利为代表的民企造车者大多采用了这种模式。它们从零起步,自力更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一点一滴的摸索前行,其中的坎坷艰辛恐怕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企业日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不过,随着世界汽车工业技术的不断升级,自主品牌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想与国际汽车巨头分庭抗礼显然不够,需要向外不断援引“外脑”,或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才能更快地壮大自己的技术实力,拥有更高超的“钓技”,从而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及市场价值。如果以为自主开发就是自己开发,思维未免有些狭隘,我们应给自主开发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大的外延,即自己主导开发——加入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甚至是偏好;按照自己的设计方向、规程和进度展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4年4月10日,原韩国大宇公司总裁沈奉燮加盟吉利,担纲该公司研发副总裁之职,已表明吉利在对自主研发的重新定位,以及重塑自主品牌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众所周知,2002年希丁克率领韩国队一举闯入世界杯4强,创造了韩国足球史上的神话。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联想,如果将吉利比作是一心想要打进世界杯的韩国足球队,将沈奉燮比作是荷兰籍金牌教练希丁克,那么,吉利在“沈教练”的指导下,是否会把吉利打造成一个令竞争对手恐惧胆寒的技术强手,并给争奇斗艳的汽车市场投放更多的惊喜和精彩呢?吉利自由舰和“吉利城堡”概念车的问世,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三、自主品牌进入挑战者行列当初互联网闯入人们生活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它,甚至恨它,但你决不可以忽视它。”蓄势待发的自主品牌就是这样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新锐派”自主品牌经过数年打拼,自我权益不断扩大,企业实力日益增强,已到了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阶段。在初创期,由于自身实力相对弱小,它们大多选择了与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市场战略,避开竞争最为激烈的中高端汽车市场,以经济型轿车市场为突破口,不仅避免了与国内外汽车巨头硬碰硬地较量,还赢得了许多成长机会和空间。然而,仅仅蛰伏于低端市场,维持一个低端品牌的形象,决不是这些企业创立者之所情所愿,进入低端只是一种策略,他们的目标是向中高端进发,以提升消费品牌,赢得更多的情感份额,直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吉利自由舰的适时推出,毫无掩饰地向市场表明了这种志向及决心;“吉利城堡”概念车的精彩亮相,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别看谁起跑得早,而要看谁的发展势头更强劲!
不仅于此,这些高举自主品牌大旗的小字辈们也决不满足于在自家门前抢食“中国餐”,走出国门去品尝“西式美食”已列入他们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步骤中。吉利出口中东、奇瑞打进中东后又远渡北美……打着“中国品牌”的各类轿车、跑车、客车、货车正冲开一个个紧闭的国门。无怪乎,路透社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准备好买辆中国车吗?”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主品牌的消费认知正在提高——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不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而是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自主品牌正在悄然崛起,而且续写日、韩汽车神话的时代即将来临。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2004年春天,他与中东地区一家非常有实力的汽车经销商洽谈出口合作事宜。不曾想,该经销商对吉利提出的合作条件居然全部接受,只希望能够获得吉利在中东地区独家销售代理权。李书福颇感纳闷,问这位经销商为何如此看好中国汽车,该经销商解释道:他们曾在这方面吃过“大亏”,最初中东地区只销售欧洲和美国汽车,之后日本汽车进来了,但他们并不看好日本车,依然只销售欧美车,结果日本车在当地热销,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竞争对手大把捞钱。后来,韩国车又来了,他们还是不看好韩国车,最终韩国车热卖,他们又丧失了一次大好的赚钱机会。这次中国汽车的到来,他们决定立即行动,生怕重蹈覆辙。
不管是国际汽车制造商,还是汽车销售商,大概都在日、韩汽车上摔过跟头,如今他们吸取了前车之鉴,不敢再犯“自大狂”的毛病,不敢忽视挑战者的存在。他们很清楚,今天的弱小,并不代表明天依然弱小,更不表示未来不会做出什么颠覆之举。因为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即便素有“世界飞人”之称的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不也在奥运会上被中国小将刘翔给替代了吗?
从本届展会上,国际汽车巨头悉数以集团军作战的姿态整体亮相,便可察觉它们对挑战者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素来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效应,喜欢单兵作战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竟然南北联手演绎“兄弟一家亲”,并且融入德国大众五大门派之下;通用也统领其麾下6大品牌一齐上阵……这些迹象皆表明,国内汽车市场将迎来一场“世界大战”,自主品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考验,“小米加步枪”是否能战胜“飞机加大炮”就看这一役。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功夫第一人”李小龙,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敢说自己是世界第一,但我决不承认自己是世界第二。”中国自主品牌若有这样的气度和野心,未来能不属于你吗?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