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私营企业调查 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分别在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取得了大量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所作分析,同其他相关资料、文献收录在一起编辑出版了《中国私营经济年鉴》。它们记录了中国私营企业再生、壮大的历史过程,也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从2000年的第四次调查算起,又有两年过去了。在这新世纪开始的两年里,对于中国私营企业来说,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莫过于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私营企业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也可以被吸收到中国共产党里来。江泽民同志这一讲话精神已经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里面。这是继党的“十五大”肯定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进一步肯定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这无疑将成为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两年来我国私营经济继续高速增长,2001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已经突破200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一大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变成新的私营企业,它们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原来公有企业的负责人也成为新的私企业主,其中很多人是共产党员,学历和综合素质较高,给私营企业主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

  从2001年底开始,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及时组织了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统战部、工商联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征求了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反复论证,问卷设计四易其稿。2002年3月,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召开了各省市工商联调研室主任会议,对实地调查进行了部署。这次调查包括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各地工商联研究室派出调查员进入私营企业通过访谈填答问卷,调查时间为2002年4月至7月,调查统计时点统一规定为2001年12月31日。2001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203万户,按1.8‰比例发出问卷3635份,回收有效问卷3258份,有效回收率为89.6%,有效问卷数约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1.6‰。为了对部分私营企业进行动态研究,这次问卷调查还对840户在2000年已经调查过的私企进行跟踪调查。

一、两年来私营经济的发展

  (一)私营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自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来,私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使全社会对私营经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七一”讲话,肯定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无疑使广大私营企业主备受鼓舞,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下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数字。

  从表1-1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绝对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由于近两年国内需求不太旺,所以除注册资金增幅上升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均略有下降。但总体来看,两年中私营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1.资本规模和经营状况

  2001年底,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底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是18.8%,比1999年底的11%增长了7.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两年来私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其规模的扩大更是迅速。

  由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其销售额和纳税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与1999年底相比,2001年的销售额增长了45%,而缴税额却增长了57%。这是由于近两年国家对私营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私营企业主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的缘故。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1996年为7.9%,1999年为5%,2001年下降到3.6%。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

  2.行业和地区分布

  比较五次调查、跨度为12年的主营行业变化可以看出,制造业和商业饮食业依然比重最大,分别为38.3%、21.4%。制造业基本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近年来其比重趋于稳定;商业餐饮业原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其比重下降得很快,说明有相当大一批从事该行业的私营企业由于行业竞争过于激烈而倒闭或转业。从表1-5中还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小,但增幅较大;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科研技术的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从表1-6中看到,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的总部及其生产或经营场地主要集中在城镇,在农村的比例依然很小,只有10.3%和12.4%,其中,中小城市所占比重最大,基本达到了1/3。

  综上所述,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正逐步趋于合理,资本规模逐步扩大,偷税、漏税等现象逐渐减少,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却没有明显改善。企业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下是目前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改制

  近两年正是各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高潮,有8.0%的被调查企业回答他们已兼并或收购破产的国有企业,有13.9%的企业准备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有2.8%的企业已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有6.6%准备承包或租赁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改制企业改制前的所有制性质分布如表1-7所示。

  有25.7%的被调查企业是国营、集体改制变为私营企业的,可见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数量之多。在这些企业中,以东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占45.6%,中部和西部基本上平分秋色,各为26.6%和27.8%;改制以前原来是国营企业的占25.3%,原来是城镇集体企业的占41.9%,原来是农村集体企业的占32.7%;有60.6%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负责人,有9.8%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一般职工,有23.1%的企业主与该企业没有关系,是通过外部收购来的,以其他方式收购的企业主占6.5%。

  (三)从业人员增加,对解决就业问题做出贡献

  被调查企业2001年全年雇佣员工人数的中位数是60人,雇佣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员工人数为20人,雇佣半年以下的员工人数为2人。在全年雇佣员工中,有90.6%的企业雇佣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下岗职工占员工总数的20%(中位数)。西部地区的被调查企业在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方面低于一般水平,只有17%,而西部地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多的地方,反差很大。从企业的规模看,实收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较强;从部分行业来看,从事商业、餐饮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的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被调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比一般水平低很多,只有13%-15%,这两个行业在地区分布上并没有畸形分布。这说明,下岗职工中具有一定技术职能的愿转岗的人相对较少,建筑业用工多为农民工。

  (四)向高科技产业发展

  本次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私营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84%。与前几次调查相比,高科技企业所占比重明显加大。此外,2001年有43.6%的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投入了资金,其投资金额的中位数为30万元,占2001年销售额的4.5%;有12.7%的被调查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

  2001年高科技企业销售额的中位数是700万元,比整体水平高20.7%,纳税23万元,比整体水平高4.5%,税后利润41万元,比整体水平高95.2%。其资本增值率和利润增值率均高于整体水平,分别为19%和22%。

  (五)多数企业有了参与外向型经济的愿望

  由于中国已经成为W TO的正式成员国,所以本次问卷特别设置了与W TO有关的问题。值得欣喜的是,有46.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只要竞争是平等的,本企业就不怕”,有35.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企业将在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只有5.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入世后会对本企业不利。

  在与海外合作方面,问卷中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只有6.2%的企业不准备同海外合作,另有41.9%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已向海外投资的企业投资额平均为2.73万美元,占其资本总额的3.1%。已同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最多的是制造业,其绝对数占到47.8%;相对比重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卫生体育和交通运输业;正在着手与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相对比重较大的集中在农林牧渔和科研技术行业。从数据分析我们还看出,企业规模越大,越希望与海外进行合资合作;企业规模越小,与海外合资合作的兴趣越低。

二、私营企业内部管理的改进

  随着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随着近年来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私营企业主对企业的管理更加重视,并且取得一些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组织构架趋于完善,决策管理的机制更为规范。虽然企业主个人仍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但一切都凭个人决断的色彩有所减弱。

  (一)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也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私企业主不但握有决策权,还都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虽然有关法律规定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①,合伙企业“有两个以上合伙人”②,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③,但事实上私营企业类型与投资人数并不完全相符。私营独资企业中一人投资的占85.5%,14.5%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投资;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中有约1/7实际上是一个人投资。登记为何种类型的企业,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经营的需要。

  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多年来资本高度集聚的现象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根据我们近三次调查,1996年业主个人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量约80.1%,1999年为80.0%,2001年为76.7%。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近两年来,在私营企业各种类型中,独资企业、合伙公司比例在减少,而有限责任公司比例增加很快。1999年这三种类型的比例是32.8%∶8.8%∶58.4%,到了2001年则变为25.5%∶6.5%∶68.0%5,我们这次抽样调查得出的三种组织类型比例也与官方的统计很接近,为28.7%∶5.7%∶65.6%。

  从表2-2中可以看出,私企业主在独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种类型企业中都占有资本的绝对多数,因此,虽然可以从中得到企业收益的绝大部分,但也分别承担着“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主要收益和风险都集中在业主身上。

  随着公司型企业的迅速增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完善。从1993年第一次开展对私营企业的全国性抽样调查起,我们就一直在观察这一问题。十年来的变化趋势是纺织架构越来越完备,企业治理结构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见表2-3)。

  在目前阶段,决策权与经营权,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的身份都仍呈现高度的二者合一态势。从我们连续三次调查可以看出,1996年有97.2%的业主兼任企业的厂长或经理,1999年为96.8%,本次调查为96%(2001年),“一身二任”稍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明显。

 全国私营企业调查 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从历次调查数据中也可看出,虽然企业主直接掌握着管理权,但十年来无论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还是一般管理决定,企业主个人独断专行的色彩已经减弱,董事会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作用正在上升,组织构架的完善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在权力结构中确实在发生某些实质性的变化。

  在今天,主要投资者同时扮演企业具体管理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表2-5中提出了两个理由,一是为了企业稳定,二是难以找到可以信赖的专职经理人才。

  私营企业始创阶段,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才能适应中国制度转型的大气候。不正规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方法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的。它一方面适应了“船小好掉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深深留下了创业者个人行事特点的烙印。这种管理属于“个人魅力”型。今天一些私企规模扩大了,随着更多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者增多,随着国营、集体企业的陆续改制,出现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主。企业规模越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决策的要求也越高,企业主对于直接管理就越由赞成转向反对。同样的情况也可在不同文化程度的私企业主中看出。

  但是,今天绝大多数私企仍是小型企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⑤,2001年底全国私企为202.9万户,雇工人数为2253万。即使把460.8万投资者加上去(从前几次调查中可以知道,私企投资者绝大多数在本企业工作),每个企业平均仅为13.4人。这种企业规模,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叠床架屋,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至于表2-5中第二个原因,即“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这说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缺乏诚信,确实是当前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大沉疴。职业经理人在监管制度失效或制度不完善时,利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侵占企业财产、挪用企业资金、泄露本企业商业秘密、私下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并转移本企业设备,挖走或挤走技术人员,转让定单等种种手法搞垮了相当一批国有企业,使得私营企业主看到了惨痛的前车之鉴,不敢贸然聘用职业经理人员。可以预见,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培养、选拔、聘用、考核、监管还有很多工作有待摸索,大部分私营企业今天并没有两权分离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已有两权分离的要求,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不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本身。

  在私营企业中,与“两权合一”伴随在一起的是家族制管理。我们在前几次的调查报告中都分析了这一现象。本次调查中私营企业主平均年龄在42.9岁,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抓得很紧的,在3258名被调查私企业主中,就有542名学龄子女在国内上大学,有182名子女在国外上大学。这些子女学成后不一定就接父辈企业的班,但良好的教育毕竟为他们在需要接班时继任父辈的企业打下知识基础。对于企业的延续来说,可以有两种策略,一是从社会上招聘优秀人才来管理企业,二是把可能的接班人(主要是子女)培养成优秀人才,而华人私营企业相当多的采用了后一种办法。

  企业主已成年子女中,有一半在父辈企业中工作,还有7%-8%自己开办企业。文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主,子女越少在父辈企业中工作,而是出去自己开业。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

  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八条

  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

  ④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

  ⑤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2001)

  (二)私营企业工会数量增多,但功能有待加强

  从前面表2-3中已可看出,私企工会的建会率逐年增加。1999年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加强了在非公有制企业建会的力度,建会率大大提高。私企工会主要的功能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争取改善职工在劳动收入、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稳定性等方面的处境。

  从表2-10中可以看出,对比已建工会与未建工会企业职工的收入、劳保、福利等,差别并不明显,组建了工会的企业职工在劳保费用等方面并不占优,在三项保险的覆盖面上稍微大一些,距政府要求相差仍很远。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中,如何既使职工能有比较稳定、安全的工作,能有与生产率提高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又使企业能够发展、劳资关系相对平稳,这是中国工会需要努力探索的课题,又是企业主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三)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

  近两年私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批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成为私营企业。江苏省私企总数已近30万户,超过广东而居全国各省市私企户数第一位。其重要原因是苏南93%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改制为私营企业,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特征的“苏南模式”已不复存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往往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国有、集体资产减持变现,由企业职工出资购买;第二步是股份向原企业管理者个人和高层管理者倾斜,通过挂账、分期付款等方式一次性买断,国家、集体资本基本退出。

  改制而成的私营企业有四个特点:

  第一,企业资产存量多,与那些小打小闹、先当个体户积累而成的私企相比,起点高,规模大(见表2-11)。

  第二,企业主本人拥有资本比例更高。将表2-11与表2-2比较一下,可以看出资产总量中改制企业的业主个人拥有资产比例要高一倍多,占到总量的2/3左右。

  第三,改制企业主大多是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身二任”现象同样突出。

  第四,在这些企业中,新、老“三会”组织比较齐全,既有改制前企业较强的政治工作机构和工作传统,有职工民主参与的途径和经验,又具有现代企业的治理构架,对于改进管理工作,推行规范化管理方式,具有较好的组织基础。

三、私营企业主的社会特征与职业经历

  本节主要分析私营企业主的基本社会特征和职业经历。基本社会特征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结构,职业经历包括他们所经历的工作变动以及职业、职务变化。由于本项调查研究前后已经进行了五次,我们将适当地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私营企业主的来源进行一些追踪。

  (一)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变化

  1、性别特征

  此次调查共计获得3256个样本,男女性别比为7.93∶1。历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样本性别比各不相同,1993年(第一次)为11.20∶1(即女性业主占8.92%),1995年(第二次)性别比为7.72∶1(即女性业主占12.95%),1997年(第三次)为11.14∶1(即女性业主占9.1%),2000年(第四次)为8.03∶1(即女性业主占12.45%)。上述数据表明,在整个私营企业主队伍中,女性私营企业主所占比例一直较低。

  2、年龄结构

  从私营企业主的年龄结构来看(见表3-1),在历次调查中,年纪最轻的(19岁及以下)和年纪较大的(60岁及以上)所占比例都不大,且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而中年人(30-59岁)则是主体,其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以30-49岁人居多,所占比例合计都超过了70%,最高达到77.2%。同时,平均年龄也呈现增加趋势。年纪过轻的人还缺乏必要的积累,包括人力资本(尤其是经验)的积累和物质资本的积累,所以,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他们创业的条件是有限的。尽管近年来自主创业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不少,包括所谓的“海归”人士,但这似乎不足以改变上述趋势。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趋势将会继续保持。

  从表3-2、表3-3可以看出,就创业(也就是企业首次登记为私营企业)时的年龄分布而言,20-39岁是主要的年龄段。

  关于企业的寿命。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寿命有所延长。数据表明,经营年数集中于6-20年,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到2002年增加了1.13年,而到调查时只经营1-5年的有明显减少。这说明,私营企业的生命力有所增强。

  图1所显示的是2002年调查时被调查者首次登记注册为私营企业的时间轨迹,可以看到,1993-2000年是被调查私营企业首次注册的高峰年,尤以1998年为明显(具体而言,1998年登记注册的有348家;1996年次之,为306家;1995年略少于1996年,为305家)。

  3、教育程度构成

  历年调查结果比较显示,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基本呈提高趋势(见表3-4)。具体地说,没有上过学的人原本不多,并且愈益减少,直至为0;小学和初中程度的业主也明显减少。高中、中专生的比例从1993年到1997年是上升的,2000年有所减少,2002年又回升到1997年的水平。从1993年到2000年,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上升了1.1倍强,2002年的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比1993年高出1倍稍多。上升最为明显的是研究生所占比例,从1993年到2002年,共计上升了约7.2倍。私营企业主文化程度的这些明显变化表明,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文化素质在提高。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获得硕士学位的企业主占3.2%,获得博士学位的业主也占到0.5%。此外,分性别看,女性业主的文化程度略高于男性业主(见表3-5,表中括弧里的数据为百分比),这似乎暗示,妇女创业所需要的文化素质可能要高一些。

  4、政治身份

  表3-6反映了最近三次调查中共产党员在私营企业主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公有制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是党员业主比例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在通过公有制企业改制而产生的私营企业主中,中共党员所占比例高达50.66%。从党员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来看,党龄在10年以上的人占74.2%。图2显示了党员业主入党的时间分布轨迹。从图2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入党的人数占了绝大多数。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整体素质在逐步提高,政治上显得越来越趋于成熟。

  (二)私营企业主的代内社会流动

  1、私营企业主首次工作的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此次调查的业主大多数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参加工作的。

  2、私营企业主历次工作变动的职业状况分析

  表3-7反映了他们的职业变动分布状况。大多数业主在开办私营企业以前的职业变动次数不算很多:变动7次的仅占0.42%,变动6次的占0.82%,变动5次的占2.94%,变动4次的占7.60%,变动3次的占14.65%,变动2次的占18.21%,变动1次的占39.84%,没有变动过工作的人也较少,占15.53%。

  从表3-7还可以看出,业主们的职业变动有以下两个特点:(1)最初的职业以务农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较多;(2)在历次的变动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和个体工商户变动频繁,其中,向企业负责人集中的趋势尤其明显。这似乎表明,多数私营企业主在开办私营企业前的职业对业主们开办私营企业有较大影响。换句话说,企业负责人的经历可以为他们创办自己的企业提供经验和动力。

  伴随着私营企业主开办私营企业前职业的变化,他们工作单位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变化。根据表3-8,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变化趋势:(1)在变动中,向本企业和其他私营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这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在开办自己的私营企业之前,曾在非公有制企业里操练过自己。(2)在党政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过的人,也有一定的增加趋势,不过其所占比例都不大,因而只是少部分私营企业主的操练场所。(3)在其他性质的工作单位里,普遍存在离弃趋势,公有制经济单位上的离弃趋势尤为明显。(4)个体工商户的变动处于一种波动趋势。

  在私营企业主开办自己企业前的历次工作变动中,职务的变化同样存在一些有趣的趋势(见表3-9)。值得注意的情况有以下几个:(1)尽管干部比例越来越少,但仍有不少私营企业主出身于干部,从首次工作的职务来看,当过各种干部的人所占比例合计达31.2%(科技干部除外)。这种职务经历对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们通过这种经历增加了自己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政治资本,这是以往很多研究者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2)一部分人曾经是国有、集体企业单位的承租、承包人,这种职务经历有利于他们增加经济资本。

  我们把这次调查结果与1997年的调查相比后发现,在职业方面,比重较大且增加明显的职业仍然是企业负责人。此外,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普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也有所增加,但比例都较小,而个体工商户和务农农民则下降较大,在职务方面,国有、集体企业单位承租、承包人的比重增加较为明显,科级干部、县处级干部和村(大队)主要干部的比重较小但增加幅度较大,股级干部和企业供销人员也有所增加,一般干部和厅局级干部则有所减少,无职务的人所占比重减少最为显著。

  (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0611.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蓝皮书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

导读:10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商业行业仍是最不受信任的社会机构。本次调查显示,商业行业的社会信任加权平均分为56.2

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2006 年中国肉类行业研究报告

 肉类是百姓生活的必需食品,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百姓生活改善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以1994年为转折点,中国主要肉类产品的增长率出现稳步增长的势头,国民的消费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一直保持至今。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肉类生产每年以

市场营销问题 2002年中国市场营销的十大问题

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中国企业真正融入到了世界市场的规则体系之中。在与外资企业的直接竞争中,中国企业的营销手段不断创新、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

经济参考报:四大投行把脉2004年中国经济

    从13日到15日,众多国际知名投资银行相继发布了对2004年中国发展的预测报告。经过充分的研究分析,投资银行针对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人民币汇率走势、进出口贸易变化三大热点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经济存在过热

声明:《全国私营企业调查 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为网友复念一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