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现代化的目的,也是现代化的前提;所以,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核心是中国农民的现代化。而目前中国农民各方面主要的特征仍是“村民”,而不是公民;所以,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实质是要完成农民从体现传统社会特性的“村民”角色转变为体现现代社会特性的公民角色。同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完成这一转变过程,任务艰巨而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从“村民”到公民:实现人自身的转变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在抨击资本主义反人道性质的同时,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升了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认识层次和境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②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④另外,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上,他们认为,“要不是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⑤。“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⑥。可见个人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而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使我们对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二)人的发展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前提。首先,人是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自然资源是被动的,只有通过人的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经济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改进劳动手段,以更小的投入开发出更多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素质的劳动,不断开拓和发展新的自然资源领域,使现存资源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服务。另外,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能够真正做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人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向技术内涵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人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发生质的变化,才能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从而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再次,人的发展是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前提。通过增加教育投资与培训、推行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等内容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劳动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吸收更多的劳动资料,从而提高人力的直接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生活,从而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社会人文素质,改善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人文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人的发展也是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些年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许多问题,其中人员素质不高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乡镇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以质量、效益作保证,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而这一切必然要求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前提。第五,人的发展也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民主与现代化相偕而行。1979年,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⑦。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既是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整体要求。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村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者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政治活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利,但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其权利行动就会受到限制。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⑧。而历史赋予中国农民的两大特点是:一是穷,即经济落后;二是愚,即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离现代化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传统落后的价值观仍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提高人的素质,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在中国农村发展中以及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从“村民”到公民: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
(一)转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实现从“村民”向公民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全方位转型。从经济层面看,人多地少,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农村的全面发展,使实现这个转变的经济基础十分脆弱。而要解决这些经济问题,又是一件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从文化层面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对其改造任务将是长期的。从政治层面看,中国农村的民主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仍十分艰巨。从社会层面看,二元格局的打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实现转变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二)意识的转变是核心。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意识的现代化。所以,从“村民”转变为公民,关键是要实现从传统“村民”意识向现代公民意识的转变。在当代中国,传统的“村民”意识仍然盘根错节,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农民的一切行为。主要表现有:(1)政治意识的淡薄性。中国农民的政治意识至少是朦胧的,含混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怎样看国家、看统治。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农民对政治的疏远和冷眼旁观。(2)经济意识的保守性。这种保守型的经济意识主要表现为容易满足、“安土重迁”,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们在经济上的理想追求。(3)文化意蕴的伦理性。这种文化上的伦理性主要表现为家庭是伦理秩序的核心,追求“上下有序”,传统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4)人格意识的依附性。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经济上的脆弱性最终决定了农民人格主体性的丧失和依附性的增强。目前,在中国农民身上,这种依附型的人格意识仍表现的十分强烈。而现代化所要求的公民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1)积极地参政意识和民主意识。这种意识的增强是农村政治现代化的基础。(2)强烈的开拓意识、竞争精神和效率观念。这是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动力。(3)浓烈的契约意识和法治精神。懂得用契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4)平等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这是农民对自身实现超越的一个关键环节。上述情况表明,在当代中国,要真正实现从上述传统“村民”意识向现代公民意识转变,意义深远,但任务艰巨。
(三)制度的转变是保证。这里重点是要改革户籍制度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如农产品购销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另外,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也是一个重点。从户籍制度来讲,建国以来,户籍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它的负面影响也是严重的。它违背了平等的原则,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也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和障碍。但户籍制度的改革又不能操之过急,这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实考虑。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落差,户籍制度的改革最好是采取渐近和过渡的方式。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先行一步,也可以采取一些中介过渡措施。另外,发展小城镇,就地转化应成为一条主要途径。同时,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其它制度改革也必须应配套进行。总之,户籍制度改革应以稳妥为主要原则。从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来看,推行村民自治,对推动农民政治意识和民主意识建设及其他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里关键是一方面要确保地方基层权力的合理化运作,另一方面,应形成国家权力对地方权力的有效制衡机制。目前,在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和有效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权力的互相制衡结构,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四)教育的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实现中国农民从“村民”向公民的转变,将涉及许多方面工作需要去做,但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切入点。不论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教育都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有:(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2)有利于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3)有利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有利于推动农民多方面能力的发展;(5)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化的进程;(6)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法治化水平;等等。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1)要继续抓好正规学校教育;(2)重点应抓好职业技术教育;(3)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举办业余学校等,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倡终身教育;(4)适应建设学习性社会的要求,政府要积极进行推动和构建有中国特色学习型农村社会的活动。
(五)经济的发展是根本。要实现从“村民”向公民的转变,经济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⑨,“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⑩。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农民“村民”意识转变的前提。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户籍等不合理制度转变的先决条件。所以,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最终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才能最终确立农民平等的社会地位。当然,这里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指农村经济发展,而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问题与整个宏观经济是互相影响的,有些农村经济问题的症结在农村之外,是大环境造成的。所以,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既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