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商业最初因为双方共同的利益而相识,但当时的商业并不了解电视会为它带来多大的利益,因此冷落了电视,反倒是电视因为经济问题频向商业抛“媚眼”,最重要的形式是向商业拉广告、拉赞助。这在早期的电视剧运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首次利用社会资助资金;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也采用企业赞助的融资方式,并首次将广告随电视剧捆绑播出。这种方式为电视剧的商业化运作开辟了一种途径——由社会赞助拍摄电视剧,电视剧再用署名、鸣谢以及各种软性广告来回报赞助。
1989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性节目《正大综艺》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档带有商业赞助性质的电视节目,它一方面让电视观众迅速知道了“正大”这个品牌,也让长期以来一直以公共电视模式运作的中国的电视台第一次尝到了商业电视的甜头。
由于《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在播出后所产生的巨大的广告效益,电视媒体的经济价值开始被重视,一方面面对具有收视潜力的电视节目的缺乏,电视台开始通过竞价方式来争取具有广告赞助潜力的电视剧播映权;另一方面,企业也开始舍得花钱投入到收视率火爆的真金白银的眼球价值中。1992年中央电视台以350万元购买《爱你没商量》的播映权,用黄金时段的广告时间换取《北京人在纽约》的播映权;企业同样得以不菲的价钱,才能购买到高收视时段的广告。
然而,巨额广告同样可以垒起巨大的商标泡沫。曾经名噪一时的秦池,1996年以6666万元的巨资,夺得中央电视台当年广告标王,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最初,秦池的大手笔效果显著,号称“每天开出一辆桑塔纳,赚回一辆奥迪”,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9.5亿元和2.2亿元 ,一跃成为全国的明星企业。1996年底,秦池出手3.2亿元天价,蝉联1997年“标王”,却反而因为投入过多以及产品质量过差而从此一蹶不振。单凭广告塑造的品牌价值无比脆弱,这是秦池就电视商业赞助给中国商家上的印象深刻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