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国际化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



鲁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 李朝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产业发展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100081。 1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讨论了企业国际化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企业国际化追赶模型。认为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是两个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内容、形式和程度都有明显的不同。在经验研究部分,作者对112家有海外经营业务的制造业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和部分企业的实地考察,从海外市场的选择与进入方式、跨国经营动机与竞争优势、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仍遵循渐进发展的模式。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合作、创新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并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国际化 跨国经营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相对于“苏南模式”和“深圳模式”,“温州模式”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经济的民有、民营、民享为基本特征的模式。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温州模式”显示巨大的生命力。温州经济以小商品兴大产业,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协作化、集群化、规模化等优势,培育出鞋业、服装、打火机、眼镜、锁具、塑料编织、合成革、包装印刷等10大轻工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温州市以下行业产品的产值与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制鞋296亿元/20%、服装265亿元/10%、塑料编织150亿元/70%、印刷90亿元/20%、合成革80亿元/70%、水彩笔16亿元/90%、锁具50亿元/65%、打火机20亿元/90%、眼镜43亿元/80%、剃须刀12亿元/60%(钟合杲,2002)。其中,鞋类、服装、打火机、眼镜的出口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强大的竞争力,令外国厂商刮目相看。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国际化的市场规则、销售网络的创建、自主品牌的拓展。温州民营企业以产权制度的变革为基础,经营方式从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产品经营逐渐向品牌经营甚至资本经营转变。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温州企业早已把经营的视野扩大到海外市场,积极探索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考察,着重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相关经济理论回顾及分析框架

企业国际化是近20年来国际商务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它研究企业如何向跨国企业演变发展。Fletcher(2001)认为,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国际化是怎样的发展过程;二是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及其结果。

(一)企业国际化的渐进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Johanson和Vahl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1975,1977,1990)使用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开创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的先河。

Johanson和Vahlne对瑞典四家企业的海外经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它们在海外经营战略步骤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代理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

Johanson等人认为上述四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它们分别表示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国际化程度。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最常见的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1980,1982)把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过程分成五个阶段:国内营销阶段,主要从事国内生产和销售;前出口阶段,开始对国际市场感兴趣,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对国际市场进行调查,出现不规则的出口活动;试验性地卷入阶段,主要从事间接出口,开始小规模的国际营销活动;积极投入阶段,以直接出口方式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国际战略阶段,以全球市场为坐标制定企业战略规划。

瑞典学者Forsgren(2002)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企业国际化的文献,提出了四个命题对企业国际化阶段论进行挑战。第一,“企业在外国市场的投资是以递增的速度进行的”。因为企业获得经验和知识不一定必须具备亲历性,可以从别人的经验获得,也可以采取跟随战略。特别是在市场环境迅速变化的条件下,企业的外国市场战略会采取多种形式。第二,“企业有时在没有自己经验知识的情况下也进行海外投资”。如近年来发展的电子商务公司往往同时在几个海外市场投资。其原因可以用先行者优势解释,旨在抢占市场。第三,“如果企业看到海外投资的风险比不投资的风险低时,企业即使在不具备经验知识的情况下也进行投资”。第四,“市场知识的逐渐积累并不妨碍企业海外投资的激进战略”。对于巨型跨国公司而言,很难预测其国际发展的速度和结构。换句话说,国际化阶段论对大跨国公司的解释力有限。

(二)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方法

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应用网络理论分析产业内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Johanson和Mattsson(1988)把“商业网络”(businessnetwork)定义为:企业与它的商业伙伴如客户、经销商、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模型认为,产业系统是由众多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的企业组成。这个产业系统也可称为“企业间的关系网络”。

网络模型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的过程。企业国际化程度决定了其在国际生产(市场)网络中的地位。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生产网络,意味着拥有众多在国际分工下的企业间的紧密联系。Johanson和Mattsson把国际化的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1)早行动企业(early starter);(2)孤独的国际化企业(lonely international);(3)晚行动企业(late starter);(4)全球企业(international among others)。

表1(略) 网络模型与企业国际化

“早行动企业”很少有机会从国内的商业网络中获得有关海外市场的信息和知识,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代理商进入海外市场,从而降低海外经营的风险和成本。这类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主要依赖外国市场的经销商或客户。其企业国际化程度和产品的国际化程度均较低。

“孤独的国际化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经营,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开拓海外市场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导致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

“晚行动企业”在其他企业拥有丰富的海外市场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商业网络关系向国际市场发展。晚行动企业在企业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是在竞争对手已先行一步的情况下,怎样打破现有格局赢得竞争地位。

“全球企业”是已经高度国际化发展的跨国公司,它们不仅积累了大量国际市场经验,并善于利用已经形成的国际商〖JP2〗业关系网络,以最快的速度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国际生产体系。

Coviello和Munro(1997)通过研究中小软件开发公司的国际化发展过程,分析了企业的商业网络在国际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在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企业经营以国内市场为主,但有意识地寻求向外发展的机会,与行业内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在海外市场的积极卷入阶段,企业借助于合作伙伴的渠道,海外业务占公司企业的比重上升,利用已有的商业网络,建立起稳定的海外经营渠道,并投入资源扩大公司的海外经营网络。在国际化成熟阶段,企业的商业网络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究与开发、制造和销售网络,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直接投资。

(三)企业国际化的学习主义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国外市场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国际化初期发展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否具有学习能力,实现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是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关键因素。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属于“后来者”,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它们是快速的跟随者,并具有明确的追赶目标;第二,它们是技术的模仿者,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新的组合优势;第三,它们有较强的学习吸收消化能力,并结合当地的市场条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Mathews and Dong-Sung,1999)。

Cantwell和Tolentino(1990)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在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技术创新仍然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处于尖端的高科技领域,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

在Johanson等人的“阶段论”中,海外市场知识的积累主要是经营实践的结果,强调“干中学”的重要性。Forsgren(2002)进一步强调,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依赖于利用各种手段和学习机会,包括模仿性学习、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引入专业人才等。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跨国兼并与收购活动成为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跨国兼并与收购后的投资收益率并不高(Lajoux,1998)。不少学者(Barkema and Vermeulen, 1998; Haleblian and Finkelstein, 1999; Very and Schweiger, 2001)从学习能力的角度分析导致跨国兼并与收购失败的原因。Haleblian和Finkelstein用行为学习理论分析收购者的收购经验与收购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呈现“U”型关系。作者认为,收购者的收购经验越丰富,特别是同行业收购,被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越有可能改善。Very和Schweiger进一步把兼并与收购过程中的学习分为“收购目标的学习”和“收购经验积累学习”。由于在跨国兼并收购的不同阶段,收购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加大了跨国兼并与收购的风险。对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迅速变化,企业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前提。Raymond和Blili(2001)认为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21世纪,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组织学习能力(organizational learning)”。组织学习被定义为企业或生产单位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这种学习得益于四个方面的活动:(1)知识的掌握;(2)信息的传播或分享;(3)对信息的分析;(4)对知识的应用。企业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必须使信息技术与企业流程再造有效地结合。组织学习的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企业国际化追赶模型

图1(略) 企业国际化追赶模型

我们可以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市场发生某种联系,看做是企业国际化的开始。这种联系既可以是生产要素的交换,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也可以是商品和服务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换。从发展方向上看,企业国际化可区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活动的方式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国内的合资合作等;企业外向国际化活动包括产品和服务出口、技术转让、海外生产等。企业国际化追赶模型如图1显示,强调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学习的重要意义。作为后发展型跨国公司,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追赶目标,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模仿,而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的吸收、创新。在模仿性学习中,内向国际化的不同方式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有不同的功能。企业外向国际化是其内向国际化充分发展的结果(见表2)。从动态的角度看,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的整个过程,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企业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变化的,并且直接受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内向国际化为主要内容。这是由中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决定的,也受制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环境和外部经营环境。从外部经营环境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才初步建立,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仍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主义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已初步建立,但离法制国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财政、金融、计划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过多等等问题的存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从企业内部经营环境看,产权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稀缺。这些条件制约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内向国际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更多地表现在技术设备的引进,资金的引进;它直接带动以产品出口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发展。现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企业内向国际化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表现在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国际战略联盟、产权多元化、技术国际化、机制与观念的国际化等。企业内向国际化的充分发展将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地位。下一阶段企业内向国际化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国今后一二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纵观温州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企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产品质量,二是低成本扩张。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温州企业的“后发优势”在于利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将劳动密集型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更换了设备,也学习吸收了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管理方式。产品质量迅速提升,很快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迅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是温州企业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的基础。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是温州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动力。 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而言,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困难是怎样把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由于资源有限,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信息,品牌的认知也需要时间的积累。温州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借船出海”,接受国外企业的委托加工,从事贴牌生产(OEM);二是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贴牌生产是企业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重要桥梁。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必须在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员工素质、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等方面达到国际同行业的要求和水准,它有效地缩短了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差距。在从事贴牌生产过程中,中国企业也逐渐学习和掌握了国际竞争规则,逐渐在国外厂商中建立信誉,同时也打开了产品外销的渠道。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民营企业国际化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
作者于2002年对温州市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考察①。考察对象是有海外经营业务的生产型企业。企业调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问卷,每一个问题按照五个等级评分回答,共收回有效问卷112份。二是企业实地调查。我们先后对25家跨国经营规模较大的温州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企业负责人平均接受了二三个小时的访谈,坦率地回答了有关提问。企业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互配合,提高了所获信息的准确性。

(一) 112家温州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

表3 温州企业规模与海外销售

在调查的112家企业中,有84%的企业为私营企业,16%的企业已由原来的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所在行业涉及轻工业、机电产业、五金业;主要产品有服装系列、鞋系列、打火机系列、汽车零配件系列、阀门系列、电器系列等。从调查企业的产品属性看,绝大部分(占77%)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20%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3%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从技术水平看,34%的企业使用的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约30%的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从雇用人数看,112家企业从16人到3800人不等,平均每家企业为487人。从生产规模看,占69%的企业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最低的为149万元;3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7亿元,最高的为8.6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为6843万元。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业务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表3显示,112家企业平均海外销售占总营业额比重为30%至89%不等;海外营业额最低的一家为25万元,最高的为3.2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海外营业额为3355万元。

(二) 温州民营企业海外市场的选择与进入方式

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从分类上看主要有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合同协议方式(技术转让、许可经营等)和投资建厂(兼并与收购、新建)三种方式。贸易方式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具有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优点。贸易进入渠道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输出,主要采取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间接出口指企业使用本地或外地的中间商从事的贸易。直接出口不通过本国中间商但可能使用目标市场的终端经销商。当企业初期尝试把经营业务扩展到海外时,必须克服对自己在海外市场竞争能力的担心。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最关心的不是尽量扩大对海外营销活动的控制权,而是尽量减少市场风险。通过使用间接贸易渠道,企业可以在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前提下进入海外市场,风险小、潜力大。更重要的是它使企业获得目标市场的知识。 在温州民营企业的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企业选择以贸易方式进入海外目标市场。在112家企业中,有18家企业处于前出口的准备阶段,占16%;有19家企业处于试验性出口阶段,有70家企业处于积极出口阶段,占企业总数的63%。数据显示,温州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把间接出口代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大部分企业选择直接出口。这说明温州企业并不满足于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着眼于向海外市场的逐步渗透。表3还显示,企业的经营伙伴(商业网络)在温州企业跨国经营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另外,朋友和家族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表4 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重要性评价)

当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时,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目前阶段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产品销路的问题。表4列举不同的因素对企业选择海外市场的影响。结果说明,销售渠道稳定和市场规模与潜力是影响温州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国外的税收优惠和市场环境也是温州企业跨国经营考虑的重要因素。说明企业对国内的税收和市场竞争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忧虑。

(三) 跨国经营动机与竞争优势

邓宁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动机归纳为4种:(1)资源寻求型;(2)市场寻求型;(3)效率寻求型;(4)全球战略型。联合国的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有4个:(1)以占领和扩大市场为目的。(2)向第三国出口。亚洲“四小龙”跨国公司的这类投资偏多,它们有时为了降低成本,有时为了绕过贸易壁垒。(3)获得资源。(4)获取技术。我们的调查表明,在目前阶段,中国民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主要动机是占领海外市场,说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问题是用什么渠道和手段扩大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从表6看到,除开拓市场以外,获得海外市场信息列企业海外经营动机的第二位。此外,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和获得较高的利润也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温州人深刻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意义。1994年全国第一个“质量立市”的规范性文件在温州正式通过后,温州逐步建立了质量控制和监督体系,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力度,使温州经济发展从外延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质量和管理成为温州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我们的数据显示,列温州企业竞争优势前五位的分别是:产品质量(3.6)、良好的信誉和顾客关系(3.5)、工艺水平(3.2)、生产运行(3.0)和市场营销(2.9)。

(四) 在海外经营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对于大部分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开拓海外市场,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调查显示,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是缺乏懂国际经营的人才。温州企业采取的对策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加紧培养,二是想办法招聘。无论采取哪种办法,最终能起作用的是企业的制度和机制。只有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机制才能够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家族企业仍是现阶段温州企业的主要形式,如何实现制度创新,以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是温州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障碍还包括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向海外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看到了企业与国外同行业间的差距。在对温州企业的实地考察中,不少经营者表示产品外销后,企业在提高技术档次和管理水平方面更加紧迫。跨国经营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推动作用。

(五) 企业今后五年跨国经营发展趋势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积极的应对措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的实力。在展望未来五年企业的海外经营前景时,61%的企业认为海外经营业务将会“平稳发展”,38%的企业认为将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从经营方式看,直接出口仍然是近几年海外经营的主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17%的企业已经或将要采取贴牌生产和品牌出口并重的方式。例如,温州康奈集团从2001年初开始实施“创国际名牌”的国际化战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巴黎、纽约、罗马、米兰、巴塞罗纳等欧美7个国家的主要城市开了23家康奈皮鞋专卖店。康奈公司计划到2005年实现在欧美市场开100家专卖店的目标。

三、结论

从上述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中,我们得出的几点结论是:

(一)中国中小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依然遵循渐进的发展模式 处于转型经济的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特殊条件下,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压力,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特征与国外企业相比有所不同,中国企业内向国际化在整个国际化过程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国外厂商搞加工装配,使中小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上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不间断的技术合作,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实现技术升级,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持续的发展过程;建立中外合资企业,是企业之间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的良机。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合资、合作过程中,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因此,中国企业内向国际化是其外向国际化的必要基础和条件。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意义在于它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学习机会,直接缩短了中外企业的差距,使中国企业能够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国际竞争。

(二)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合作、创新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并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温州民营企业把技术引进看做是一种广义和持续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从设备更新、关键技术改造,到研究与开发上的合作,聘用外国设计师,购买专利等,目的是在技术水平上保持不落伍。合作在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从规模上和实力上都无法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比。温州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各种方式寻求合作,优势互补。贴牌生产(OEM)是温州企业“借船出海”的有效途径。

(三)从跨国经营的方式上看,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是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主要方式 温州企业大部分从事轻工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温州企业在生产制造和产品成本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出口方面,1999年以前,私营企业在外贸领域无进出口权,只能通过外贸公司或通过边境贸易出口产品。因此,政策限制导致1999年以前私营企业出口大多是变通形式的隐性出口或间接出口。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和核准制,并将相关权限由中央的外经贸部下放到地方的相应职能部门。政策的变化使拥有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迅速增加。目前,温州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产品出口起到促进作用。在目前阶段,温州生产的皮鞋、眼镜、打火机、服装等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都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海外市场份额也相对稳定。但要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仍需要时间的考验。调查结果表明,已经有相当一批温州企业处于创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阶段。 近两年私营企业在外贸领域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进出口权放开产生的政策效应。对于刚进入外贸领域的大部分私营企业来说,进出口贸易要进一步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障碍。在我们的调查中,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私营企业在出口配额方面仍不具备平等的竞争地位;资金瓶颈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许多私营企业由于在银行缺乏相关的信用记录,很难在银行通过单据抵押等方式提前支取贷款,只能等买方将贷款支付给银行后才拿到钱,这就造成了大量资金积压,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困难。另外,海外市场销售渠道不畅是私营企业进出口感到最头疼的事。为了寻找客户资源,不少企业不惜高昂代价到国外参加博览会。而对于国内举办的广交会,许多私营企业表现出无奈。私营企业不得不高价购买广交会地下摊位,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四)在“走出去”战略中,政策性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强 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是双向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大提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调查表明,温州企业在未来5年的海外经营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对于“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不少企业表示担忧,认为我国海外投资政策、管理体制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制约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体表现在投资审批程序烦琐,时间过长;外汇管制一刀切,限制真正有能力开发海外市场的企业;与海外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对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保护力度弱;现存的出口促进政策缺乏稳定性,如出口退税政策具体规定变化无常,且税款拖欠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此外,有关海外市场的信息和相关服务不能满足企业的跨国经营要求。

参考文献:

钟合杲(2002):《温州新形象——全力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经济参考报》10月8日。

Barkema, H. G., and F. Vermeulen (1998):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Through Start-up or 9世界经济 2003 年第 5 期

Acquisition: A Learning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1): pp.7-26. Cantwell, John, and Paz Estrelia E. Tolentino (1990):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Discussion Paper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 No139, University of Reading. Cavusgil, S. T. (1980):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 European Research,8: pp.273-281. ——(1982):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Relevance of Critical Variabl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ges, Export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Czinkota, M.r., Tesar, G.(eds). Praeger: New York, pp.276-288. Coviello, Nicole, and Hugh Munro(1997):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Small Software Firm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6(4), pp.361-386. Fletcher, R.(2001): A Holistic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0(1),pp.25-29. Forsgren, M. (2002):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in 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A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1, pp.257-277. Haleblian, J., and S. Finkestein (1999):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Acquisition Experience on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1):pp.29-56. Johanson, J., and J.E. Vahlnc(1975):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12,No.3,pp.305-322. ——(1977):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8, No.2, pp.23-32. ——(1990):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7, No.4, pp.11-24. Johanson, Jon, and Lars-Gunnar Mattsson(1988):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 A Network Approach, pp.446-472. in Neil Hood and J.E. Vanune(eds),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 Beckenham, Kent: Croom Helm fo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Lajoux, R.(1998): The Art of M&A Integration, New York: Mc Graw-Hill. Mathews, John A., and Cho, Dong-Sung(1999):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Late comer Firms: The Case of the Korean Semiconductor Industr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4(2), pp.139-156. Overby, Jeffrey W., and Soonhoog Min(2001):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an Internet Environment—A Network-Oriented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18 No.4, pp.392-419. Raymond, Louis, and Samir Blili(2001): Organization Learning as a Found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5, No2, pp.29-45. Very, Philippe, and David M. Schweiger (2001):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as a Learning Process: Evidence from a Study of Critic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Domestic and Cross-Border Deal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6(1): pp.11-31. (截稿:2002年11月 责任编辑:翼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80358.html

更多阅读

直升机驾驶人才短缺 人才短缺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首要挑战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民营企业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和发展,众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迅猛崛起于国内和国际市场。然而,民营企业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亟需突破的人才问题。      日前,万宝盛华(中国)对民营经济最发达的

对企业管理的看法 一位中国民营企业家对管理和财富的看法

伍佳元,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白手起家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典型代表。生于湖北大冶农村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的伍佳元经历过生活的磨练。他在湖北登峰换热器有限公司从最基层做起,直至成为该企业的董事长。但是曾经的艰苦生活仍然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 扶持民营进出口企业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引导民营进出口企业加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规范经营,完善管理,推动企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之路,从

中国最大民营石油企业 什么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大软肋?

 民营企业在经济中地位是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步提升的,因此,民营企业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界、管理学界方兴未艾研究核心。一度百家争鸣,煞是喜人,各种企业家协会、研究会、促进会活跃非凡,这是好事。但是在表面的浮华之后,以个人工作,研究经验

声明:《民营企业国际化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为网友六竹书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