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一想,大学毕业至今已有8年时间,来北京也有近6年时间,虽然一直从事所谓的“白领”工作,但直到写本文的时候,存折上的存款也不超过5位数,车、房均无。让这样一个“无产”者给人写理财评论,实在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
毫无疑问,笔者是一个理财方面的失败者。既然没有成功的经验,那就说说失败的教训吧,也许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建议一:早点结婚
说到结婚,有人或许会问,理财怎么把结婚联系起来了?其实,有关婚姻的经济学意义早已有学者做了详细阐述,在这里不妨剽窃一些。
首先,婚姻可以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
其次,是婚姻双方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
第三,可分享家庭带来的天伦之乐。此外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们常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
第四,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若问在印度和中国农村,女儿一般远嫁外地,为的是什么?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农业歉收的风险。
以上这些,说穿了都是婚姻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笔者以前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那些结了婚的同事每月生活费会比自己这个单身汉还要少?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无论单身还是结婚,都要租一样的房子,所以在住房成本方面几乎没有区别。如果考虑到吃饭问题,两个人的生活成本甚至比一个人的更低。
事实上,婚姻的这种规模效应在一个人低收入时期的作用最为明显,这也许可以从反面解释为什么高收入者大多倾向于保持单身状态。
建议二:开源重于节流
在理财的观念上,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省得再多也是小钱,还不如把精力放在挣钱上面。另一种是,挣得再多,花钱不仔细,最终也是一场空。
笔者比较倾向于前者。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生活成本是大致固定的,以北京为例,一个家庭或个人每月2000至2500元的生活费即可保持中等左右的生活水平。假设月薪3000元,每月可以攒下500元,一年可攒下6000元。如果月收入提高至8000元,那么一个月的节余便可抵上之前一年的积蓄。
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提高自身能力,获取更高报酬的工作上,比单纯的节约要合算得多。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在不发生裁员、身体有病等意外的情况下(笔者觉得,平时的积蓄在30岁之前实际上都是为应对上述情况所做的准备)。同时,对自己的职业要有明确地规划。
建议三:不要试图获得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理财回报
在笔者的工作中,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每一个理财的人都试图让自己的投资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1倍甚至几倍的收益。
在投资界有一句话,叫做收益和风险相伴,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往往是赚得起赔不起。笔者认为,所谓理财并不是做生意,它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手中现有财富的保值,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增值。
保值是针对购买力而言,今天的100元能够买到50斤大米,十年后可能只能买到25斤。理财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这100元十年后变成200元,仍然能买到50斤大米。
能够做到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股市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某人买了某只股票2年内涨了4倍。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终在股市中赚到钱了呢?据统计,这样的股民10个人里都找不出1个。
这是大数法则在做怪。从这一点讲,股市并不是理财的理想场所。还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的股神索罗斯和巴菲特,他们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40余年,赢得百亿美元身家,他们平均下来每年的收益率是多少呢?——连30%都不到。
知道了这些,人们大可以把那些“十年20倍”的所谓秘笈抛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