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银监会上月末公布《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后,中外资银行正在掀起一股小企业贷款的热潮。中国工商银行即将推出十大措施,力挺小企业贷款,国内最大的城商行———上海银行则准备在未来三年内,面向小企业发200亿元贷款,而外资银行巨头渣打银行也称,小企业贷款将是该行在内地重点推广的业务(8月17日,东方早报)。
长期以来,融资难的问题束缚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众银行以企业规模小、经营不规范、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以及信息不透明等各种理由将广大中小企业挡在贷款的门外。然而国家发改委的一项统计指出,国内中小企业共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60%的出口额,并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面对如此丰厚的一块蛋糕,哪家银行也不想坐失,即使风险不小。笔者认为,中外资银行将拉开新的一轮客户争夺战,这一次的争夺对象是中小企业客户,而谁能更好地降低“逆向选择”事件发生的范围与频率,谁便将在这轮争夺站中胜出。
逆向选择是指在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广大中小企业参差不齐,有些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甄别。为了降低交易费用,银行一般会按照一个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立同一的贷款利率。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因不愿接受这一高利率而离开银行借贷市场,而那些风险高、质量差的企业却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逆向选择”便发生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次货驱赶良货”现象。
争夺客户,银行所运用的手段必须基于克服“逆向选择”这样一条准线上。然而从中外资银行的一个细节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中资银行的欠缺。渣打银行把中小企业理财划归个人银行业务,而不是企业银行业务,因为渣打认为,中小企业的理财与老板的理财密不可分,更像个人银行业务。通俗一点来讲,也就是“抓紧了老板,也就等于抓住了整个企业”。看似简单的作法却不容小觑──渣打用最简单的办法力避“逆向选择”行为,而这一办法无不彰显其人性化信贷的特征,真可谓“一箭双雕”。相比之下,许多中资银行习惯通过优惠政策,通过大力宣传来争取中小企业客户,可能一时争取到了不小的客户资源,而高风险却潜滋暗长。
其实对于争取中小企业客户资源,银行策略应该是“内向型”的,首先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管理模式和优化银行治理结构,提前化解“逆向选择”发生的机缘。但是中资银行仿佛又缺乏自省的耐性,急匆匆与外资“联姻”起来。从去年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上海银行8%的股权到花旗银行入股银建国际,再到如今的中国工商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中资银行渴望从外资银行那里尝到治理结构、管理理念、信誉建设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诀窍”,这固然值得褒奖,然而必须谨防部分外资入股的不良动机,如此等“时机成熟”后收购更多股份并在区域上加以整合,以达到构建由其控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远期目的。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新一轮的新客户争夺战中,一些老客户会不会弃中资银行而“转嫁”外资银行。笔者找到了一级数据,去年11月份中资银行机构短期贷款减少37.5亿 元,持续减少,而同期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新增22.3%,短期贷款增加17.9亿元。客户转嫁的危机早就蛰伏在中资银行身上,因为中小企业注重的是一个“活”字,哪家银行最适合自己发展我就选哪家。因此,争论已久的民间信贷应加速破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与研讨的层面上,民营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土著情缘”,是许多外资银行力不能及的,也能更好地消除因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问题导致的“逆向选择”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