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李开复事件”唯一的大赢家就是Google,它戏弄了微软,利用了媒体,捧红了自己,在这样一个表演胜于一切的时代,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个精彩的策划鼓掌。
从微软到Google,李开复的二段跳吸引了中国所有IT人的目光。沮丧、震怒的微软指责Google挖角“蓄谋已久”,并认为李违背了和微软签订的保密和非竞争协议,更一并把Google和李告到微软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州的高等法院。随后Google反诉,其副首席律师Nicole Wong指责微软的非竞争协议涉及范围太广,并认为“这简直就是彻底的恐吓”——围绕李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死磕不可避免。
这次事件不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很多业界资深人士也纷纷受邀或主动发表了看法:
同样从微软离开的唐骏认为:“作为职业经理人,我并非不喜欢微软,微软是一个值得尊敬、也是一个强大的公司,即使我到了盛大后也仍这么认为;我选择盛大,也是迎接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新挑战。我想开复去Google,也同样是迎接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新挑战。”
雅虎中国总裁周鸿一表示,“不要从战术角度看,要上升到战略高度,因为它显示了Google进军中国的决心。”“大企业的成败从来都不是取决于一个人,Google能请到李这样比较了解本土的人才那是锦上添花,不行也可以找别人。实际上Google不缺任何技术,它面临的问题是在中国如何能把好技术施展出来,因此他们选择李意在组建本地化的团队,建立本地化的平台。”
而盖茨却说:“如果你(李开复)加盟Google,我们会起诉你。”
“李开复事件”更像是透视当前IT行业大公司之间角力过程的一面镜子,但此事是否值得如此大肆渲染?中文媒体是否有些反应过度?就连日来的报道来看,笔者发现其中疑点颇多:
首先,Google作为整个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公司,不可能不事先了解李和微软之间的非竞争条款。微软利用此条款控诉离职人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21名微软员工集体跳槽到初创公司CrossGain,微软以同样理由提起诉讼,结果迫使后者解雇了这批员工,直到一年后非竞争条款到期时才重新聘用。Google此前已经从微软挖走了上百号人,其中不少是微软的高管级人物,此次直接将手伸向其全球副总裁,摆明了是和微软卯上了,后者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因此Google在聘用中国区总裁这样的大事上绝不可能如此草率,更不会连业界基本的惯例和法律都没有考虑到。也就是说,这次风波Google早有预料。
其次,Google从来都是一家十分低调的公司,做事从不张扬,就连他们进入中国,组建中国研究院等重大战略都没有大肆宣传。这次却破天荒地高调宣布对李的任命,而且在明显理亏的情况下,让其律师出面来解释和微软之间的法庭对决。对于本来就被业界称为“像疯了一样四处树敌”的Google来说,这种作法岂不是自毁声誉?或者说,把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原本就是它想要的结果?
第三,微软前任中国区总裁唐骏在这次事件中很是活跃,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在微软的经验来分析李在微软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离职的原因,一方面帮助李解释进入Google的合理性。这还不算,唐还对Google未来在中国的战略构架、业务优势都一一做了详细分析,话里话外已经将Google树立成和微软平起平坐的竞争对手。“Google未来在桌面搜索、操作系统的外挂、邮件、办公软件等4大主项的研发,将把微软包围在‘汪洋大海’之中。”“这是微软十分害怕的,也是微软将其当成头号敌人的原因。”在这方面,周鸿一的评论还算客观公正,“这场人才之争使Google过早地刺激了微软斗志,此后微软很可能因此发力,通过不仅是法律,而且包括收购在内的市场作为来打击Google。”相比之下,唐的言行真有点莫名其妙了。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李开复事件”很可能是Google的一个“阴谋”,借聘请中国区总裁的机会,利用微软的品牌以及李的人气,来推广其中国区的战略。对于Google来说,其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微软,而是一直占据中国互联网搜索流量份额(市场占有率)44.7%的百度,相比之下,Google只有30.1%。后者也曾一度想斥资收购百度,这样一了百了,不料百度总裁李彦宏竟一口回绝了。别无选择的Google要想在中国市场超过百度,技术、文化、营销和政府关系都相差甚远,放眼业界,能够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恐怕只有李一人。但只有李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舆论声势才能让Google先声夺人,一上来就赢得广泛的关注。“非竞争条款”无疑是个好由头,周鸿一说得对:“不论官司的结果如何,将来Google在中国会有很好的发展。”只是有了这个官司,一切都会更顺利些。
微软的愤怒是真情流露,它只是这个“阴谋”的中招者。而李本人对这个“阴谋”不会没有了解。在媒体的采访中,他一直没有说自己在新东家那里的打算,反而极力称赞新公司的企业文化,甚至诉诸民族情结,认为为Google服务就是为中国服务(这何其不着边际)。唐骏敲边鼓的本事也不小,堪称是整个事件的最佳配角,还有一个只露了一面的关键角色—《南方周末》,这个向来以批判著称的媒体,此次非但收起了锋芒,甚至在文章中不遗余力地解释了Google和百度的竞争关系,以及Google的未来策略,“熟悉中国市场的李开复,被Google寄予厚望能打造一个‘梦幻中国版的Google’”这样的话读起来都牙碜。
如此看来,在“李开复事件”中,微软不但赔上了一个副总裁,还稀里糊涂地帮着Google实现了炒作“阴谋”;对李本人来说,什么时候离开,这些麻烦都是少不了的,所以无所谓,唯一的大赢家就是Google了,它戏弄了微软,利用了媒体,捧红了自己,在这样一个表演胜于一切的时代,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个精彩的策划鼓掌。“李开复事件”很快就会过去,而最终将为此事头疼的实际上是Google的真正目标—百度,李彦宏喜欢谈论“民族情结”,但如果不苦练演技,他的声音在以后将很难被大家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