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
从一方面看,中国企业的确很成功。尽管很多媒体认为中国企业发展不够快,比同时期的跨国公司规模小很多,并且很多企业的市值或者销售额往往比国外同类企业是少个零,或者少十几二十倍。而我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中国企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的规模就比美国经济少一个零。怎么能要求中国企业比美国企业多个零?目前中国经济只有这么大的容量,养不了戴尔或是思科这样规模的企业。而且戴尔和思科是从高端市场往低端打,起点高再往下渗透必然会容易些;而联想、华为是从下往上仰攻,迎面而来的挑战和困难当然比别人多,从这个角度来说,联想和华为其实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因为他们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已经做到很出色了。
当然,在对比中外这些企业时,跨国公司在管理、业务模式等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这些20岁左右的企业的发展空间的确很大。
李东生常说“不大就一定不强”,我想替他加一句话,大了如何做强?这是中国20岁的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大”与“强”的选择问题上,很多中国企业家的思路可能还是迅速做大,然后期望可以做强。但缺乏战略上的积极安排,这种期望往往落空。所以随意把“做大做强”放在企业战略中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做强才是根本。做大不过是结果。
另一个中国企业常见的口号是“做百年老店”。其实“做百年老店”应该是企业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应该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过于关注延长生命反而是舍本逐末。最重要的依然是保持一个企业健康的良性的发展。“做强”自然能够做长做久。但是当一个行业走到尽头的时候,处于行业大环境之中的企业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转型的话,也会由于历史使命的终结而被环境的变化所淘汰。因此,过多的关注“百年老店”,反而会让企业走入死胡同。
所以,我想说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如果你照《基业长青》中的每步去做,你有可能成功,但是也有可能失败。其实每一个企业的特点都不一样。管理的困难,在于找到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此事中的相对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没有神奇的魔棒来帮你解决烦恼。企业家就是在烦恼中成长。所以领先的企业更需要保持清醒。
当企业摆脱生存困境以后能否做大?能做多大?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有人说靠技术,有人说要靠市场。我个人强调要看企业领导人的心态,企业老总的胸怀和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途。其实这二十年来中国的人文、经济环境是歧视企业家的,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重文轻商”思想导致很多最优秀的人才没有去做企业家;而在美国,最优秀人才的首选就是做企业家。
但是随着过去二十几年的环境变化,现在以及未来的中国企业家素质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下一轮的企业竞争中,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领导人之间必须不断配合调整,只有配合调整出色的企业才有竞争优势,才能在下一个二十年中再次脱颖而出。
(作者系长江商学院教授。
感谢长江商学院为本期封面文章提供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