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服装之家纺行业深度调查之3 青岛家纺 敢问路在何方? 在威海路附近的一家外贸店里,店主人林小姐告诉记者,“他们的店面开张有1年多了,现在每天都要卖出3-4套床品,生意还不错”,林小姐说,她这里基本上都是些外贸公司的尾单,有一些货可能有些残,但是青岛人格外喜欢这种外贸的东西,“有时候一批好货过来,很快就抢光了,大家觉得,人家老外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纯棉,做工又不错,咱们用起来肯定没问题”。外贸家纺产品在青岛家庭的受宠至少说了一个问题,就是说,青岛外向型家纺企业的产品在青岛的市场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去挖掘而已。
本报记者
外贸企业浪子回头
国内蓬勃发展的家纺市场,已经让占据青岛家纺企业数目95%的诸多外向型企业频频回头观望。
家纺的出口业务虽然因为业务量大、风险小而有让人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但是如果一个家纺企业长时间埋头于国外订单加工业务,它也许会获得一些急需的东西,却往往会失去更多一个企业赖以长期发展的东西。许多青岛的外向型家纺企业负责人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许多青岛外向型家纺企业而言,目前的境况是,并非自己不愿意做国内市场,而是已经受累于国外订单,城阳区双元路头上一家私营床品企业的丁姓副总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整个企业的人都忙,老外的单子一直不断,您想想,业务上好不容易拿到了,我们不能不接吧?但是现在仔细算算,我们有相当比例的单子,算起来根本不挣钱”,“现在这个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做国内,是工厂没有机器去做,而且我们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精力去想”。 但是外贸业务越来越低的利润,也让企业负责人不能不进行深入思考,青岛一家大型外贸家纺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目前的外贸订单只有大约5、6%的利润,也就是说接了100万的单子,才能挣到5、6万元”,而与此同时,国内家纺市场的的利润率一直在30%以上,当然品牌家纺产品的利润率会更高一些。 青岛纺联集团寝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克生告诉记者,他们从去年开始已经开始做国内家纺市场的调查,准备将自己一直藏在深闺中的“靓屋”品牌推向全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家纺市场还是很诱人的,只不是目前运作可能会存在不少的困难。” 孙克生所说的困难不仅仅局限于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更主要的在于国内市场的资金占用方面,“如果自己做渠道,根据我们的估算,光做山东市场,大约就需要2000万元”。 尽管如此,孙克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决定明年将正式进入国内市场,“不过形式上可能变化一些,例如更多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我们通过提供品牌和产品,多采用代理、经销等方式来运作”。 拥有加工和产品优势的外贸企业的回头,无疑将是青岛家纺行业一个腾飞的机遇。 家纺的品牌要不要?部分家纺企业表达的一个观点是:青岛甚至是中国的家纺行业还暂时不具备发展品牌战略的条件。持这宏观点的人经常询问的一句话是这样的,“您自己想想看,服装品牌您肯定可以罗列出来很多,但是家纺品牌您能说出几个?”
但是与其他行业一样,品牌战略还是被更多专业人士认为是企业赢得未来市场的一个法宝。目前国内家纺业总体而言,品牌的作用还没有被消费者充分认识,家纺企业自己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产品的颜色、纹样等方面均没有太大突破,设计前卫、流行的家纺产品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和销量。 随着人们对家用纺织品在数量、质量、个性化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一种成熟的环境正在形成,国内一批有远见的家纺企业实际上已经走在了前面,目前大家已经熟知“恒源祥”、“富安娜”、“博洋”等品牌,青岛人对于“冬冬宝”也格外熟悉,这是因为他们的品牌产品、专卖店人们都能看得见。 可让许多青岛纺织人感到遗憾的是,尽管青岛的品牌经济全国知名,但青岛本地家纺品牌却一直没有突出的表现。在不久前青岛市关于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一份官方材料中,对纺织服装“提高品牌运作水平,加大品牌经营力度”做了重点强调,原青岛市纺织总公司总经理王磊也提出,家纺产品的设计要渗透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有民族特色,善于整合设计资源,创自己的品牌。 品牌战略并非一日之功,所以有远见的家纺企业为了未来,必须舍弃一些现在的东西。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闽江路上的家纺专卖店中,大多数可能根本不赚钱,只是起到了一种展示作用,从厂家来说,是为了将来”,“其中一家知名家纺品牌的专卖店,前两次加盟商的运作都已经失败,目前的店是厂家直接来做的”。 对于青岛的外贸家纺企业转型国内品牌市场,有着自己的许多优势,“首先是熟悉一些国际品牌家纺产品的包装和加工,自己也有技术设备和人才的优势,所以从产品上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在于企业最后能不能下决心去做。”上面提到的丁姓副总对记者这样表示。 期待政府出手相助专业市场的缺憾一直是青岛家纺的一块心病。
作为冬冬宝北方地区总代理的秦玉华经理告诉记者,“在青岛做家纺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从原材料、到辅料、到成品,青岛都没有非常专业的大型批发市场,这与南方存在很大差距,南方许多城市都有专业的面料市场、窗帘市场、床品市场,甚至毛毯市场,但青岛没有”,她说,“即墨虽然有几个供应面料的摊位,规模也太小”,“另外,对于品牌家纺产品,一直也还没有形成一条商业街”,“我们这方面与北方的沈阳,甚至山东的烟台、威海等地比较也存在差距”。 在秦玉华看来,专业批发市场的培育还需要政府的多多干预,“这与政府的规划和推动应当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们在支持服装上面有着更多举措,但是家纺上面却没有看到什么动作,而实际上,目前为破解家纺行业的消费观念瓶颈,大力倡导家纺文化,引导消费观念,更需要政府的力量”,在记者采访的许多家纺业内人士看来,振兴青岛家纺,加快实现昔日的纺织大市向今天的纺织强市的战略转变,实际上与发展青岛这个城市有着密切关系。 青岛一家国有家纺企业的一位中层经理告诉记者,“南通是一个例子,南通目前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家纺产品集散地之一,几乎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例如电脑刺绣,一般他们是每千针3分钱,我们青岛现在最低要1毛,南通因为家纺而知名。我们青岛纺织在历史上有着许多值得怀念的东西,所以今天更不应该放弃纺织这一张牌”。秦玉华则告诉记者说,“与南通类似的城市还有广东东莞,东莞原来只不过一个小镇,如今因为是全国电子产品的集散地而一举全国知名”。在部分家纺业内人士看来,对于青岛市过去一直把服装放在“龙头”的重要位置上的战略也存在商榷的余地,他们认为,比较服装而言,家纺可能是青岛大纺织梦想更容易取得突破的地方。“面对当前家纺业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我们需要调整思路,另辟蹊径,例如增加家纺品中的民族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紧紧抓住家庭纺织品将大量进入宾馆、饭店、住宅、小汽车及千家万户这一大好商机,开拓自主创新领域,打造家纺品牌”。 在他们看来,家纺要真正成为重振青岛大纺织雄威的战略突破口,重振昔日“上青天”的雄威,还需要政府及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