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幼棣的文字,总会产生悲愤和遗憾交织、剀切与痛快交融的感觉,《后望书》、《大国医改》如此,《怅望山河》亦如此。 在《怅望山河》中,朱幼棣再次将自己推上焦点——把视线集中在汶川大地震、南水北调、新安江水库以及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等水系的开发建设与环境影响方面。以严谨的科学视角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对新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的天灾和人祸和由此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民生和社会和谐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了认真的检讨和深刻的反思。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石漫滩、板桥水库的惨剧是天灾还是人祸、发展是否只需要一些硬指标、硬项目和硬工程……面对气候和山川的改变,面对大河断流、涓滴无收,面对无数文化和科学精神的结点在不断被忽略、抹去,作者无法保持沉默。正是在层层深入的剖析和追问下,一些存在争议的常识性问题渐次得到厘清,一些被人为扭曲和遗忘的历史旧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得到理性的审视和关注。
![黑暗统治闪电之灵 总有思想的闪电穿过黑暗](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203973015892.jpeg)
朱幼棣早年是矿山技术员,其后有近30年记者生涯。矿山技术员经历培养了他脚踏实地的践行精神;记者职业让他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朱幼棣说:“好的记者不仅仅是‘杂家’,只要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同样能成为一个作家和学者……”事实上,朱幼棣既是一位优秀作家,又是一位有良知和担当的学者,有时甚至还像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为受伤的山河号泣,为恶化的环境歌哭。有人曾将朱幼棣称为“一个行将‘绝种’的文人”。的确,朱幼棣的文字像思想的闪电穿过黑暗,他本人则常常在黑暗中踽踽独行,释放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热血和激情。 从百年海河航运的兴起与衰落,到长江水系生态环境的渐变与突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黄河、海河、淮河、长江……江河枯竭;洞庭湖、鄱阳湖、白洋淀……湖涸淀干。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换来的发展是自杀性质的,不管那些“标志性工程”和“政绩工程”曾有过怎样的辉煌,怎样标榜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最终都要接受科学的审视和历史的检验。关注山川大地,其实正是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朱幼棣用自己的文字实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自救”,同时也兑现了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