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改革红利 以制度创新创造改革红利](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21416046594.jpeg)
近日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突出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李克强指出,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后,改革要“调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 改革红利是个最近这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之前,海内外存在中国发展“红利”消失的种种说法:第一,由于强制性计划生育加之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的到来,人口红利彻底消失。第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外贸红利也因为欧美世界普遍陷入经济危机而消失。第三,由于房价发展到了高位,为了保护实体经济、减少金融风险的限制房价的宏观调控措施,土地财政红利也丧失。更有言论指出,由于近年来形成的央企垄断国民经济上游高端产业(例如金融和能源)造成的局面,导致经济领域内既得利益集团当道,特权与责任分离,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被限制,社会整体上失去了活力。温州等地的借贷危机就是此种局面的总爆发。较之前述人口、外贸、土地财政三大红利的消失,作为红利中的红利的“改革红利”也消失了。 这些观察,虽然未必全无“危言耸听”之嫌,但是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却也不能说全无道理。而以企业家、官员的家属为主体的移民浪潮产生。精英和财富的大规模转移,是对市场经济动力产生疑虑的一种警示。 因为存在着现实针对性,李克强此番讲话令中国社会振奋。这可以视为执政党阶层在未来逐步解决种种“改革红利消失”问题释放出的强烈的信号。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深入进行以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体制改革、以社会组织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以促进程序正义与司法制衡为核心进而保障司法公正的司法体制改革,还要落实以促进实行党代表提案制和党的委员会民主制为重点的、实际体现为“党内民主”的执政制度改革,在立法层面则要加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批与规范权,也就是推进财政民主化和财政法治化。就议题覆盖面而言,这是试图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一次努力。而这些在未来五年执政党着力进行的工作,正是寻找新的改革红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红利,而在未来,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建设可期,由这场前方位创新而创造出新的改革红利可期。 有迹象表明,制度创新会在法治与反腐等领域进行突破。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了依法治国、推进反腐败的重要意义。而中纪委常委、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论坛》发表文章,提出应该“把宪政作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基本路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解纷、维稳中的棘手问题”;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应当通过宪政路径吸纳、整合、表达民意,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在中国距离全面小康仅仅几步之遥,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几步之遥的关键时刻,执政党新领导层关于“改革红利”的叙述,围绕着改革的系列叙述,有理由成为对“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经典命题的深入回答。而既然答案已经给出,以行动性的全面改革落实国家给公民的“人民民主”“市场经济”“依法治国”“保障人权”“政治文明”等承诺,就是理所当然,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