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本土企业对待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迷信态度,剖析企业现状,建议中国的企业家能道贯古今、中西合璧,总结出适用本土企业生存发展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管理理念 管理模式
无论是管理学方面的期刊杂志还是现今出版的管理书籍,提及迈克尔8226;波特(Michel Porter)、约翰8226;卡瓦(John P.Kotter)、彼得8226;圣吉(Peter M.Senge)等名字不仅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荣耀。与这些名字同时挂在企业家和管理学者嘴边、同时在字里行间穿梭的,还有标榜潮流的目不暇接的时髦概念:学习型组织、ERP、并购……企业管理者们和观察家们似乎要将那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美国企业的管理理念置为信条、顶礼膜拜一番才肯罢休。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充斥新颖管理理念和模式,而实质上却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的时代。眼花缭乱的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造成了企业界的迷茫和困惑。企业界不断流行一轮又一轮的管理新潮,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管理思想的主题。中国打开国门之后,跨国公司凭借丰厚的资源,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中国优惠政策的支持,迅速开拓和占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西方的商业强势给予了年幼的本土企业太深刻的冲击,从此以后,中国企业便试图套用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难免有点削足适履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企业进入中国并决定了企业的游戏规则,本土企业是在西方企业规定的框架下,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畸形成长起来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仅仅处于完成原始积累的成长初期,少数优秀企业也只是进入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渗透阶段,在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寿命趋短的情境下,不尽如人意的业绩使企业经营者把注意力聚集在流行的管理方法上。受跨国大公司赢家通吃的诱惑,加上媒体推波助澜的渲染炒作,更助长了企业经营者渴望借助某种管理方法使企业摆脱困境、产生突破性奇迹的急进企求。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于是我们有了西方管理的大肆流行。我们视西方为“先进”的代名词。为了向西方看齐,西方企业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要做。在渴望迅速成长的焦虑中,跨国公司成为我们企业成长的参照坐标。我们无论是追赶西方还是打败西方的理想似乎都建筑在对西方的一种亦步亦趋、以西方为偶像的视角上。然而在一个和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里应用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中国的企业能否避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命运?过于盲目的借鉴和学习,是否会造成我们思维上的混乱,并忽略了对企业自身的审视?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庄家设的局里,本土企业永远不会成为最大的赢家?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实质上是包含了一系列分析、判断、权衡和选择的思维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大是管理思路。如果仅仅是以“工具”的层面而非思想的层面去看待管理,那么这种理解一定是肤浅的,而且很快就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窘境。泰勒(Taylor)说:管理不是技术,不是工具,管理是哲学。企业家必须明确自己的思想路线,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由此可知,当中国许多企业试图套用西方管理学者论述的管理方法解决自身问题时总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因为管理学者们都是针对他们彼时彼地的情况和问题而写的,国内企业家病急乱投医、迷信得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不仅不能治病,还有可能使企业休克。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管理方法的应用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进行的,而且管理方法中的这些条件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诸多条件的混合。在现实中,我国企业管理方法的应用,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忽略条件。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企业移植照搬往往失败。原因就在于没有比较条件,特别是变化着的条件。最典型的例子是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用数据说话是六西格玛管理的特征之一。而我国向来缺乏用数字管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欠缺。具体到一个企业,模糊的、经验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管理管用的方法。而建立在数据搜集与分析之上的六西格玛管理如果缺乏基本的信息环境,收集来的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就得不到保证,起最终的分析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管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客观上,仅仅存在相对的适应性。所以,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管理思想,这样组织才有灵魂。这就要求管理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过程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和知识,并结合企业实际,提炼并内化为自己的管理思想。值得强调的是,这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快餐过程。但是,西方管理在中国的水土不服的例子并没有让中国的企业警醒。著名咨询公司迈肯锡在本土公司咨询中的屡屡失利并没有影响它在中国咨询界的霸主地位,许多本土公司仍然以请他们做咨询为荣。从许多公司ERP的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西式精准的业务流程和缜密的制度规范在与中国公司内外操作实际发生冲突时带来的弊端。欧美企业做流程的可操作性应该是我们的借鉴对象,但是涉及到必须与本土文化紧密结合的市场营销,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生硬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不过,这并不影响ERP成为时尚名词。由于中国处于转型时期,既欠缺科学管理的历史铺垫又缺乏成熟和完善的机制支撑企业发展,因此,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做长久,必须越过运行层面而关注更深层的管理问题。现在应该到了稳扎稳打、从经验教训的积累反馈和深思中找回中国企业立足之本的时候。无论是从发展阶段还是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市场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而中国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完全可以铺垫出中国式的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运作方式。认真总结中国本土企业这20余年的成功之处,就会发现发扬光大“中国特点”功不可没。许多人认为“联想”当年在电脑市场的异军崛起的关键是1996年那几场漂亮的价格战,实际上“联想”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中国市场特征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而在管理的层面上,柳传志极富中国化的做法,使得公司新老骨干顺利交班,为“联想”、以致为一整批本土企业迎接战略转折点的到来做了功不可没的贡献。综观我国古代典籍,诸如《尚书》、《管子》、《史记》、《论语》、《孙子兵法》等所涉及的管理思想,其中不乏符合现代管理规则的内容,并且贴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毫无疑问,中国企业在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方面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加之到现在为止的经验已经为我们打下借鉴西方的基础,使我们在强调差异性的同时,并不否认时间的普遍价值。如果企业善于敏锐地捕捉启发,实现管理创新,终有一天我们会总结出属于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体系。参考书目:《中国企业最缺什么?》:姚乐 《经济观察报》 2004.5.31《本土企业Vs跨国企业——观念的较量》:许琳 《企业管理》 2004.5.26《中国古代激励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李锡元 《管理科学》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