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研院所如何走出深宅大院,把先进成熟技术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合作,走“双赢”发展之路。
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把目光转向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时,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案例
与中小企业携手迈出第一步
——透过“电站所”看科研转型
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原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是国家一类科研所,主要从事水、火电站设备成套设计与试验研究,煤的高效、清洁燃烧,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及新型控制装置的开发和计算机监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及网络系统研究。80年代初曾全面参与了我国首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技术引进及国产化工作,并作为技术负责单位参与了我国首台21万千瓦火电机组出口巴基斯坦古杜电厂项目。
作为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能够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偶然的,和众多科研单位一样,在转制中“电站所”也转变了观念。近年来,应企业之邀,他们参与了哈尔滨市一些中小企业的设备改造,把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工业企业中,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电站所”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深刻的感悟,同时,也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
自动化技术和数控技术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好比一个人的大脑再发达,如果四肢都瘫痪了,也无法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换言之,把电脑网络搬进一个完全手工作业的机械加工作坊,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以自动化技术和数控技术为基础,打好这个基础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根据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多为机械加工企业的状况,“电站所”得出了“自动化技术和数控技术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的结论。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在某个工艺环节的基础设备或整条生产线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才有可能进一步实施网络化和高层次的信息化建设。对哈尔滨市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现实的情况是传统设备老化,自动化水平不高。因此,搞信息化的第一步先要解决设备改造问题,也就是在技术改造中侧重于用自动化技术来嫁接改造传统设备,使之“焕发青春”,这是最紧迫的一个问题,否则买多少台电脑,搞多大的网络系统都是“空中楼阁”。
提倡嫁接改造 不必全盘更新
每个企业都希望提高自动化水平,这是搞技改、搞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和目的之一。但地方中小企业由于多为传统行业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改造投入不够,设备比较陈旧且高新设备不多,加之技术力量较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虽然非常迫切地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信息化建设,早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管理过程信息化,但整套设备更换费用较高而一时难以实现。
“电站所”运用自动化技术和数控技术对老设备进行嫁接改造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设备改造过程中,企业根本不用将旧有设备“扫地出门”而全盘更新。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完全可以与科研单位合作,利用原有设备,小投入,一步一步地进行改造。这样做既可以节约一大笔技改资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可以使改造过的设备升值,再进一步实施信息化就有了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电站所”介入了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项目,成功地将该公司的一条由多套设备组成的老式生产线改造成程控生产线,实现了用户企业少花钱、周期短、办大事、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目标。
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原有设备比较陈旧落后,经济状况也比较困难。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炉、回火炉、淬火机等设备均为手动控制,分散布置。使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工人劳动强度高、能耗大,工厂处于亏损状况。企业把脱困的第一步放在了设备改造上,希望把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经过双方充分研究论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电站所”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原分散布置但在工艺系统中又有相互联系的设备组成一条自动和部分半自动的生产线,利用原有设备对电控系统进行改造,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及管理。项目投产后,产品产量及合格品率增加、能耗及设备故障率减少,改善了工作条件。同时,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条传统的老式生产线,只是在电气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必要的改造,取消了遍布设备周围的限位开关、电线电缆以及用以步序控制的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用以微电脑为控制核心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将原来用硬件设备搭成的控制逻辑现在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这样,既免去了电气系统维护工作量及费用,又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使该生产线达到了90年代末国内先进水平。经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该套生产线比原老式生产线增值了5倍以上。同时,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为“双驼”进一步搞好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电站所”和“双驼”共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携手迎挑战 合作促发展
在“双驼”改造项目的签订及执行过程中,促使“电站所”转变了价值观念,不能只盯住大项目,小项目一样抓。“双驼”的改造费用一共才花了5万元,但是却为困难企业解决了大问题。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生产条件还非常落后,甚至几十年前的老设备还在服役,有些还都是手动操作,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高,企业比较困难。能够帮助这些企业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走出“钱少不能搞信息化”的误区,共同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搞起来,是科研所的社会使命和价值所在。
近年来,“电站所”先后完成了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热处理及加工生产线计算机监控系统和哈尔滨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混凝土自动计量及配重计算机监控系统等项目。通过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科研所在经营观念上有所触动和启示:作为一个原国家一类研究所,面对科技体制改革,只有放下架子,眼睛向下看,积极开拓新市场,利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中小企业服务,在地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发挥作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真正做到产研结合,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产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尽己所能,既可以为地方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又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调查中,“电站所”了解到哈尔滨市中小型工业企业有46000家之多,其中对设备改造蕴藏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他们广泛与中小企业接触,并建立了专用技术服务网站,利用研究所各专业人才齐全、技术先进的优势,在专用技术服务网站上开通热线服务,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专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方案论证和方案设计。他们设立专门服务机构及办公场所,配备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抽调四名专业人员提供专项服务。针对重点企业,主动上门走访,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及服务,建立了与地方中小企业广泛联系及合作的渠道,与中小企业信息化牵手同行,共铸辉煌。
信息化视点:
企业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的内外交互,构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
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所长 赵若林
经验启示之十四:
“电站所”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传统的机械加工企业应该以生产设备的自动化作为信息化的基础,这是中小企业信息化一个简单易行的步骤。实现设备自动化,不必投入大量资金去购买现代化的设备,用自动化和数控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嫁接和改造就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自动化水平,而且成本低,效果同样显著。
一个更为可贵的启示是,“电站所”为“双驼”进行改造时所用的PLC(自控)技术并非高深的尖端技术,对科研所来说可能是“小菜一碟”,但正是这不费力气的“举手之劳”为困难企业解决了大问题。而这恰恰是过去科研院所所忽视的。因此,在集中人力物力投入高成本进行大项目研发的同时,利用早已成熟的技术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点石成金”,对科研单位来说也是一个“新兴市场”。尽管项目金额可能微不足道,但在科研院所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用花多少成本和精力就可以开辟一块新的广阔市场,关注一下不会有什么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