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的意义 以加入WTO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大发展



2001年11月,中国经过漫长的申请终于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新的形势。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小企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为了适应全球竞争的新局面,广大中小企业需要树立全新的发展思路,采取目标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加入WTO是中小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的新机遇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中国加入WTO,首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为中国中小企业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就业机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从“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市场空间狭小、发展环境恶化、提高升级困难等一系列困难。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融入整个世界。中国的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国际资源、资金、技术与市场,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竞争优势,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小企业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成功经验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早的领域,发展就越快。中小企业受计划经济的束缚比较小,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并不惧怕市场竞争,而且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生力军。1979—1995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7.4%,高于全球9个百分点,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1995年的29.6%。在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出口增长很快,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成为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促进力量。目前,中小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已由改革初期的不足1/3上升到2/3左右。其中仅乡镇企业的出口就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以上。同时,中小企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资金与发展对外投资,成为促进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它们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更大发展。

3、中小企业面临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中国中小企业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受传统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得到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的待遇,甚至受到排斥、打击、限制。比如在资金方面,GDP比重已经降到1/3左右的国有经济得到了银行贷款总量的70%以上,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比重不足30%。在市场准入、征地、招工、职称评定、税收等方面的限制也很多。加入WTO之后,政府职能将发生重大转变,政府直接参与经济运行的职能下降,进行宏观控制的作用增强。根据“一视同仁”原则,国内外企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将享受统一的“国民待遇”,这将有利于历来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中小企业,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更加健全,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好地保护;另一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好、更公平的发展环境。

4、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加入WTO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促进了技术的更快进步。现代技术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与传递方面提供了同样的平台与渠道。现代通讯、交通与金融工具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节省运输费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培育与发扬“企业家精神”方面的优越性将更加突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在企业组织形态方面的变动出现了两个明显而重要趋势。一个趋势是全球企业并购规模空前,少数企业的规模与市场占有额越来越大。另一个趋势是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卓越表现在许多方面已经回报了政府的扶持与社会的关心,它们不仅贡献了“一半以上的GDP”和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机会,而且成为国家经济活力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小企业时代的来临

临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本观念的普及与“人性化”管理的回归,全球化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受重视,其前景也更加美好:一是中小企业经营领域与经营方式的创新,绝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等,将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运作方式。二是信息化、网络化与现代传媒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中小企业的兴办、成长与了解市场,增强快速反应性,提供了方便、廉价的条件与技术支持。三是中小企业进行全球性经营,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四是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分工协作更加密切。四是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消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为中小企业的“传统优势”,在新时代的特征更加鲜明。五是就业压力与创业条件的宽松,使个人创业成为客观趋势与时代潮流。在对中小企业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基础上,整个社会的信心及舆论导向等,向中小企业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倾斜。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共识,中小企业成为美好事业的愿望更加强烈,中小企业的发展迎来自己的新时代。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加入WTO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

竞争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前提,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政府放松管制和工业竞争的加剧是分不开的。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的最大贡献是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增加了竞争,增强了经济活力。活力来自竞争的压力。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长期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的冲击,使体制僵化的国有企业步步后退,从日用商品和劳务到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都占有重要一席。同时,竞争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得不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以增强其活力。正是这种竞争,使资源相对贫乏、人口众多的中国逐步从短缺经济走向剩余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究其根源,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功不可没。

应该说,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并不惧怕竞争。但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小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国有企业,而且还包括规模巨大、市场经验丰富、资金与技术雄厚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这对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将是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加入WTO固然可以使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但也意味着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市场。这将使国际竞争国内化、市场竞争白热化。在市场竞争中成长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严峻考验。

2、中小企业“实力”差距日益暴露

市场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与规模巨大、富可抵国的大型企业相比,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固然具有相当多的优势,诸如,具有经营机制方面的灵活性与易变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做出反应,合理调度和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具有一大批敢于负责的企业家,中小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agency and agent cost)低,激励机制则是内在的、充沛的。但是,中小企业一般都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金小,产品品种少,顾客面窄,常常严重依赖于某一种产品和技术,一旦发生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压力就会增大,许多小企业经受不住环境压力而破产倒闭。可以说,小企业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要远远差于大企业。加入WTO之后,中小企业将与国际大型企业集团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其实力与规模劣势将暴露无遗。

3、亟待提高的“组织”能力

中小企业的“实力”差距,归根到底是其“组织能力”低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一般没有正式的生产组织计划,很少依靠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生产经营。一般通过企业家及其雇员之间非正式和非官僚主义的沟通,组织生产和传递信息。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一般没有专门的人事管理机构,雇员主要是企业家自己挑选和招进的,中小企业中雇员的培训不是那么正规。同时,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其管理层的升迁机会相应少于大企业,雇员的工资水平及附加待遇相对较低。这往往导致具有一技之长的雇员到大公司另谋高就,或者自己开办新的企业。供血不足还体现为资金短缺。

另外,多数中小企业是业主独资经营,自有资金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资格与条件,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解决。加上缺乏担保,借贷比较困难。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规模不足,难以在强化其竞争能力方面进行高强度的投资,无法在制造、销售和管理等关键环节中进行相互关连的投资。这样也难以使其组织能力相应提高。正是在这种组织规模上,中小企业具有先天的劣势。这些劣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营销、生产效率、资金筹措和内部管理上。

4、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由于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对中小企业的态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历史时期有很大不同,并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政策。国内外经验教训说明,凡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地区及时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就比较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健康,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大。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视大中型企业轻视中小企业、重视国有企业轻视民营企业、重视城镇企业轻视乡村企业的旧观念、旧政策,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纠正。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歧视性的政策措施依然存在,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

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新思路

面对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中小企业要积极探索,力图找到更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空间。面对压力与挑战,中小企业无法逃避,只有苦练内功,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中小企业必须寻找发展的新思路。

如上所述,中国加入WTO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世界各国不仅具有为数众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更拥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如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或某一特定细分市场中的领先者、成功者,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加入已经过度竞争的市场,而是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与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1、避开过度竞争的领域

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越相似,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只能获得日益降低的平均利润,无法获取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高额回报。根据现代市场竞争理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通用的基本战略有三种: 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标歧立异战略(differentiation),目标集聚战略(focus)。

成本领先战略是通过积极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抓紧成本与管理成本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使企业在竞争中赢得总成本优势,以使自己获得比同行更大的利润、更好的保护措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中国加入wto的意义 以加入WTO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大发展

标歧立异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歧立异,形成在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这种独特性实际上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获得最大限度的差异化,把市场竞争变成了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市场垄断地位,其价格自然可以高一些甚至很多。有时标歧立异战略成本是高昂的,有些产业会以成本地位(市场份额)为代价。当然有时也不发生矛盾。

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公司的每一项职能方针都要考虑这一特定目标。从整个市场来看,目标集聚战略未能取得低成本或标歧立异的优势,但它在其狭窄的市场目标中获得了一种或两种优势地位。

2、寻找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市场空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可以在一个小生态领域内获得某种领先地位,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细分市场的优势地位,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经营领域大体可分为五类:

一是自然生存空间。大企业为了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往往采取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这就为中小企业留下了大企业难以涉足的狭缝地带。这是适合中小企业生存的自然空间。

二是空白生存空间。空白生存空间是指产品更新换代期间的市场断档,或“战略空白”。在这种市场空白中,往往可以找到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机会。善于寻找和抓住这种机会的中小企业往往能够成功。

三是协作生存空间。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从企业外部购买零部件往往比自己组织生产更合算。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骨干企业周围,会形成一大批协作生产单位。

四是专知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引进与再开发、技术创新,也可以取得具有新颖性和具有专利权的独特产品。拥有独特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中小企业,可以运用工业产权来防止大企业染指自己的专有知识向自己的产品市场渗透,从而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取得专知的专有权和垄断权,赢得相对平稳的成长环境,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独特空间。除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之外,大量的中小企业是通过技术合作与购买专利的形式,取得一定时期的法律保护。

五是潜存生存空间。目前没有形成市场需求的领域是非常多的,但是这种现实的社会需求又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不容易发现和开辟那些可以成为市场的需求空间。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市场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则人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与不满。中小企业由于对市场的灵活性,可以成为发现与开拓潜在市场的重要生力军。

3、 弱化过度竞争

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往往不具备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领先优势)、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实施标歧立异战略的实力不足),因此必须讲究以下一些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

一是集中一点的“小而精、小而专”战略。采用集中一点的“小而精、小而专”战略,可以使小企业通过扩大生产批量、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随着企业专业化水平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大企业也愿意吸收这些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纳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从而使小企业逐步走上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补缺、以专配套、以精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是寻找市场空隙战略。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应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无”的原则,通过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隙,凭借自己快速灵活的优势,占有空隙市场。这种战略一般适合于刚刚兴办的小企业或比较弱小的企业使用,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实力之后,就应该考虑改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转向正规的、专业化的生产经营。

三是特色经营战略。这种战略在方式上更具有人性化色彩。因为中小企业大多经营范围较窄,服务于特定的顾客群体,贴近顾客,比较了解顾客的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够通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特色。这种经营战略一旦占领市场,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由于与大企业不发生直接竞争,成为长期保持优势的基础。

四是联合竞争战略。为了开发共同的市场,或者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竞争关系时,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通过采取联合竞争的战略,相互取长补短,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克服开发市场的困难。使大家共同生存与发展。目前在国际投资中,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支很重要的新兴力量。单个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担开发国际市场的风险,同一地区或具有共同目标的中小企业往往联合起来,到国外投资,而吸引外资的国家或地区也欢迎这种投资形式,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征税和处理好关系。比如我国江苏省苏南地区,很多市县专门开辟了“德资小区”、“日资小区”、“台资小区”等,投资者大多是中小企业,并且都是通过投资方的商会、政府机构组织或企业自我联合等形式来的。另外一种协调竞争是采取为大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开展的,联合的也是形式多种多样的。

五是协作配套与承包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往往是大企业的加工承包单位,或者依附于大企业的生产系统。这种形式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全世界年收入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普遍开展了业务外包,1998年外包业务总开支达到2350亿美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紧密性的、松散型的及各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发展也十分迅速。

四、发挥企业家精神,勇于创业进入新领域

拥有并经营自己的企业是最具有挑战性和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它不仅可以为创建者提供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为他人解决了困难。正是在众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的努力下,同时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支持的中小企业才能够不断地涌现出来,有些甚至逐步成长为大中型企业。

1、清楚目的做好准备

创办一个企业可以同时实现很多目的,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社会也会给予多种多样的评价,对个人与社会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小企业的创业人一定应明白自己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或者为了解决周围人们不能满足的问题等等。只有清楚了解创办企业的原因,才能全力以赴解决创办企业时的各种难题。应当强调,企业的性质从根本上来说是追求利润的赢利性经济组织,创办企业的出发点不能否认赢利目的,而且应当以此为基础实现其他方面的目标。

想办企业是第一步,但是要办好必须进行市场调查与精心策划。很多失败企业的教训是缺乏足够的准备,不了解产品的市场定位,缺乏创办企业的周密考虑,往往走到那算那。因此,进行创业策划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明确创办企业的目的、产品定位与市场战略,并为企业的发展建立必要的关系网络和适宜的外部环境。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请教有关领域的专家和顾问,有助于创业者了解更多的业务知识、信息,并建立业务伙伴。

打仗有句俗语:“不打无准备之仗”。创办企业同样如此,它不应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应当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并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是了解市场状况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建者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以确定企业的业务在哪里和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着市场需求。

二是选择合适的经营场所。企业的生产是为了销售,不同的产品与服务要求不同的营业场所。对于一个商业企业或服务业企业来说,客流量越大的地方,其现实的市场需求越大;对于一个加工厂或批发企业来说,只要交通便利,远离市区及繁华的商业区更容易管理,而且节省土地和房租费用;对于以提供生活必需品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行业来说,服务区居民的数量及消费水平十分重要。在选择营业地点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也很重要。

三是了解企业周围的环境。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建立的,必然与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发生联系。除了了解政治、法律、居民结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了解顾客、供应商、中间商、社会公众的有关部门情况。另外,要了解企业所在地方的市场状况、地方法规、经济状况、交通网络、通讯条件等因素。这样使新企业容易立足和打开局面。

2、选准新的经营领域

中小企业的创建者在开始的时候,往往只能选择特定的经营领域。个人的兴趣、志向与本人的客观条件,是决定经营领域的重要因素。同时,新建企业选择经营领域还应考虑产业增长状况、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

一是季节性。强烈的季节性被看做是一个负面的因素,因为这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按照最大生产规模进行,而且导致经营活动中的非均衡性。

二是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状况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认识不到宏观经济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在经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最先受到经济不景气的打击。创办中小企业选择经济领域时,要考虑到进入的产业是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三是产业管制状况。现代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的经济,来自政府管制的、法律的、社会公众的、消费者的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创办中小企业时,要特别考虑影响企业的各种政府管制。要尽量避免与管制的领域发生冲突,避开仍处于管制初期阶段的行业,因为这些领域的规则尚不完备,弄不好会成为规则变动的牺牲品。

四是要素供给的依赖状况。某些行业需要特殊的原材料或特定的供应商,这容易使生产者过度依赖于那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一个企业过度依赖于某种最终会陷于短缺的原材料,其前景令人担忧。许多天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做好风险的控制,对一个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中小企业来说,一个或几个关键员工的作用十分突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期权、利润分享以及其他优惠条件,留住人才与骨干员工。

五是行业的成长状况。在迅速扩张的行业中,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更大。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产业结构总是不断调整与变化。新产业往往是成长较快的领域,而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下降。因此,能否进入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领域,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六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基本因素的变化。企业的成功代表着过去,但是能否继续维持下去,依赖于关系经营成败的基本因素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

七是技术变革的影响。许多最诱人的商机来自于技术变革。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不是匆忙参与其中分一杯羮,应当看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去改造传统工艺和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没有过时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中小企业容易被技术进步所冲击,不是因为中小企业代表着落后的技术,而是在利用新技术方面落后了。因此,中小企业家要密切关注那些公布技术进展的科技和产业新闻,分析可以利用的技术。

八是市场竞争状况。市场竞争越强,盈利企业获取的只能是平均利润,而且随着市场开发日趋成熟,行业平均利润也逐步趋同于社会平均利润。赚取高额利润的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往往都拥有某种可以免受冲击的保护性措施。

九是产业进入的难易程度。进入某一行业越容易,即进入门槛越低,其竞争就会越激烈,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如果有太多的创业者毫不费力的进入某一领域,大家将最终会无利可图。但是,如果某一行业很难进入,说明其进入壁垒较高。对企业形成进入障碍的因素主要有:资金规模、专有技术及诀窍、专利及法律许可、地理位置因素、品牌与销售渠道、关键原材料控制、生产设施成本等。

总之,如果不具备以上某种竞争优势的话,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激烈的竞争,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五、强化“组织能力“建设,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奠基

组织建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应该不应该做大、如何才能做大,这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1、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

不断发展成长几乎是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企业的成长意味着较大的销售额、较好的市场地位和较高的生产效率,通常也有较高的企业收益。新建中小企业往往全力以赴追求发展,以扩大其市场份额或收益,同时获得企业所在社区的重视、认可与支持,得到同行及人们的尊重。然而,并不是所有新成立的企业都能真正成长起来。到企业成立3年半时,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规模扩大并快速发展,25%的企业规模维持原状,25%的企业规模有所缩小,剩下的大多已经关闭。这说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成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企业对成长准备不足。许多小企业在没有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匆忙开业,结果被开业后面临的各种困难所击垮。在失败的中小企业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家本人素质欠缺、经验与能力不足。

二是企业成长没有伴随相应的组织调整与变革。在通常情况下,小型企业的优势在于其管理的简便性,企业家个人的作用十分突出。随着企业的成长,小型企业逐步变成了一个中型企业,组织规模及业务量扩大了,单靠企业家个人难以应付企业面对的各项事务,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分享企业管理的权限及责任。但是,如果小企业规模扩张太快而又无法建立一个委托责任与集中控制的“双重组织结构”,该企业将丧失优势及竞争力。

三是企业成长中的管理“失控”。中小企业规模扩大以后,企业创办人面临的一大难题是集权过度而没能建立有效的分权管理制度,另一个难题则是由于分权失当导致决策与管理失控,同样使企业难以按照创业者的意志健康发展。企业规模做大以后,原来的企业管理班子可能已经不胜任新的工作,但是调整起来很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善于指导的人,都能够根据需要完成好各项管理任务。大多数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及经验方面的限制,往往不能通过专门的咨询机构寻找合适的人选。在寻找到高层管理队伍之后,需要对他们进行授权。但是如果授权过度而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约束机制,容易出现管理失控的问题。能否协调好高层管理队伍与创业者的关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高层管理队伍获得授权后,一方面要做好自己权限内的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对下级做授权决策。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规模的扩大,内部组织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缺乏协调,企业的经营业绩日趋下降,比如生产率与利润下降,市场萎缩,内部不团结局面加重。这是许多企业在成长时都容易出现的问题,即如何控制企业高层管理队伍的高昂代理成本(agency cost)问题。因为随着经营者权力及自由度的增大,所有权的控制力大大下降,高层管理者也往往失去控制,部门之间狭隘观念膨胀,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受到冲击。

四是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利用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还是范围经济(scope economy)的选择。由于市场空间的限制,规模经营总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开放市场体系中。相反,利用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产品及企业品牌获得的市场知名度,发展一些相关产品甚至进入相关产业,即从单一产品经营转变为多元化经营,是许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客观选择。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好处众多。比如可以利用范围经济与合成效应,因为在同一企业经营的不同产品之间具有技术互补性质,可以使企业的资源相互借鉴与相互促进,并节约诸如广告费用等方面的支出,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内部市场,节约从市场购买配件的市场交易成本;可以减少风险,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成长空间。但是,开展多元化经营往往也是充满风险的选择。中小企业本身并没有过多的资本、人力及技术优势,如果在成长到一定阶段而盲目地认为有足够的实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往往会削弱企业主导产品的经营力量,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另一种风险是在合并与兼并过程中的规模扩大,并不一定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

五是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病”。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在于其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敏捷,大企业则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影响了其敏捷反应能力。中小企业的成长意味着要逐步在企业建立科层制的机构与管理方式。当企业规模过大时,内部各个不同单位、不同级别的下级组织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将日益明显。这是企业组织扩大后必须付出的管理成本。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管理的成本越高,这是中小企业在扩大组织规模时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否则,快速成长为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将被“大企业病”或“组织失灵”拖垮。

2、中小企业成长中的组织建设

为了从组织制度上避免和减少中小企业成长中的风险,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规模扩大的客观要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我们认为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家族企业产权的社会化与分散化。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家庭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大型公司。由于家庭企业本身的一些弊端,如家庭目标(保护家庭财产与维护企业的独立性等)与企业目标的冲突,过分依赖家族成员而不能很好利用外来人员的技能,往往解决不好接班人的问题,导致单一的家庭所有权与企业成长(分散所有权)的矛盾。因为家族企业要么将企业发展置于家族利益之下失去发展机会,要么不怕牺牲家族的控制权,追求企业的成长,将商业目的放在首位。如果承认第二个目标更重要,将为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开辟道路:一是因为大型企业的产权不可能过分集中,股份社会化与分散化是客观趋势;二是产权分散可以延长家族企业的寿命。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决策管理者与员工的素质。尤其是在家庭企业中,也要注意吸收外面的新观念,主动追求变革。

第二,通过完善公司制度与治理结构使企业由“人治”转变为“法治”。企业在小规模经营阶段,组织小,单位少、人少、事少,比较容易联系和协调关系,容易做好经营管理。但是随着企业成长,规模做大了,人多事难,单靠人力来管理是不够的。因为企业规模越大,管理逾困难,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层负责的管理制度,作为规范企业人、事、财、物运用的准绳,据以彻底执行,其前途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必须依靠规章制度的力量来管理。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以弥补人力的不足。中小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过程,是逐步实现管理理性化、科层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的过程。在初创阶段和发展早期阶段,中小企业从决策到管理都带有很强的“人治”色彩,创业者和高层管理者往往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的随意性也很强。中小企业在规模扩大之后要想继续发展,必须根据实际并借鉴科学管理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制度的过程,也是组织成长的过程。为了协调好股东(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十分重要。应当指出,中小企业在成长阶段治理结构的建立,应本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适当保持创办人与主要决策者的领导权威,使中小企业不被各种繁文缛节窒息了活力。

第三,通过合理集权与分权保持企业活力与健康发展。伴随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基层部门的增多,中小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学会在那些领域集权,那些领域分权。要通过合理的集权与分权,使企业避免因分权不够失去关键雇员和企业活力,同时避免因授权不当导致管理失控,保持企业按照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首先,分权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与发挥基层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其次,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给予的权限大,承担的责任小,容易使权限得不到很好发挥,甚至产生权利滥用现象;相反,责任大,权力小,则难以完成任务。再次,根据企业的产品类别及发展阶段,确定集权与分权的幅度。中小企业一般产品品种比较少,市场范围比较窄,初期阶段采取集权形式比较普遍,而且作用十分突出。但是,随着企业相关产品的增多和经营日益多元化,应当根据企业发展适当采取分权管理,可以根据产品类别,使其研制开发与生产过程相对集中到基层单位,投资决策、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关系企业全局的权力适当集中。最后,集权与分权是动态的,要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

第四,探索适合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治理结构。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前提。加入WTO之后,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中小企业能否站稳脚跟,甚至赢得相对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自身的组织能力与适应能力。中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应当探索适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又于民族文化传统相“亲合”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不要简单地认为家族企业就是落后,应当鼓励个人创业,也应当鼓励个人利用家族关系等传统社会资源创业。这样做,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中小企业的出现与发展,就会成为燎原之势,具有了雄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总会有一些中小企业成长起来,慢慢长成大企业。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要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真正成为“资合”的、追求商业目标的赢利组织,逐步通过制度建设,在股权(产权)分散化的基础上,适时地将家族企业变成股份制公司,并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促进企业健康成长。

总之,中国加入WTO对中小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进入WTO使企业需求与供给的市场空间都急剧扩大,对外的国民待遇化有利于对内的国民待遇化,网络技术也使企业如虎添翼。

但是,新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仅仅国有企业,其在规模、组织与人才方面的劣势将暴露出来,国内观念与环境的落后也很不利。为了适应加入WTO带来的新形势,中小企业要解决自己发展中的三大基本战略问题:(1)中小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在供应链的空间确定好位置,这需要加强与其他中小企业的联系并与大企业形成某种协作关系。(2)中小企业为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需要不失时机地寻找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中小企业的出路在于创新。(3)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经营危机,企业必须完成从传统组织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中小企业的前途在于超却自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0777.html

更多阅读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许恬愉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本句的意思是“以让自己过的快乐为职业,以让自己感到舒适为成就。”有时候人们对自己活着感到迷茫,这是已经觉醒到不值得为了难得之货去卖命,对人生应该怎样活着才合理的一种觉悟。不去为难得之货而

以薪资调整为契机 把握医药行业结构性调整契机

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结构性调整不可阻挡。如何抓住改革的契机,构建新的战略模式,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的焦点。笔者认为,医药行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结构性调整的可为之处:     并购重组机会多   “集中度”这

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方案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防治企业文化僵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一个重要提法,就是改革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这是一个十分英明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有一个核心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就是实际,抓重大问题

声明:《中国加入wto的意义 以加入WTO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大发展》为网友需要缓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