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的7个问题



前言

 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的7个问题
2004年9~11月,受基金中心委托,《科技创业》“成长中的国家创新基金成功案例采访调查”课题组对中国10余座城市、近50家接受过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历时2个月的一对一采访调查后,完成《成长中的国家创新基金成功案例选编》一书撰写出版。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采访,我们对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有了较为详尽的感性认识,众多成功案例通过课题组的分析、分类、统计、研究,我们的认识有了较为系统的理性提升。感受感知这一群体的巨大市场力量的同时,更意识到了系统研究这一群体对技术创新基金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必要和迫切重要性。意识到了研究这一群体对中国经济、中国创业事业和成千上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无穷价值和作用。

在中国目前360万家中小企业中,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从业人员960万,2003年企业资产总额约4.5万亿元。近10年来,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保持了年均40%的增长速度,科技人员数量年均增长43%。1999年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来,经评审共批准立项4957项,中央财政实际投入34.61亿元,平均资助强度为70.6万元/项。在4946项资助项目中,无偿资助3296项,安排资金25.7237亿元,贷款贴息1148项,安排资金8.7745亿元。在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的4944个项目里,拥有专利195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75项,国家一类新药69项,二类新药105项,887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项目。

从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已成规模。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带动体制创新,以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丰富完善着创新创业,其总体规模和实力正不断强大,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力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最具实力、潜质的生机活力保障,成为“科技兴国”自主创新进程中的不竭动力和规模阵营。其高成长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技术进步的有力推动,对经济结构的丰富更新,对创业者、企业家群体的有效聚集,都让我们激动不已地感到了这一群体的无限生机和不容忽视的巨大潜力。

而在更多实地采访调研中,在同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企业家的促膝交流中,在对众多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中,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到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他们对所在区域、技术所属行业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技术创新到艰苦创业,他们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中,在自我和企业的成长中,更引领了一个行业,引领了一个群体,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由他们对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商品化的探索探求,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成为中国经济不断进步繁荣的有力保障。

不论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还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已注入巨大的关怀,实施立于战略高度的扶持支持。中国经济现状和与发达国家竞争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同时告诉我们:我们党和政府的这种扶持和支持,还将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深化,提升,持续。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趋势环境,对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必须从多方面予以深刻认识,站在战略的高度,基于对过去和未来的把握,全面、中肯、积极地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基于同样的原因,着眼于技术创新基金过去6年对近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资助状况,基于未来更多更大更强的支持资助,基于支持资助的进一步有效性,基于基金各项工作为适应新市场形势的完善和改革,课题组在2005年春节前,依据基金中心验收不合格名单的重点区域,再次寻访受基金资助却监理验收不合格企业的踪迹。记者调查人员分别实地上门一对一调研了北京、上海、吉林、长春、成都、珠海、青岛等省市近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技术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机电、IT等领域。立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企业)实施风险调查”的角度,进行了调研。在各相关省市科技厅、局及创业中心的配合下,调研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出于对基金资助的高度认同和强烈需求,对企业发展的高度责任心和成功欲望,众多企业据实反映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许多问题。

调查发现: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由于整个经济运行正处转轨变形时期,由于整个国家、民族创业创新文化的缺失,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业者群体素质的极高要求,我们已成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确存在着许多触目惊心的问题。众多貌似习以为常的错误思维方式,偏颇认识认知,表现在创新创业中的危害性均未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虽然所有的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但所存在问题的广泛性、严重性和醒悟调整的迟钝,相对于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相对于已经成熟且具有垄断趋势的发达国家技术竞争,我们依然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感觉到憣然醒悟的紧迫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的7个问题

成功案例的采访调查,验收不合格企业的调查分析,近100家企业样本的分析研究,归纳提炼,目前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以下述7种形式存在且亟待改变。

1. 对技术的偏爱和追求完美

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企业管理层存在最为普遍的问题。危害极大却往往被“技术创新”包裹着,既不易被发觉,又容易让人原谅,进而让当事人执迷不悟。因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是技术研发出身,对技术有着天性的偏好,一项技术从构想到一步步走向成熟,期间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渐渐变成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让人陶醉的过程,不但弥漫着成就感,而且满足着研发者的诸多意愿和欲望。

因此,当近乎溺爱地带着新技术产品开始创业后,不管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是潜意识里的情感、是非标准等,都难脱离技术开发情结,更多想着的是这项技术还可以更完美、更无暇。正是在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创业者忽视了技术产品的其它诸多工作,把本应在产业化过程中众多更为重要的企业元素、市场元素,有意无意放到了次要位置。技术的研发与调整没有找准与市场的契合点,没有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因此产生的不尽如人意的反馈和回报,又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使其进一步躲进技术创新的狭小天空里。于是追求技术的完美无暇成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了说服自己、平衡自己的砝码,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成长,延误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最终成为“技术创新”的牺牲品。

存在此类问题的企业和创业者十分普遍,因为科技创业者大多由教授、学者、科研院所人员等高学历群体构成,此类问题于是有了存活的土壤。但凡存在此类问题的企业创业者,在受到创新基金支持时,第一感觉是好,第二感觉是太少,第三感觉是还要。因为研发是创新,是正确的事情,支持也是理所当然的,继续支持谁也没犯错误。唯一的错误是忽视延缓了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节奏,产业化、商品化能力缺失的问题被研发、创新形成的雾障遮住掩盖了。

某公司及其项目在过去若干年的产业化过程中,已先后享受到国家、省、市技术创新基金,863,国家创新项目,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自然基金等近20项支持资助,然而在创新基金验收时只实现了合同指标收入的10%。对此,经营者的回答十分耐人寻味:“我做企业并不拿手,但如果交给企业家去做,也会做不下去,因为这项产品不断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对技术的偏爱和追求完美使其公司忽视和漠然对待“产业化”、“商品化”这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他们看来,生产出几台成本极高的样机,技术质量上达到了基本要求,就可以称之为产业化、商品化了。

对技术的偏爱还可能从其他方面带来问题,放大技术产品的市场作用,使创业者陷入盲目状态。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市高新区创业大厦南楼,其副总经理郭冰瑜在接受调查时反思认为:由于当初过度偏好技术,为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埋下了隐患。该公司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教授、学者,当他们看到海洋大学的专利技术“凝油剂和集油剂”时,对技术盲目乐观,完全没有考虑该技术的市场适应性,竟然拿80万元创新基金一次性买断国家八五、九五攻关技术专利。然而事实是,创新基金项目“溢油胶凝剂及回收装置”属于海洋环境保护项目,产品起点非常高,由于项目负责人的考虑不周,导致该项目的实施以失败告终。

2. 对市场的迟钝和耽于想象

在技术成果转化和创业者创办企业过程中,如何夸大市场的作用都不为过。从国情来讲,中国是个严重缺乏市场意识的国度,市场文化不成熟,对市场的认识认知仍停滞于相对低的水平。以个体来说,小富即安,对财产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风险意识淡薄仍是十分普遍的毛病。从意识上分析,权力意识、长官意志、关系寻租、凭空想象、充满投机色彩等大面积充斥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创业者、企业家的言行举止。

调查发现:大量的企业负责人在创建企业后,对市场极其迟钝,常常关起门来仅凭自己或少数几个人虚拟市场。没有真正投身到市场之中,透过纷繁复杂的市场表象,依据自身技术成果的特点特征找到产业化、商品化的真正内在市场规律。从而导致好端端的技术成果在产业化中步履维艰,处境尴尬,延误了一次又一次市场机遇。用四川省科技厅高新处刘晓烈的话说:“那些一打电话老总就在家的企业,往往让人捏把汗。而一些做得好的企业,老总一年四季在外跑市场,想约都约不到。”

原北京联合未来信息工程公司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平安大厦,其研发项目“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系上市公司先进信息管理件软件。创始人接受调查时,对此项目的失利至今深感痛心,却仍把失利原因归罪于交易所为了局部利益而反对、放弃使用该软件。把一个项目、企业的“市场”悬于同证监会独此一家的合作与否,把产品的市场概念浓缩虚拟成了一个并不可靠的“单子”。至调查时,创始人仍不停地埋怨证交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拒绝使用该软件,抨击我们股市信息不透明等。

北京厦耐固体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为典型,其项目“提拉法(CZ)技术生产直径中80MMND:YAG激光晶体”,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产品也相当不错,可一进入市场就遭遇了价格战,无法达到预期的销售额:该项目2000年6月开始实施,但2001年国内晶体生产厂家增多,晶体产品供过于求,在这种状况下基金项目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扩大到5台单晶炉的生产规模,只用一台单晶炉中试试验至今。如果“价格战”也可以成为失利的理由,那还做什么产品,办什么企业呢?正如一位前管理者所言,真实的情况是:“因为团队大都从高校院所转型而来,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时难以适应市场节奏和要求。”

市场是动态的,千变万化的,就市场而言,任何人没有能力和资格凭着自己的想象去左右,去虚拟,去等待。任何产品、企业都必须主动地研究、适应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去培育、创造属于自己的市场,把自己和产品、企业彻底融到市场中去,才有可能在创业中、成果产业化中拥有成功机会。

3. 对资本的偏见和本能抵触

同样因为整体经营环境对资本的认识不深、不中肯、不准确,表现在科技创业者队伍中,对资本存在偏见和本能抵触的现象比比皆是。在研究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企业)成长问题时,对这种现象的关注、研究和问题应对解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创新基金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资本的引领和导入。

调查中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让人揪心。说得极端一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是一刻也离不开资本支持的。虽然支持的方式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资本必须也的确是技术成果转化中最直接、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环节,偏偏对此存有误解或抵触或无法适应的成果项目拥有者、创业者却最为普遍,这不得不让人警惕。只看看创业者、企业家、资本家这样一个成长递进脉络,我们就应该知道资本的意志和作用,应该承认绝大多数时候资本要求的合理性、含金量。反之,“他们不懂技术”“他们太势利”“他们太没有风险意识”等这样的埋怨批评,在调查中却不绝于耳,其吃不到葡萄反说酸的心态昭然若揭。

一公司研制的针对癌症病患者的放射性治疗设备,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已有8年的时间了。可公司手握着一个十分先进的技术产品,就是换不来钱。相关的各类政策扶持都到位了,高成本生产的几台设备用起来也很好,企业就是无法发展,其实迈不过去的就是资本关。谈到为何不融资时,企业负责人马上很激动,批评资本界有眼光、有勇气的人太少,都只想锦上添花,不想雪中送炭,因而总是谈不拢。

有家开发交通道路视频技术的公司,项目先后申请获得6个国家各部委、省、市的资助近200万元,同样历时8年,负责人说:“产品研发出来后企业已经虚弱了。”谈及融资问题,其企业、产品曾引起众多投资公司的关注,连上海的投资公司都几次洽淡,最后都因为“不想让人控股”而未能成交。

对资本的任何偏见和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对高成长科技企业的灭顶之灾。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创业者、企业家在企业失败或失败后,并没有把账算到融资的失策或延误上,而是另外找了些理由来搪塞自己。

而与以上几个案例形成鲜明对比,成功企业案例中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捷对此可谓一语中的:战略投资的选择问题极为重要,选择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解决“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战略投资者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资源,比如行业背景、市场影响力、营销支撑等。为此,最近一段时间,他们成功引进日本大冢制药公司投资微创,使上海微创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上有可能进行的更大规模的国际化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对团队的漠然和观念滞后

在科技创业者群体中,几乎所有成功者都首先解决了创业团队问题。反之我们可以这样结论:凡是没能很好及时解决团队问题的创业者或企业,要想成功或健康成长,几乎都不可能。

其实,这方面的道理已无须多讲,以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代表的创业者,其创业过程涉及的环节从科研研发到生产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期间经历着无数的过程、细节、环节,是一个动态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人能够一以贯之地都懂、都会。即便他真的都懂都会,他也没有这么多精力、时间,市场节奏、企业状况也不可能只围绕一个人的节奏来转。从道理上讲,绝大部分都能接受团队重要的创业理念。

然而此次调查中的情况却让人担忧。知道道理的很多,真到了真枪真刀开始干的时候,对团队概念的漠视和滞后的观念,让人深感忧虑和无奈。尤其当好好的技术产品,又受到基金和众多政策、机构的扶持支持时,项目负责人却因为这方面的缺陷,把企业导入了要死不活的沼泽地。

调查中发现:团队的无法形成,有的是教授、学者型创业者缺乏企业家精神,团队意识不强;有的是只知空谈,自己无法形成真正的团队核心;有的是国有体制,团队核心被随意调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优秀创业团队的形成,需要共同的理念、明确的战略目标,需要强有力的核心人物、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团队成员彼此的宽容、豁达和意识到位,更需要公平公正透明的利益纽带以及一种有效的执行力和一套规范的运作体系。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面对,加以引导,着力解决。对此,成功企业案例中坐落于华南理工大学内的广州化工百川自控科技有限公司张海教授的处理方式就显得尤为珍贵了。作为该公司产品技术研发人,张海放手让年轻的学生们组成创业团队,自己接受采访后才意识到,在公司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职务。而百川公司的发展却处处凝聚着张教授的智慧和心血及研发成果。张海如是评价公司的创业团队:“他们年轻,有冲劲,公司在他们的经营管理下,十分健康地成长发展着。”

5. 对政策的执着和畸形依赖

对政策的过于执着,已出现两个方面的极端现象:一方面是绝大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没有政策资助支持的想法和欲望,因为政策的宣传和支持导入还不到位;另一方面则是极少数政策的“宠儿”已成为养不大、教不好的“纨绔子弟”,对政策产生畸型依赖。这种状况不但消化、浪费了极其宝贵的政策资源,而且变相曲解了政策的作用、意义和导向。

调查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而让人郁闷。一方面,他们多次重复地享受各种政策的支持资助,另一方面政策支持资助的内在涵义已遭到曲解,“吃力不讨好”的评价十分中肯,甚而至于让人想到富裕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恶性娇宠和无奈。这提醒我们:政策一定要透明、公正、公开,政策的门槛一定要平等统一。既然政策制定了,就必须而且应该花对应的成本去宣传、贯彻、执行,政策切忌姜太公钓鱼,守株待兔。否则,只会养活一些懒鱼,蠢猎人,让好鱼和勤劳的猎人觉得这些东西与己无关。

在中国,政策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倾斜,技术创新基金支持资助等,无疑还会加大力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反省。因为此次被调查对象均享受过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而不同的企业在享受的同时截然不同的心态又让人匪夷所思,对此调查人员深有感触。

许多企业都重复多次享受过各种政策的支持、扶持、资助,而几乎不约而同地企业都成长得十分困难。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几乎都仍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盯着更大更广泛的政策资源,尤其是国家发改委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有的更夸夸其谈:“只要政府再给个一两千万,我们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真给了一两千万,可能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因为企业有着太多的基因问题,因为这种心态已不是健康的企业家心态。

其实,不论多好的政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充其量只是众多外因中的一星半点,内因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通过内因表现出的东西——健康正确的决策方式、方法等,才是能够促成企业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不论是政策方、还是创业者、企业方,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拿捏好这些内外因的尺度,才是创业和做好企业的正确心态。成功企业案例中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的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多次享受过诸多的政策支持资助。1999年,启明星辰获得了创新基金99万元的无偿资助,这成了启明星辰健康成长的保障,给启明星辰带来了进步发展的无穷动力:企业利用政策的支持潜伏于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艰苦创业,积极营造团队、文化,聚集人才,拓展市场,从而使企业真正走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领军人物严望佳对政策支持的理解相当到位:创业者应具备正确的创业心态,正确理解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一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政策的支持当作企业策略的全部,这样的企业不会成功。

6. 对创业的误解和狭隘自私

创业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针对创建企业的创业概念而言,如此。聚焦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则更显深奥。因为许多的科技创业者善于技术研发,疏于对创业的学习、理解和实践。更有甚者,折腾许多年了,仍不知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具不具备作为一个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创业者同企业家一样,是我们国家最为紧缺的稀有元素,也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一个符合基本条件的创业者,必须具备诸如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学习能力,市场意识,管理能力,极高的人格素养等等。对创业者的要求,不但是综合的,全面的,而且很高,来不得半点虚假。

然而,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同样是创新基金的受益者,绝大多数已经扮演着创业者的企业负责人,对创业的误解颇多。常常按照自己狭隘自私的理解,去给许多概念下结论,导致不但自己的思维方式误入歧途,更把整个企业带入了危险的境地。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注入和匹配,一方面是政策的倾斜和体现,一方面是雪中送炭的资金资助,与此同时,还应该一同带入对创业的正确理解和理念。只有这样,就一个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而言,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链,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技术创新基金的作用。

有创业者不论谈到企业哪个环节的困难,几乎都可以找到振振有词的客观原因:当企业产值2004年比2003年差时,会强调是因为受到GE等国外大企业的挤压;当谈到政府的支持力度时,已享受足够多政府政策支持的他,仍认为政府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听上去言辞恳切,实际需求远远超出政府的职能。当谈到目前融资环境不好时,更强烈建议:政府应该解决好企业融资环境的问题。整个交流沟通中,感觉感受不到创业者、企业家的主动性、积极心态和对企业、市场、前景“没有任何借口”的胆略。这其实是一种很值得担忧的状况,因为创业者和企业在随后的成长中,会遇到更多更大更不可预知的困难,越到企业发展的后端,政策、政府和外来环境的支持、资助作用将越来越少、越小、越没有作用。企业需要自身面对一切,并保持再生能力、成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很多对创业的误解,都缘于自身人格素养的不够高尚或叫着狭隘自私。这方面即便在整个创业领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创业者必须具备诸如懂得分享、对股东、合作者给予回报等优秀品质,才可能诚信、稳健地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成长氛围。

失败总是有理由的,惟有成功总是很难找到个体确切的理由。而几乎所有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对创业的正确理解,自身人格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诚实可信的交际能力和自己、连同企业形成的良好商业信誉。这些看似离眼前所遇问题很遥远的道理,其实无时无刻不以各种形式在企业的细节处里演绎、体现。

相比之下,成功案例中的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寿国梁,对创业的理解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他看来,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创业是可以精心设计的,是可以尽量减少坎坷困难的,而不能“找借口搪塞安慰自己”。寿国梁用18年时间完成学习、聚集资源,他经历了日本鹰山公司从初创到成熟的整个阶段,获得了100多项发明专利。这种厚积薄发注定了寿国梁的创业站在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专业于集成电路的六合万通,通过自己的设计理念,把创业也系统地进行了设计,从技术、团队、资本设计得很精心、很专业,从一开始就把企业置于健康成长的轨道。

7. 对体制留恋和顾此失彼

这里对体制的留恋,“体制”的含义比较丰富,既包括职位、公职、职称、荣誉,也包括许多既得利益。在调查中,相当比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企业负责人身份异常复杂。表面上看,像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递一张名片,各种单位、职务诗一样满满的一长串,仔细想想,其实已构成很严重的潜在问题。

创业者、企业家身上最为鲜明的特点特征是具有风险意识、创新精神,而这些意识与对诸多既得利益的留恋是冲突和矛盾的。而这种现象又在大学、科研院所出生的创业者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最为集中。因此,在调查沟通中,常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表白:“其实,这个产品或企业我不做了也没什么,待遇不会差,收入不会少,还落得个清闲舒适。”这话乍一听,对方还在做,仿佛是给了谁面子、台阶。而如果不做了,的确他们是毫发无损,因为他们的名片上挂着众多可以混饭吃、而且很有地位、很显赫的职务职称。但骨子里对风险的惧怕,对创业、企业的不负责任,对体制的留恋依赖却暴露无遗。

这样问题就来了,这种状况要想体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显然不可能。对创业和做企业的人而言,首先要做的必须是断其后路,从情感上使其非进不可,人不但得自己逼自己,环境、体制更应该“营造”这种氛围。否则,都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试一试的心情,反正做砸了也没什么伤筋动骨的结果,这种心态下的创业,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这种心态下的成果产业化,充满了不负责任的投机心理。

创业和做企业需要一个人、几个人用几条命来拼,需要超常的付出,需要谒尽全能的聪明和智慧,需要坚持和机遇。反之,创业者身兼多职,角色混乱,岂能不顾此失彼?恐怕是创业做不好,其他那些东西也只是装装门面,沽名钓誉,虚晃一枪而已。倒有两个例子可以稍作安慰。四川英德生物过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军,在成都创业前系大学老师,创业后这么多年干下来,黄说:“我觉得自己身上最大、最顽固的毛病就是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知识分子固有的自身毛病,吃葡萄都吃最差的,干什么都怕欠人家的,对技术过分追求完美,如此等等,都是创业做企业的障碍和毛病。好在我有一个好搭档,好在这么多年我天天都在努力改。”英德公司做得很不错,与黄晓军这种舍弃一切,积极革新自己的精神不无关系。交流中,他除了不断谈到老师、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丝毫没有流露出对过去的留恋和炫耀,至少从心态上,他是个创业者、企业家了。成功企业案例中的上海中科合臣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工厂,领导人来自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厂也走过了一段辉煌过程。可是,由于体制的束缚,企业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随后公司领导层毅然决定突破体制障碍,引进人才,造就了“姜标现象”: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公司辉煌发展到今天,现任公司董事长宋晶认为公司必须进行二次创业,不再留恋体制,彻底脱离体制的束缚,依靠体制创新保障技术进步,融合社会优势资源,铸就中科合臣的再度辉煌。中科合臣现在的成功,证明了二次创业的价值和重要。

结语

对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多问题的归纳,几乎所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聚焦成人的问题,这也符合人是第一决定因素的规律。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过企业成功的三要素,很有道理。他认为:第一要素是人,第二要素是市场,第三要素是技术(项目)。当人的重要性,即创业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显现的时候,我们同时就会发现:我们的确是个创业者、企业家缺失的国家。这种现状的出现当然有着历史的、环境的、政策的多方面原因,但这些原因已不能再成为我们的托词,不能再成为貌似“明白人”夸夸其谈后的义正辞严聊以自慰。我们都必须而且迫切地对此进行高度关注,在呼吁营造创业氛围,关注创业者价值,弘扬创业精神,改善创业环境的同时,把这些需求、愿望和行动,融入到各项工作的改进,各项措施的设计,各项指标的确立,融入到整个国家支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范围里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79355.html

更多阅读

李剑芒:回答张维为演讲中的两个问题

司马南的推荐,网友的催促,使得我看了本来不太想浪费时间看的视频《张维为:中国信心》。演讲风度,言语安排都是上乘的水平。但演讲的语言逻辑就一塌糊涂了。我挑出他的很多错误论述中的两点论述,在此进行反驳。第一个论述,中国经济发展速

关于《尉迟敬德墓志铭》中的几个问题 秦琼与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墓志铭》于1971年被发现以后,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昭陵文管所《尉迟敬德墓发掘简报》(1),张沛、樊光春的《昭陵新出土墓志补正唐史举例》(2)等文,都有一些新的见解。特别是《昭陵碑石》(3)的编者对该墓志所加的按

分镜头脚本写作中的几个问题 动画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写作中的几个问题一、镜头感问题  常见问题:很多考生的分镜头,用朴实的大白话讲出来,天南海北,心理活动,背景解释等等,简直就是一篇小小说,完全不是用镜头表现,无法看出考生的编导潜力和镜头感觉。  解决办法:所谓镜头,主要

赵秀富研究性文稿:年鉴写作中的几个问题

  这是我在江西南昌景德镇召开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课稿,提前发出来,一可方便参加会议的朋友下载,二让我的博友享受至尊待遇。  年鉴写作中的几个问题  赵秀富  2012年5月22日各位领导,各

声明:《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的7个问题》为网友忘记过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