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感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终于,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感觉到:外国的月亮一样也有阴晴圆缺,并不一定总是比中国的月亮圆;

        终于,人们看到国际名牌,也学会了使用象审视中国产品一样的目光;

        终于,中国的媒体也开始学会了把热炒的目标,从不痛不痒的去暗访某些地下话梅厂、榨菜厂,转向了与国际大牌一起成名。

        无疑这是一种进步,而在这种进步之中,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2005年的第二季度,会成为洋品牌的黑色季度?难道是偶然?

       审视这些品牌的触雷的直接与间接原因,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触雷是必然的。

        因为冰冻已有三尺,出事是迟早的。  

 

    洋品牌危机:隐患形成质变  

        当中国的企业还没有真正的了解什么是品牌的时候,外国的各种名牌乘虚而入,把中国市场当作了最后的新大陆。

        这些洋品牌来到中国的时候,头顶着各种光环:科技领先、工艺精良、国际知名、先进生活方式的代表…… 

        于是,中国的消费者开始了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而中国的传统名牌在洋品牌的蚕食下节节败退。

   但是,在洋品牌一路凯歌的时候,已经暗藏了种种危机。  

   隐患之一:急功近利导致名不符实  

   “洋品牌”与“优质”并无绝对联系。企业的成败与其品牌理念和诚信经营有关,控制好关键的几点,本土品牌也是绝对的“上品”;反之,国际品牌若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忽略品牌形象管理,也一样是“劣质”的典型。 

   在进军中国市场之初,也许这些知名品牌还十分重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然而,但发现中国消费者的钱是如此好赚,还有大量的市场需要快速圈地的时候,许多品牌也开始“适应中国国情”。

   在网上,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贴子,把日本某品牌的某款汽车的质量进行曝光,从透迹斑斑的排气管,到用纸板做的行李箱隔板,再到永远关不严的天窗,人们通过一张张照片,发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原来国际品牌也能生产出劣质产品。

   我毫不怀疑这个品牌的在世界汽车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但是,当身处中国这个迅速膨胀的汽车消费市场,面对众多其他洋品牌的蜂拥而来,“萝卜快了不洗泥”也会成为洋品牌做选择题时的一个重要选项。

   见利忘义是最致命的人性劣根,目光短浅是企业的经营大忌。洋品牌在从中国市场大把赚钱的同时,也留下了危机的隐患。  

   隐患之二:双重待遇歧视中国百姓  

   我有一位朋友每次出国,都要为太太带回许多某品牌的化妆品。其实这个品牌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大商场都有专柜,为何舍近求远?

   一则,同样的产品,在国外买价格非常便宜;二则,同样的产品从国外带回来的比国内的质量要好,此观点有朋友太太的亲身体验作为例证。

   不仅如此,一则关于日本汽车的顺口溜已经是人人皆知:一流产品销美国,二流产品销本国,三流产品销中国。

   在中国消费者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的时候,也许对这样的双重待遇感触不深。但当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近,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品牌,一直没拿中国消费者当人。   

     隐患之三:傲慢偏见引发逆反心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洋品牌已经从盲目崇拜,提升到理性的看待,而且,在理性目光中,自尊心也在日渐恢复。这此过程中,原来未曾感受到的洋品牌的“傲慢与偏见”,现在已经让中国消费者十分敏感。

   “霸道广告事件”、“立邦漆广告事件”,中国媒体的态度、中国消费者的反响已经反应出这一趋势。

   尤其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洋品牌在出现危机之后,对待公众的态度十分强硬,完全没有让人感到他们的真诚与歉意,而是不约而同的选择回避、辩解、拖延等手段,让人不禁怀疑这些跨国公司的危机公关能力。

   其实,这些跨国公司的危机公关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如果同样的事件出现在美国或欧洲,他们的处理方式绝对不会如此拙劣,但是,因为是在中国,一方面消费者长期的盲目崇拜让洋品牌成为了“被惯坏的孩子”,另一方面中国法律制度与质量标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致,也让这些品牌具备了“中国特色”,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尽管中国的法律制度不会一夜之间改变,也不会让这些品牌马上受到处罚,但理性的消费者用货币投票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通过以上种种隐患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次洋品牌“集体触雷”,绝不是一次偶然,而是长期量变形成的质变,“态度决定一切”,时代在变,而洋品牌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确没有与时俱进。套用香港电影的一句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确实有几分贴切。

   洋品牌交学费,中国品牌学什么?

   我之所以如此坚定的说洋品牌触雷是必然结果,还有一个情结:我很希望让中国的品牌能从洋品牌的教训中学到一些东西,而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分析洋品牌,我没有任何的幸灾乐祸,因为公正的讲,中国的品牌在品牌形象、质量控制、危机公关等环节,整体比洋品牌低一个层次。因此,中国品牌更要飞速提高,提升自身能力。

   首先要自问:洋品牌有毛病,我们自己的病在哪里?

   向来比较重视质量控制的跨国企业尚且出现质量问题,我们的本土企业、本土品牌会不出问题吗?就在洋品牌集体触雷的前后,也不断的有中国品牌的质量问题陆续曝光,只不过十分侥幸的是,洋品牌的事件转移的公众的注意力而已。因此,本土企业要对照跨国公司出现的种种危机,逐一查找自己公司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按照“品牌危机马赫原理”,越是大品牌越不怕危机,越是小品牌,危机化解能力越弱。品牌的抗打击能力与品牌的强势程度成正比。强势的国际品牌尚未在中国遇险,我们的企业有何理由不更加如履薄冰?

   其次,发现并学习其中的可贵之处。

   并非所有的洋品牌都在危机来临时处理不当。比如,强生婴儿油被指含有害成分后,开始并未完全否认中国的强生产品含有印度所称的“有害矿物油”,而是等到上海市卫生局等权威部门的检测之后,发表声明强调其产品的合格性。3月25日,卫生部发布通报证实了强生的声明。强生公司的这种积极主动、以诚相待、权威公断的危机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比尔盖茨常告诫微软的员工说的: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南极人公司把自己永远定位于中小企业、创业型企业、危机型行业。

   以此,与所有的洋品牌与本土品牌共勉。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著名营销咨询专家、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兼任上海南极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联系电话:13816697089;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洋品牌感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159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90后美女宣言:乳沟,非我性感的唯一标准。组图

喜欢这种感觉。。。原文地址:90后美女宣言:乳沟,非我性感的唯一标准。(组图)作者:色娃过膝靴,蕾丝超短裙,皮草短装……似乎我的冬天,提前降临了。好在,我的生活中,总不失关爱与恩宠。色娃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决不做中规中矩的小白领。宁

开博第一篇—出来混是要还的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出来混是要还的”,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香港电影《古惑仔》里,深感迷惑:还什么?谁还?还给谁?慢慢生活了好多年,渐渐琢磨出些滋味:敢情世界是如此公平,拿的越多,还的越多;付出越多,收获也多。这与人性的贪欲和趋利避害似乎相悖,但这恰恰是真理。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小说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文/杨国明近日,网上一则醒目标题,“ 温州跑路潮继续,两月再出走60家,融资困境明显”的报道发人深省。温州是中国公认的经济发达地区,这里的人被全国民众公认为“最会赚钱”的群体。成千上万的小型商业、餐饮业、制造业

寻梦香格里拉13 :升平镇,云南海拔最高的县城

寻梦香格里拉(13):升平镇,云南海拔最高的县城傍晚时分抵达德钦县县城升平镇。入住卡瓦博格宾馆,应该是德钦很不错的宾馆了。晚上吃饭没吃完就提前回宾馆睡觉。昨天有感冒症状,吃了感冒药后,今天好多了,基本上没什么感冒的感觉。但还是要早

声明:《洋品牌感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为网友染恋桑年至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