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意大利是工业化国家中实行“计划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计划市场经济形工的两个主要标志是: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计划指导;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为减少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实现经济协调稳步发展,英国、日本、荷兰、德国、瑞典、挪威等许多国家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还把国家经济计划作为调节经济的综合手段。但是,这些国家没有象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计划那样,必须由国营企业或国家的财政借款保证其实现,而是对任何企业都没有约束力,只具有一种指明方向的指示器作用。在计划市场经济中,计划化与国有化结合较紧。国有企业所需的巨大资金在计划中予以重点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有企业在法国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以大规模国有化和投资新建国有企业为内涵的五个中期计划,1971年,法国国有部门的职工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9.6%,高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总额与增加值分别占全国总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的24.2%和11.6%,在西欧仅次于意大利。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戴高乐政府的国有化是第一次国有化高潮,那么,1982年密特朗政府的国有化就是第二次国有化高潮。经过这次扩大的国有化运动,结果,法国国有化程度在整个发达资本主义世界跃居首位。国有化企业在全国就业人口和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比日本或加拿大高4至5倍,比瑞典高3倍,比德国高2倍,比英国高1.5倍,并略高于奥地利或意大利。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40%),也依次超过意大利(35%)、奥地利(28%)、德国(21%)、英国(11%)。但是,不少国有企业效益低、长期亏损,靠国家补贴维持,使法国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意大利的国有企业,曾经面临与中国十分相似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设备革新的双重挑战,其症结主要在于:(1)效益低下,亏本经营;(2)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3)任人唯亲,外行领导内行;(4)国企不得裁员,工作人员上班松松垮垮、拖沓成风。

针对这种现状,意大利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刻地改革:(1)将民营企业经营机制导入国人企业,使国有企业树立竞争的盈利意识,不再只靠国家补贴过日子。(2)吸纳社会资金,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3)实行以工作业绩为基础的年薪制度,以年富力强、有经营头脑的企业家取代原来的外行老板。(4)精简机构,解雇冗员,提高效北。(5)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大与国内外大型公私企业合作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