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世界其他强国,欧洲是唯一一个与中国不存在重大政治问题的地区。从这一点上看,合作不仅是维护世界安全与稳定所必需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也许从文章的题目你就能猜出本文的结论,即合作优于对抗。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今“对抗”似乎比“合作”更加时髦,因此我还是想占用读者一些宝贵的时间,解释为什么合作是一个更优的战略。我将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阐述:宏观经济的不平衡性、贸易以及政治环境。事实上,这三个层面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一、宏观经济的不平衡性 根据各国的经常账户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将整个世界(至少是大部分国家)分成两大阵营:一方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即盎格鲁撒克逊阵营。该阵营的经常账户总赤字为8030亿美元,其中美国就占了大约90%;另一方是欧亚阵营,由中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组成,该阵营的经常账户总盈余为46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50%,日本占37%,欧洲占13%左右。洲金融系统处于压力之下,从而危及所有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
如果这些不平衡一直发展下去,早晚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然而,任何一个阵营的单边行动都是不可能将其纠正的。如果仅仅通过紧缩美国的总需求来进行调整,那么其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整个世界经济将陷入衰退。有人竭力主张美元贬值,但是这将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流动资产都是以美元计价的。那么如果改革亚洲货币呢?由于目前欧元对美元已经大幅升值,亚洲货币的升值将使亚洲金融系统处于压力之下,从而危及所有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
在考虑可能的解决方法前,我们可以看看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自然而然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两个阵营同时根据其产出调整各自的总支出,那么目前的不平衡状态也许就能被改变。也就是说,盎格鲁撒克逊阵营必须降低内部需求以符合其实际产出,绝不能继续“入不敷出”。而欧亚阵营呢,他们必须根据其收入增加支出。把问题说得简单一点,我们可以说盎格鲁撒克逊阵营要节约着过日子了,而欧亚国家别再那么节约了。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欧洲和中国起着相似而非相反的作用:两者都必须增加内需,如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就中国而言,其投资已占GDP的43%,所以需要促进的可能就是消费,也许还有政府支出,因为中国正着手调整其福利水平,使其与更为市场化的经济和不断增加的人均收入相一致。而欧元区则需要同时增加投资、促进消费。
然而,即使我们有了正确的诊断,也不表明马上就有医治良方,但是诊断出错误之后,至少可以加以摈弃。因此,对于欧亚阵营,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紧缩政策——无论是稳定条约还是结构措施的威胁,它们从来没有真正实施过——肯定是一张错误的方子。对于中国而言,也许难度更大,因为好像没有人知道该如何说动中国人更积极地消费,虽然大家普遍承认中国的成功发展有赖于其强大的国内市场。
将中国和欧洲分在同一个阵营,并不等于说它们是在同一条船上。虽然从总体而言,整个欧亚阵营必须减少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才能使世界经济更加平衡,但是欧洲还是希望通过增加对亚洲国家的出口来刺激其总需求,而亚洲也许正打着同样的算盘:双方都希望增加彼此间的出口来走出各自的困境。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虽然我们都听说中国产品如何涌入欧洲市场,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像德国那样GDP几无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国家拥有108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恰恰是中国,在过去的三年中,为德国的出口增长作出了30%多的贡献。
我们知道基于对抗而非合作的策略并非解决之道,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采取的对抗策略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这样的策略只能导致自我保护的增强、贸易战的升级和冲突的加剧。即使冲突能够避免,获得的利益也会比本应获得的少。如此看来,合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或者至少是一个更好的解决途径。然而,合作的达成看上去十分困难,因为事实上,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中国和欧洲在贸易方面更多的是对手而非伙伴。所以,有必要对贸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审视。
二、贸易在开始讨论任何一个问题前,我们必须首先申明,对人口如此众多的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这样史无前例的事我们知之甚少,因此进程将如何展开我们决不能想当然。通过类比来估测是可能的,但是类比,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是有其局限性的。我们知道,这一进程可能是漫长的,它将改变中国,也将改变整个世界。对于中国的贸易问题,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首先,中国对于出口的依赖是暂时的。中国经济将变得如此巨大,其发展不可能仅依赖于世界其他国家购买其产出的一小部分,中国生产的大部分产品还是将在国内市场消费,正如发生在所有经济大国的情况一样。虽然鼓励出口毫无疑问是个比进口替代更好的选择——日本和韩国在其发展早期就采用大量出口——过度依赖出口会造成内外部的危机:从外部来讲,会导致贸易摩擦的上升;内部来说,可能导致“双重经济”,即现代化行业变得更加富有,而传统行业则变得更加贫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已经成为中国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第二,向更为平衡的经济过渡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他们纷纷涌入现代化行业,希望寻找更好的机会,所以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许是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GDP需要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为什么中国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事实如此,可以预计中国将继续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和许多其它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也将继续上升。但是,这一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扩大至其他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因为,技能工人和专业人员在中国还是稀缺资源,其成本通常也很高,所以,在中国还没有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拥有更强大的国内市场和不同的成本结构之前,其竞争优势不可能延伸到现代化产业。
第三,在欧元区生产的产品更像是中国产品的互补品而非替代品。这当然不是指所有的欧洲国家:虽然欧盟的很多产业已经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但是收益更多的还是一些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在那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及非欧洲国家,也许损失远大于获得。
这些观点表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不会停止,或被颠覆,因为有太多的人从中受益,但是这一进程必须从内外部加以控制。从外部来说,必须承认成功取决于时机的把握:资源,尤其是劳动力,必须进行合理的重置,而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也应该进行监控——我们必须记得中国也有损失。从内部来说,遭受损失的国家应该获得补偿,也许更多的是教育和培训方面而非金钱方面的补偿。必须承认,说的总比做的容易。但是无论是作为外部因素的世贸组织,还是从国内,甚至是欧盟范围内的政策都应该尽可能地达成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听任市场自发生成一个方案。如果这其中的一些最后没有做到,那么很可能最终的结果将事与愿违,这对欧洲和中国都是如此。
在讨论了贸易情况之后,我们对合作相对于对抗的优势更加清晰了。现在,让我们再最后看一看政治环境。
三、政治环境即使对于我这样一个未经受训的非官方旁观者来说,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对于世界其他强国,欧洲是唯一一个与中国不存在重大政治问题的地区。从这一点上看,合作不仅是维护一个更安全和稳定的世界所必需的,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事实上两者之间没有真正存在争议的问题。不幸的是,有效的合作需要一个更加联合的欧洲,而可叹的是欧洲人太过注重我们之间的分歧,太少看到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结果是,就目前而言,我们还不能实现我们在世界上应有的作用。
但是这不是今天我们还在解决的问题。最后,让我引用一位伟人在大约15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团结人民,而非分离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