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口可乐欲夺回“饮料老大” 内容提要: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12月12日,纽约证交所的电子屏幕上显示一行令可口可乐耿耿于怀的数字:百事可乐市值首次上扬至984亿美元,可口可乐市值却下挫至979亿美元。
雄踞纽约证交所食品业龙头位置近一个世纪的可口可乐,其股票市值竟然被百年宿敌百事可乐历史性超越!
评论:
这篇新闻的撰写者在阐述客观事实之余仍然是偏向于百事的,从他措辞中就可以看的出来。
股票市值代表了一个企业未来的价值,是一个企业整体价值的体现形式之一,与这个企业的市场操作有直接联系,但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企业的操作是否成功,更不能说明一个企业在某一个产品的操作上是否成功。当然,市值第一次超过可口,对于百事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对于百事的公关部门来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借舆论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印象,那就是百事打败了可口。
作为饮料行业的两大巨头,可口与百事对某个市场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特点,避免直接的冲突是寡头垄断行业竞争者的理性共识。所以说,究竟是大众化的可口更有前景,还是个性化的百事更有发展,还未到下定论的时候。
百事与可口之间的竞争还可以说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多元化与专业化对企业的利弊影响。多元化拓展对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富余资源的利用有着立杆见影的帮助,这也是为何近些年来国内企业纷纷走上同一条扩张之路的主要原因。而多元化的另一面是主业缺失,就是说当你把鸡蛋放到很多篮子里的时候,你不知道该关照哪个篮子为好,如果只是其中的某个篮子出了问题,那么你大可以高枕无忧,但是当大部分篮子和最主要的那个篮子都出现问题的时候,你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速度因为篮子的数量必然会减弱。并且多元化拓展中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是连锁的,一个不起眼的附属产品因为未受到关注而导致的问题有可能给整个企业带来波澜,并且直接伤害这个看起来很健壮的大企业赖以生存的品牌价值。
产品过于单一的企业又显得保守,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渐明朗,跨国公司因为在新兴市场所获得的成功保证了自身持续的快速增长。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市场在未来五十年,全球还会有多少个?印度?俄罗斯?南美?是继续把摊子拉大,承受庞大的开支和越来越长的战线,不断在新的局部市场实行从战略亏损到业务重组的模式,还是引导产品更新,行业变革,面对自己挑战自己的危险,对于这一类企业来说,是绕不过的门槛。
二者之中必定会有一个平衡,像老祖宗的“中庸”所描述的那样:做正确的选择,并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解。百事与可口,一个正在不断生蛋的母鸡,一个偶尔有婚外情的公鸡,究竟是前者的孵化更有效率,还是后者的生活更加美满,走一走,瞧一瞧,答案会有的。
第二篇: 国内营收萎缩 海尔“学会了谦虚”
内容提要:
当外界习惯性地在年底等待海尔亮出炫目成绩单时,海尔突然变得“谦虚”起来。
前天,在北京召开的“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上,海尔集团宣布,2005年总收入预计为1039亿元,较2004年净增30亿元。这意味着,海尔今年总体增长仅为0.3%左右。而海尔2004年总营收相对2003年,增长高达27%。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总体增长还是在海外营收增长约64亿元的基础上。据此,海尔今年的国内营收实际减少34亿元。《第一财经日报》掌握的情况显示,这是海尔国内营收的首次减少。
评论:
当联想的柳传志把大棒交给杨元庆的那一天,作为家电行业的从业人,我就在想,家电行业的标杆人物,张瑞敏的下一任会是谁,张瑞敏会像柳传志那样起用一个年轻人,让他走上前台来,管理海尔吗?转眼四年过去,2005年,离柳传志创建联想和张瑞敏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的那一年整整过去了20年时间,柳传志已经全身退出一线,成为联想的精神领袖,而张瑞敏仍然在直接领导着海尔。比柳传志年轻5岁的张瑞敏,是否会选择在未到退休年龄之前就退居幕后,下一任会是谁?周云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家电行业的发展,我一直都很有兴趣想知道谜底。
每年的12月26日,海尔都会召开类似的纪念大会,而今年的21周年却不那么乐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张瑞敏经常用到的话倒是可以用来形容这几天海尔的心情。
海尔在95年之后的多元化拓展只能用“夸张”来形容,1995年之后,海尔在多个领域内试水,囊括了医药、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行业,但十年过去,在海尔的财务报告中,家电仍然是独树一帜,冰箱、空调、洗衣机老一套三大件仍然是支撑海尔利润的主要来源。
不知道张瑞敏是否在反思,作为家电界的元老,他是不是只适合做家电,只能做家电。如果他没有想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十年多元化拓展中多数的失败又会给张瑞敏什么样的启发呢?
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尔从企业精神、作风到企业整体战略都正在谋取转变,海尔在2006年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新的指导思想是“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海尔总是有着很多新的理论,在这一次的年度研讨会上,时间主要是用来解释海尔新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大多都是延续了海尔一直以来的对外口径,并没有看到什么像口号的改变一样突破性的变化,有点让人感觉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海尔对05年国内市场增长不佳的解释是放弃了很多没有质量的定单,但是海尔抓定单管理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为何今年才想起放弃?以前难道都没有发现,还是以前发现了,没有解决?为什么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看不到海尔解释。
海外市场今年的增长是海尔不多的亮点,对这样一个亮点,海尔加重了笔墨,在各大新闻媒体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据海尔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预计将达到1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海外生产和海外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海尔认为,这表明海尔实现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上面这段话中请注意一个细节,全球营业额的同比增长为金额,而海外销售的同比增长为比率,最后的总结是“高质量增长”。按照惯例,这样的文字应该来自于海尔发给媒体的新闻通稿,一个规模化的企业和行业的领导者,如果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敏感,并且没有直接面对的话,代表着这个企业有可能患上了大企业病,已经开始自我封闭,自我感觉良好。
第三篇:格力电器先股改再引进战略投资者 三年完成MBO
内容提要:
备受关注的格力电器(深圳交易所代码:000651)股改方案在2005年12月23日发布。方案显示,公司将先股改再引资,现有管理层保持不变,同时实施MBO方案。格力电器与其控股股东格力集团间的多年矛盾,此番看似是前者占据了上风。
总资产127亿元的格力电器,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空调器制造商,也是珠海市最后一家待转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珠海政府借由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50.28%的股份,并借由格力房地产公司持有8.38%的股份。
评论:
从2004年开始的格力内部之争,以集团董事长换人,原集团部分高管进监,电器公开实施MBO,商标自集团易手电器的结果而落幕。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格力电器占尽了上风,格力集团作为电器的控股方,其代表国有资本的象征意义远大于作为一个集团企业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权力。而电器董事长朱江洪的暴光度也在2004年第一次超过了董明珠,很多人在这之前都一直以为董明珠是格力电器的最高领导者。
与其他家电企业不同的是,格力电器的创始人朱江洪担任的最高职务是格力集团的副董事长,上市的格力电器原名“格力集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94年更名为“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代表国有资产管理方的新格力集团公司成立,后来的珠海市副市长洗文自政府部门空降担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而新的格力集团基本上是由原“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改制而来,是纯粹的国有控股企业,旗下除了格力电器外,还有大大小小各种公司几十家,经营着不同的业务,是属于政府行为的一次合并,所以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虽然名称相似,但并非主业相同。
这种关系有点像中国普天和中国电子对下属公司的控制,是作为投资方的形式参与管理,不直接参与下属公司的业务经营,唯一有一点不同的是,格力的商标使用权属于集团而非电器,矛盾也因此而来。另外,洗文1996离开格力集团,上任珠海市副市长后,格力集团又投资成立了一些公司,开展了诸如地产、石化、小家电等业务,有的与格力电器没有任何关系,所使用的资金是否从格力电器而来,不得而知。
如果格力集团投资新业务的资金是来自于上市公司格力电器上交的利润,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何格力电器会对同门的格力小家电如此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是用自己的钱在培养品牌价值供同一品牌的竞争对手使用,另一方面又是两套完全独立的决策班子在进行市场运作,这种现象确实比较怪异,让人不舒服。
不过,好在格力电器平稳度过危机,一切似乎又柳暗花明,至于这个结果背后的纷纷扰扰,谁又会记得呢,历史只会铭刻最终的胜利者。
第四篇:传内部会议敲定中电信TD-SCDMA单独组网
内容提要:
12月26日上午,新浪科技从权威消息人士处获悉,在25日在北京邮电大学召开的3G内部可行性研讨会上,中国电信单独组建TD-SCDMA标准的3G网络基本敲定,只待过几天即将召开的正式会议上通过。
据悉,包括北邮多位教授在内的专家组25日召开内部研讨会,议题直指TD-SCDMA单独组网的可行性,此前关于中国电信单独组建TD-SCDMA网络的传闻已经非常多。
该人士同时表示,至于正式会议的召开时间还未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在这几天”,就此,新浪科技联系了被传出席会议的几位电信专家,对方均保持缄默。
评论:
从来没有一种技术的诞生能像3G那样吸引这么多国人的眼球,一方面是因为围绕3G所展开的口水仗和企业的预热已经沸腾到快衰竭的地步,另一方面是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TD-SCDMA标准的加入。
自2000年,TD-SCDMA被国际电联批准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后,围绕TD-SCDMA的全球口水战就拉开序幕,从最初国外企业的一致怀疑到动用各种方法包括政府游说,劝说中国不要采用TD-SCDMA,再演变成TD-SCDMA不应该单独组网的言论,最后见中国政府决心已定,要求混合组网,这一切干扰的背后都是利益在推动。
而关于3G牌照和由谁来单独组网TD-SCDMA的传言更是漫天飞舞,所有的国内通讯业巨头除了联通都被猜测为最终的操作者,所有的传言也似乎确凿无误,但最后总是以信息产业部出面否认而告终。
太多的传言使得我们已经听到看到麻木,对这条新闻,虽然感觉可信度看似比较高,但也只能真正当做“传言”来对待。
另外现在3G的舆论热度偏高,但是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则未知,目前2.5G的技术应用在消费者层面并不乐观,对于3G的过度关注是否会导致行业整体投资过度。毕竟国内大部分的手机用户属于中、低收入者,他们可以承担一部手机的费用,但未必需要数据的传输,对于他们来说,便捷的通话才是促使他们购买手机的主要因素,而非通过手机进行娱乐。
也有可能,我们并不需要2.5G,3G才是引爆流行,带来革命的真正导火索,加大投资同时会加快成本的降低,使得3G的终端使用费用低到令人欢呼雀跃的地步。答案还要等很久才能揭晓,至少也是在网络、服务、终端均成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