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老膏方 的亲身感受 50名流名记亲身感受 中国CEO形象国际化大调查



身为这个时代的翘楚,你的言行正在改变着你周围的一切,但是你可否知道,魔鬼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或许你穿错了衣服,或许你不懂得搭配,或许你的头发不整,或许你的皮鞋污秽,或许你的言谈欠佳,或许你常谈判迟到,当别人见到、听到这些的时候,不会有人告诉你,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这些小节正在诋毁你。 

   在这个国际化潮流席卷一切的时代,你是否已经适应或者开始适应国际化的生活?你是否想知道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本期英才调查将会告诉你一切。 

   目录 

   争脸与挣钱

   曾子墨:只关注赚钱不是企业家

   李雪:面对镜头他们哭了

   钟伟:两种性格融合的郭树清

   企业家请先减肥

   我眼中的中国首富

   方兴东:陈天桥教我做企业要够狠

   魏新:要遵循行规

争脸与挣钱

   文8226;本刊记者 朱雪尘 

   如果在飞机上有老外把鞋脱了,而且脚很臭,你会有什么想法? 

   在《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北京的飞机上,空调送出阵阵的冷风。但是,一坐下来就会感到一阵阵恶臭扑来。原来是同机的一组中国代表团,几乎每个人都把鞋脱了下来。而此时,一位外国小姐正在频频寻找污染源,然后取出香水四处喷洒,但那浓烈的香水,依然难以抑制脚臭的味道。 

   说实话,坐长途飞机的人几乎都脱鞋,但如果半个月没洗袜子了,居然不知道脚臭在影响整个飞机的人,那会让人想到什么?而那位外国小姐每每回忆起这段难忘的“臭气熏天”的经历,人家又会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这些能够出国旅游、考察的人,想来在国内应该事业有成。但是,为了自己的舒适,却折磨了飞机上其他的乘客,破坏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形象,更丢了中国人的脸。 

   像这样的事情国人做过的可能还有不少,吃牛排没有切下便大口咀嚼,喝汤弄得勺子当当响,对此,某些企业家还心存酸楚地说:“我们的企业家整天疲于奔命,谁还会想到礼仪呢?一旦真好了,谁不想呢?” 

   在《英才》杂志对企业家或高级经理人所做调查问卷中,面对“你给中国企业家的整体公众形象打多少分?”的问题,65%的被调查者给中国企业家打60-80分。而在被问到“中国企业家个人的公众形象与国际企业领袖差异最大的方面是什么?”时,有59.4%的人认为最大的差异是魅力。 

   由以上两项调查数据可以显示,中国企业界对自身的形象是不甚满意的。而对“魅力”的不满意,却又不是单一的症结所能解释,而是一种自身素质的综合反映。无怪乎,一位老总感叹:“一夜出个暴发户,三代才出贵族。”魅力是日积月累积累起来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的。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地方,究竟谁的形象最具影响力?在被调查的企业家中,有40%的人选择了任正非,而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媒介曝光率极高的企业家,投票者却寥寥无几,这让笔者大跌眼镜。看来曝光率过高,不一定具有影响力,反而如华为的任正非这样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企业家,却因为企业的实力而更具有影响力。 

   无怪乎,作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面对记者提出:“在中国人心中,对企业家很多时候是对立的,你越像西方那样搞,就会在老百姓心里造成对立情绪,何必把对立面越造越大呢?” 

   因为社会的不理解,大多企业家选择了低调应对。又因为缺乏面对媒体和公众的眼光,懈怠了对于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提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出现开头的那种场面也就不用感到奇怪了。 

 路老膏方 的亲身感受 50名流名记亲身感受 中国CEO形象国际化大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WTO后,中国企业家需要在更短地时间内顺应国际标准,迅速顺应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建立信任和理解。在国际化竞争中,得不到信任就会失去商机,而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商人形象,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对方:“我们具有共同的商务语言,我们可以互相信任。” 

美女主持人眼中的中国商业领袖

曾子墨:只关注赚钱不是企业家

   口述8226;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整理8226;本刊记者 李占舟 

   刘明康几乎让我改变了对中国企业家的印象。第一次采访是在2001年,身为中银行长的他在香港参加财富论坛。 

   有英国留学经历的刘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天他身着深色西装,浅色衬衫,暗码式领带,戴着袖扣,皮鞋擦得极亮,身上散发古隆香水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如果刘走在华尔街,是标准的银行家形象。 

   中银上市时,我再次采访他,问了一些尖锐的问题。他毫不躲闪,娓娓道来。这是一种风范。西方媒体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因为刘知道西方投资者、媒体的需求。《金融报》等头版头条对中银(香港)报道相当正面。对于中国国企来说,这特别难。他成为了一个招牌。 

   李小琳给人感觉也很好。上世纪90年代,由于她没有和记者沟通过,香港媒体报道时,只说她穿什么名牌。而上次我们采访时,穿着只作为花边新闻出现。我问了她一个敏感问题,她父亲李鹏对中电国际的影响。她面带笑容地说,如果会利用这个机遇,就可以把企业做得非常好。 

   一个有水平的企业家不会怕你问,高难度问题正好显示他的水平和能力。 

   李书福给我的印象挺深。他认为男女有别。说女孩子也就唱唱歌,跳跳舞,做做主持人,很多工作肯定是不适合的。明显的他把我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当时我们编导也是个女孩子,在旁边一直皱眉头。后来和他谈到汽车的底盘和发动机,他才冒出一句,看来你还是很懂的哦。 

   当时我觉得很吃惊:中国企业家中还真有把性别上的意见明白地表达出来。不过李的这种真实还挺可爱的。 

   这一代企业家中,有很多可能不是想做企业,至少是做一个能长远生存下去的企业,更多的是在做生意。他们很多人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国外念书,接受很好的教育。这些孩子回来如果接班,肯定不一样。 

   当然,也有真正的企业家。比如对于上市,有不少搞企业的人员停留在圈钱,而陈天桥就认为,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能把自己企业做成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我认为只关注赚钱,不是企业家。 

   从现在做IT的就可以看出企业家形象的分别。比如百度的李彦宏,受过很正规的教育,可能你会觉得他和国内做饲料的是两种人。他们的差异不仅仅是外表,管理、公司运营上也有迥异之处。我很多朋友在做投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人,行业并不是第一重要的。他们很看重一个因素:能用现代企业管理语言进行沟通。 

   外表的形象无关紧要,个人魅力也不是那么重要。很多私营企业家很低调,不愿意谈个人,只愿意讲企业。我认为不愿在媒体曝光的企业家也挺聪明的。公众可以监督企业,而不是关注企业家的生活。 

   在成熟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家个人没有那么大影响。他的影响会受到限制,他的作用会有制衡。 

   外在形象是其次的,也不是能设计出来的。他的谈吐,为人处世是长期形成的。企业家明星化能给公众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最核心的还是他如何管理企业。 

美女主持人眼中的中国商业领袖

李雪:面对镜头他们哭了

   口述8226;湖北卫视《财智时代》主持人李雪/整理8226;本刊记者 吴仕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青,他是久久丫的老总。第一次见面是在2004年底,他特意从上海飞到北京来做节目。 

   第一次见他,一点儿商界名流的感觉都没有,纯朴有朝气,1米85,黑黑的,说一口上海普通话,穿改良的黑色中山装,更好玩的是,他带了一条桃红色的羊毛围巾。他说他太太说这么穿好看。录像的时候,灯打得特别热,我就说你把围巾取下来吧,他说不,两个小时的节目,一直没拿下来。 

   他还斜挎一个很小的黑包,像大学生春游那种。他走到我前面,我说:顾总,你这个包挺时髦的,他特别自豪地说:“是我太太给我选的。” 

   他不善言辞,在镜头前很木。他讲创业时他孤家寡人,开桑塔纳自己送货,跑遍整个上海,要连续开很长时间的车。有一次想从车里面下来,就是下不来了,腰椎就好像突然不是自己的,不能动了,人卡在那儿了。有一段时间,他脑袋有块地方,头发没了,太太老远就说他那个地方亮亮的。讲到这样的委屈,他一下就哽咽了。我想他眼泪可能要掉下来,但就是没掉下来,打了几个转以后,又忍下去了。 

   另外,还有一个企业家,在做节目的时候哭了,就是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张旋龙。 

   当时我们几乎已经录完节目,打算收工,有个女孩突然问了张旋龙一个问题:“你最难过、最遗憾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的节目没有多大关系,但出乎预料,张旋龙一下子就哭起来,完全不压抑自己,边哭边讲,说他妈妈去世太早了。他一哭,把我和嘉宾都吓呆了,因为张旋龙一分钟之前还是笑的,得意产品技术多么先进,在海外市场多么火爆,一分钟后就掉眼泪,我当时挺吃惊。 

   那天,他穿的西装革履。他回答问题简洁明确,说一不二。相对顾青来说,张旋龙是职业化的人,你问他什么,三下五除二简单作答,他早已经过多年的训练。前面的问题都是这样职业化的,突然一下子就哭了,所以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顾青和张旋龙,一个青年,一个中年,但绝对是两类,顾青可能感觉哭出来会影响录制效果,所以顾青显得非常可爱;张旋龙则非常成熟,他是一个久经商场的人,我纯粹个人感觉,恐怕十分中有七分是真实,有三分是对企业的宣传。 

   跟老总见面,有时会觉得,怎样一个企业就应该有怎样一个企业家,有时觉得,很好的企业怎么有这样一个领头人?高低配置,不合理。 

学者眼中的中国商业领袖

钟伟:两种性格融合的郭树清

   口述8226;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整理8226;本刊记者 王颖 

   在形象方面,能够给我留下记忆的企业家很少。留下记忆的,不是衣着华丽、讲话狂妄,就是身边有很多保镖前呼后拥的企业家。 

   但是,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他谦和的态度却在我头脑里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第一次见到郭树清,是四五年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一个论坛上。我看到一个衣着整齐、长相清秀的人,很安静的坐着,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位青年学者。 

   等到他发言时,我才知道他是外汇管理局局长。一般官员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很多官员讲话时喜欢下结论,不爱说过程。而郭树清神色温和,讲起话来条理清楚、言语简洁明了,完全没有某些官员与学者交往的态度。 

   我在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时候,非常关注细节,因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存在于蛛丝马迹之中。如果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拿着筷子指着别人,再高级的学者、官员,我都会认为他的素养有问题。 

   中国经济学奖有一个21人的委员会,郭树清是评委之一。我还记得有一次开会,那个会场比较小,郭树清没有往第一排坐,反而很自然的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 

   像这样谦虚谨慎的态度,经常能在郭树清的身上看到。但郭树清并不是永远都这么温文而雅。在内部的会议上他一言一行却表现得很强悍,尤其是在一些具体细致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树清到建行一上任,就拿下两个分行的行长。 

   如果拿郭树清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作一个对比,他们俩的共同之处就是在得出结论之前都很谨慎,不同之处是一旦得出结论,周小川即使遇到再大的阻力他也会坚持,而郭树清的工作作风虽然也强硬,但他可能更擅于随机应变,遇到阻力时他一般会说,这件事情我明明考虑得很周全,为什么执行的过程中就遇到很多阻力呢?一层意思是说:我错了,我应该退下来。另一层意思是:我是对的,但是实施此政策的时机还没有到,所以我也应该退下来。 

   果敢与谦和,这两种性格就这样融合在郭树清的身上。 

配料

企业家形象的四种病态

   口述8226;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整理8226;本刊记者 王颖

     我认为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形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这么四类: 

   第一类,企业家个人形象超越企业形象,甚至让人觉得企业不再需要这样的企业家。像王石,个人形象非常的鲜明。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记住了企业家的光辉形象,忘记了企业。 

   第二类,企业家过度曝光,使得商业味道过浓。这类企业家形象与企业结合得很紧密,企业的知名度也因企业家的高出镜率而水涨船高,但是否美誉度会增加,就很难说了。 

   潘石屹就是一位很会利用媒体的企业家。他每次在媒体上露面都很明确,并不是在为自己做广告,而是在为他的企业做广告。 

   第三类,企业家个人很有亲和力,企业形象也不错,但形象不够鲜明,不能从一大堆的企业家中脱颖而出。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评选十大经济人物,但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家出场都是西装革履,问题的回答也都是非常程序化的、符合大众预期的答案。 

   这些企业家特色不显著,我们不能将这个企业从同行间勾勒出来。这一类企业家以及企业在公众中留下的印象是很模糊的。 

   第四类,企业家不为人熟知,他们保持着刻意的低调,但在同行中却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像浙江、福建的一些民营企业家,他们以及所在的企业游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样做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但也可能丧失一些机会。 

财经记者眼中的中国商业领袖

企业家请先减肥

   口述8226;新华社《暸望东方周刊》刘擎/整理8226;本刊记者 戴璐 

   如果有人跟我讨论企业家形象,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减肥。 

   在我的采访经历中,大多数企业家身材臃肿,大腹便便。但也不乏正面典型,比如招商国际总裁傅育宁、深赤湾总经理郑少平、空中网董事长周云帆等,都属于身材匀称、形象健康的楷模。 

   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形象气质与其公司高度吻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傅育宁,第一次见到他,我就觉得他是典型的英伦绅士,后来才得知他确是被英国的绅士文化熏陶过,因为是英国布鲁诺尔大学海洋工程博士,部下都称“傅博士”而不是“傅总”。 

   扎根深圳的老总郑少平,则经常借高尔夫搞公关,休闲扮相中露出古铜色的手臂,如同水手一样,他又恰好是一家港口运输公司的老总,和企业的形象十分匹配,堪为企业形象代言人。 

   周云帆则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语速快,笑容多,对记者非常配合。感觉上他比大多数企业家会穿,懂时尚。不过,他是做裁缝起家,本该如此,否则就要被质疑不够专业了。几次聚会见到他,总被席间女士评论为“风度翩翩”。他还注意在不同场合穿与身份相符的衣装。 

   比胖瘦更重要的是个性化气质的树立。侃侃而谈是气质,少言寡语也是气质;张扬强悍是气质,儒雅羞涩也是气质。怕就怕没个性,也就是气质扁平化。 

   复星集团的董事长郭广昌偏瘦,前额比常人宽大许多,在公开场合里总是显得有些羞涩。而现在的郭广昌即使调令数百亿资本泰然自若,也依然是书生气十足,就像当年复旦团委里的“郭老师”。 

   瘦弱外表下的悲悯、坦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有时也具有穿透力。郭广昌在王均瑶逝世后被选为上海浙江商会会长,那天,他在台上说了一些让在场的记者们终生难忘的话:“我对均瑶是有歉疚的,以前自己没有多为商会做事,今后要多花时间在商会工作上,为浙江商人服好务……我有很多社会职位,但大多是副的,这次是我首次以正职担任社会团体的会长,我感到责任重大……”郭广昌在荣耀和繁华的时刻,想到的却是孤独。 

   与这种内敛、平和的形象相反,香港上市公司中大国际总裁徐连宽,被媒体称做“搅局客车业的坏小子”。他个性张扬直率,总是释放一些出人意料的新闻。不过,他非常注意个人形象,甚至苛刻的控制自己的体重,他曾开玩笑似的对我说:“唉,最近怎么胖了,悲剧啊。” 

   在公开场合,徐连宽注重控制着自己的语速,他说:“我说话是不是过快?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是吧。得学会放慢。” 

   得体而具有特色的企业家形象,胜过任何形式的广告。但并不是所有企业家都喜欢让自己的形象在公众视野中有太多印记。许多企业家选择低调,有部分原因是个性使然,但更多是为了捍卫隐私。 

   另外,企业家形象与企业过分完美结合也会给继任者造成压力,有许多具有成功公众形象的企业家在病故或离任后,其继任者常感到生活在前任的强大影响力下,非常无措。

传记作家眼中的中国企业家 

我眼中的中国首富

   口述8226;吴阿仑/整理8226;本刊记者 肖鸿扬 

   关于中国第一首富黄光裕的所有一切,恐怕都令人兴趣盎然。一个汕头农家子弟,如何创造了中国当代商业史上的财富神话? 

   不过首富很低调,能单独采访到他的记者寥寥无几,我有幸是那少数派中的一个。 

   第一印象 

   记得当我步入如巨型蓝色城堡的北京鹏润大厦18层,走进一扇开启的办公室大门,身着休闲西装、梳着一丝不苟大背头的黄光裕坐在桌后看着我,身边站着一个同样西装革履的男秘书。 

   此时他几乎不为人所知,而我当时感兴趣的是,他的国美电器连锁店已在全国发展到60余家,身家30多亿元,默默无闻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是我在2001年底首次见到未来的中国首富的一幕,他如此年轻,可以说英气逼人,但第一眼看不出来他已是有亿万财富的大老板。 

   再见首富 

   长期低调行事,不事张扬,是黄光裕的一贯风格。但在2004年,他不得不抛头露面。 

   由于当年6月国美电器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黄光裕的财富迅速窜升至顶峰,被胡润评为年度中国首富。 

   这成为我再次接触他,并开始准备撰写《105亿传奇》一书的契机。记得他在电话里对我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身价多少,我还是我,要说有变化,现在35岁了,老了一些吧。” 

   就在这年的年底,我再次见到他,确实像“老了一些”。而他的家和办公室,是我跟他见面的两个基本不变的场所。 

   这一次,我眼前一亮,他理了个光头。不过,我觉得3年后的黄光裕,神态举止更为深沉了,从神气上,霸道得有些像教父。 

   这个新形象,被人称“匪气”十足,就连他手下都有人说像少林寺的和尚,更有人直接说像“土匪”。但黄光裕自己并不在意这些议论。 

   可能是接触媒体较少,黄光裕说起话来相当谨慎,而且他本人也缺乏口若悬河的本领。虽然他思维敏捷,但有很多问题,明显他都会略作思考,而不是脱口而出。 

   对敏感问题,他又是另一种反应。当时为了写书,我就一些传言向他求证,例如传说当年发家时有无走私、跟黄俊钦兄弟间是否不和等等,他有时会“阴森森”地看着我,仿佛在揣摸我不怀好意似的。 

   其实私底下,黄光裕本人是很开朗的。在多次采访时,我们谈到有趣之处,他也哈哈大笑,没有一点虚架子。 

   免费宣传 

   黄光裕是一个不怕事儿的人,敢闯、敢拼、敢斗。他妹妹黄秀虹对我说,他二哥比较胆大敢为,国美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的侵略性特别强,从北京珠市口的一个小门店起步,一点一点扩张至如今的全国200多家店面,以零售巨鳄般态势在国内蚕食市场份额。 

   无怪乎在公司内部,黄光裕经常在内部会议上提出打造一个“影响无处不在的商业帝国”,甚至已经制定了5年内要使销售额增加到1200亿元的宏伟目标。 

   这只能说明,在公司发展上,黄光裕是张扬的。但对自己,他还是非常低调,尽量回避公众的视线。 

   有一个例子,央视《对话》多次请他,均被其婉拒。到最后,公司员工替黄光裕算了算账,告诉他出镜,等于给企业做免费广告,这才把他打动。 

   “我们是做买卖的嘛,既然很多人花很多钱都上不了,而我们还能做免费宣传,那我就来了。”黄光裕坦诚地对节目主持人说。 

   企业老板对企业的影响,肯定是很深的。黄光裕也开始逐渐接受频繁在聚光灯下露面的事实,因为他的形象,就是国美的形象。 

博客眼中的中国企业家 

方兴东 陈天桥教我做企业要够狠

   口述8226;博客中国董事长方兴东/整理8226;本刊记者 朱雪尘 

   我与陈天桥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时间大概是在2002年的时候,那时盛大已经有了一点名气,但因为做的是游戏,口碑并不很好。陈天桥找到我,其实很偶然,因为当时微软打击盗版,陈天桥就到北京找救援,开始找到求伯君,求伯君就说:那你找方兴东好了,他就过来找我。 

   当时我对陈天桥的第一印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其实,我一直觉得整个IT业的企业家都没什么太突出的特质。盖茨也好,钱伯斯也好,GOOGLE的创始人也好,包括中国的张朝阳也好,这些人都没什么特别,谈吐不是最好的,放到人群里有时你都无法辨别他们,但是能把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变成一个行业的正是这批人。 

   陈天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面对困难的态度。至今,我自己创业也已经6年了,我体会最深的是:在企业顺利的时候,你无法辨别谁优秀,可是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有差别。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得消沉,但像陈天桥这种人,越是遇到困难会表现得越带劲。 

   比如,微软打击盗版,要搬服务器。其实盛大当时的正版率已经很高了,达到80%—90%,一般人面对微软都会选择沉默。可他没采取中庸的态度,而是高调出击,召开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坦陈:由于业务发展快,下一笔订单正在和微软洽谈,如果微软借机下手,搬走服务器,这不是对待客户的正确方式。 

   再比如,2003年,盛大和韩国人“打架”,对于这种问题,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选择谈一谈,和解一下。但是陈天桥要和韩国人斗到底,他没选择和解,反而加大力度,投入研发,守住底线不让步。现在反而要说:如果没有这场官司,他的整体研发都会拖延。陈天桥是那种遇到困难不会短路,反而会激发出斗志的企业家。 

   在和韩国人“打架”的时候,他问我的意见,我劝他如果能不冲突就不要冲突,但他说我做企业太书生,关键时候不够狠,真正成功的企业,必须要够狠。 

   我自己做企业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我会给他打电话,问他该怎么办,他的很多建议对我帮助很大。他基本上会选择一种比较强硬的方式,他说你创业刚刚开始,没有明确的东西,那你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该果断就要果断,该退让就要退让。 

   前段时间,有媒体要做“互联网十年”的选题,找到我,问选择王志东和张树新怎么样?我说这两个人都是我的朋友,他们也都优秀,但他们本身并不代表互联网最成功的东西。 

   互联网最成功的人只有一点特质——坚持。互联网所有成功的人都是能坚持的人,伟大是熬出来的。 

   对于企业家形象和企业形象的关系,我觉得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游戏和陈天桥就是互相成就的。但是,我认为陈天桥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是一个比较实干的人。 

   当初没有上市的时候,我跟他说,盛大上市后,很可能超越新浪,成为中国第一,当时他半信半疑。当他真正超过新浪的那天,他在MSN上对我说:你这个做IT评论的还有点道理。其实,他整个人的视野高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初他可能想游戏做好就行了,没有想到做中国最大的互动娱乐平台,像并购新浪,想都不要想。 

   从衣着来说,当初他很随意,30岁的人,该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后来我发现他很爱穿西装,原来不这样。 

   对于盛大成功后,朋友关系有什么改变,就是我们交流时间少了。原来他来北京,一般会见面,现在不一定会有时间了。原来打电话能打很长时间,吵架都能吵一个多小时,现在打电话时间都很短了。 

中国商业领袖想说的话 

魏新:要遵循行规

   口述8226;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整理8226;本刊记者 朱雪尘 

   北大的校领导来方正集团参观,觉得装修很“豪华”,我就跟他解释:有两种公司,一种是给别人投资的公司,另一种是拿别人的钱干事的公司。这两类公司从办公条件上就可以看出明显不同。 

   拿别人钱干活的公司,因为投资者不希望把钱花在“面子”上,需要你精打细算,所以办公环境比较“经济、实用”。但是投资型的公司为了显示其实力,一般都比较注重形象,在美国,即使是几个人的基金,其办公环境的豪华程度我们也是很难想象的,出行也都是乘坐顶级轿车。 

   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直观所看到的企业外在形象同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所处的行业等因素密切相关。方正是一家高科技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是投资型企业,所以,我们在选择装修方式时,也就遵循了国际上的“行规”。 

   对于如何理解企业形象与企业家形象,我个人认为,二者虽有不同,却也密不可分。 

   企业家形象是企业形象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认为,在企业初期创业阶段和高速成长期阶段,企业家的形象往往代表企业的形象。尤其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家的魅力往往大于企业对公众的吸引力。 

   但是,在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企业形象一定要大于企业家形象。这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之一。这表明一个企业已经进入规范运营,企业的人治成分逐渐减少,企业家的个人能力逐渐转化为一个组织的整体能力。我个人十分推崇《基业长青》中的“时钟机制”观点,也就是说,只有制度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企业管理者能放手推动企业发展。 

   很多人都知道3COM公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3COM的创始人、现任董事长或是总裁是谁?为什么?因为他们造就、完善的是一种制度。 

   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行为习惯的总和。当然,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有人问我为什么称呼你为魏老师而不是魏总?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一种延伸。因为当初王选老师创立北大方正时,很多创业者过去都是老师,而最早的员工就是学生。于是就师生相称,后来进来方正的人就这么跟着叫了。 

   我担任方正集团董事长后,没有改变称呼的文化,但是有些东西我在刻意扭转。我是老师,但我也是当兵出身的,到这来之前,我就认识到方正的问题在于过分民主、集中不足。企业和学校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我认为,应该有不同的文化模式,评价标准也不相同。 

   企业家的形象是有价值的,企业家本身也有价值。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真正的价值在于“造就组织能力”。这也是我对自己在方正的定位:做个“造钟人”,努力将方正打造成一个走得准的“时钟”。

配料

   (按姓氏拼音排序) 

   柴静(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主持人) 

   至今难忘的是搜狐CEO张朝阳。采访张朝阳似乎更有些奇妙。那段时间,正是张朝阳最受媒体关注的日子。当我走进去时,张朝阳穿着风衣,脚上一双白球鞋,躺在椅子上,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实际上我们说话并不多,有时只是静静坐着。这个人放弃过很多梦想,骄傲、孤独,走在人群中,“像长白山上的一条狼”。 

   李南(北京电视台《财富中国》主持人) 

   我比较欣赏华泰保险的王梓木。感觉他是个从容的人,心态积极、乐观,有很多爱好,玩帆板,滑雪,打高尔夫,生活、工作都调节的很好,松弛有度。其实,这代表一个企业家对自己的肯定。 

   好的企业家应当是中庸的,不应当是独特的。但要说谁的形象能代表中国企业家这个群体,我看还没有,现在是“百家争鸣”时代。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可以。 

   刘芳菲(中央电视台《影视俱乐部》主持人) 

   国内的企业家在衣着上还不够成熟,至少衣饰没有足够细分。虽然各种沙龙挺多,但很多人不会想到白天穿一套衣服,晚上要穿晚礼服。具体的场合,衣服样式也会有所变化。 

   路彬彬(e-talking发起人) 

   冯仑很有特色。他要么穿中式的,要么穿军绿休闲装,晚装则常穿紫色对襟大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很深刻,逢年过节还作词给朋友,喜欢军装可能是“纯爷们儿”的表现。他给我的印象是谦和,温和,不是很强硬。 

   沈冰(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主持人) 

   杭州信雅达董事长兼总裁郭华强以前很少跟媒体打交道,还是比较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非常专注于自己公司的业务。他给人感觉非常和善。他一年也不买一两套服装,经常吃泡饭。不会因为被称为富翁,就可以松懈了,还是努力地工作,只是说话做事更加规范了。 

   许戈辉(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主持人) 

   在上海新天地的会所,我第一次见到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他虽然出身富豪之家,却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优越;虽然身为上海新天地的创建者,却没有一方地主的洋洋自得。他有礼却不矜持。应该说不论是着装还是谈吐,罗都给人留下十分儒雅的印象。。 

   如果说中国企业家(事实上是部分国内企业家)在形象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有待提高,我认为恐怕应该更注重内心的修炼。也不是靠穿名牌服装抽雪茄喝高档红酒就能包装出来的。 

   杨澜(《杨澜访谈录》主持人) 

   台塑集团王永庆对穿着的要求是大方整洁,从不计较衣服的新旧和款式。生活上,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对王永庆的采访,给我留下很多遗憾,他很多时候在讲“我不晓得”、“我不知道”、“我不懂”。平时,他根本不接受个人采访。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个人的经历告诉大家。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坚守着一个传统的产业。 

   张蔚(中央电视台《对话》主持人) 

   在《对话》节目里,我接触的每位嘉宾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回味的东西,比如做微软那次,微软副总裁李开复讲了很多关于一个人发展自己的事业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关于人的素质方面的经验,我觉得那期节目对我影响特别大。做节目当中有一阵我都忘了自己在做节目,进入到了他所说的情境当中去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79252.html

更多阅读

尼康D7000的使用感受和与D2x D700的图像比较 尼康d2x

尼康D7000的使用感受和与D2x D700的图像比较 作者: 吴国方 | 2011年02月20日 14:43 | 栏目: 一般分类(1919) 点击 | (21) 评论 | 本文地址: http://wuguofang.blshe.com/post/9188/648432  尼康D7000最大的优点是有1600万像素,39个

乙烯利的毒性——我的亲身感受 路老膏方 我亲身感受

乙烯利的毒性——我的亲身感受昨天我买了一些番茄,想吃“糖腌番茄”,为炎热的夏天降降温,中午,我洗了番茄后,烧了一锅开水,把番茄放进去,煮了好久,捞出来,发现煮番茄的水变成了较深的黄色,剥皮后,加糖后我吃了一大碗,感到特别舒服,特别解暑。

声明:《路老膏方 的亲身感受 50名流名记亲身感受 中国CEO形象国际化大调查》为网友却只想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