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决定意识,人一阔脸虽然未必变,在处理自己过去生活的方式方法上免不了会要有所润色。
最简单的是改名字,像香港明星刘德华、张国荣、成龙、秦汉、梁咏琪、梅艳芳现在的名字都是“艺名”,原来的名字分别是刘福荣、张发宗、陈港生、孙祥钟、梁碧芝和何加男。
再就是包装历史,比如朱元璋,登基前还比较谨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旦做上了皇帝,自然喜欢起作秀来,想拉个同姓的文化人当祖先,觉得朱熹不赖,所以就大捧朱熹,后来只是由于认祖归宗的材料太难整,没办法才不得不以“予本淮右布衣”自称的。
企业做大了有时也遇到类似的诱惑,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创业历程,给人以永远正确的感觉。
看过一篇文章记述民营企业家鲁冠球企业发展战略的文章,认为鲁冠球一贯重视企业的“战略设计和战略管理”,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鲁冠球出道之初就绘制好了万向的宏伟蓝图,企业以后的发展就是按照蓝图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这种论调我不以为然。坦率地说,企业发展战略和“个人奋斗”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在万向发展的初期,鲁冠球顶多可以说是只有“干一番事”的个人雄心壮志,离所谓的“战略设计”相差甚远。他一开始只是联合其他6位农民创办了作为万向集团前身的铁匠铺,目的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只是以后随着事业的成功,他的目标才不断升华。
对于鲁冠球而言,在创业初期,企业的总体战略实际上是不明确的。为了生存,除了万向节之外,他们还生产过犁刀、铁耙、船钉、铸钢等产品。依靠这种“四处出击”,使得他们在计划经济的夹缝里首先得以生存,然后是慢慢发展壮大。
联想刚露面的时候也毫不起眼,在相当一段时间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有人说联想是摆地摊起家的,这话不假。为了维持生存,这个取名“中科院计算机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企业干起了与“新技术”毫无瓜葛的生意,比如倒卖彩电、旱冰鞋甚至布匹等等。后来他们终于遇到一个机会,为中科院进口的500台IBM电脑进行验机、维修和使用培训,这是他们接手的第一笔大买卖,工作完成之后清算一下帐目,发现还多了70万。联想至此总算安然度过了企业创立阶段的恐惧期,不仅运转了下来,并且还为日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央视《对话》栏目曾经做过一档采访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节目,在问及个人人生哲学时,他是这样说的:
“人生本就是一场历险记,开始的时候,你不知道结局是什么,你不知道在过程中会遇到些什么,你要去某一些地方,结果碰上了障碍,比如说土崩、地震,你必须改变方向,因此你必须拥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一定的韧性,你也必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信自己能克服重重的困难,否则你就会轻易地放弃。”
这段话也有助于说明:企业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至少在创业阶段,只有战术没有战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