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 “欧洲制造业是优势并购对象”
制造业并购关键是实现协同效应 专访曼达林基金执行合伙人高臻 到海外去抄底——这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一些中国企业的想法。海外抄底也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之一。而随着海外并购投资步伐的加快,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完成了诸多并购交易,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中国蓝星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和安迪苏集团、吉利汽车收购瑞典沃尔沃等。 根据Bloomberg(彭博社)的统计,2012年上半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欧洲的收购总额仅为45亿美元,同期美国与加拿大在欧洲收购金额分别达到了540亿美元与151亿美元。欧洲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欧洲企业作为并购对象有哪些优势?《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欧合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曼达林基金执行合伙人高臻。 《中国经营报》:在你看来,中国企业未来海外投资的趋势是什么?哪些行业会成为主导?未来规模上会有什么特点? 高臻:中国此前的对外收购多为保证资源供给的收购,目标是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矿业,能源等行业。目前,随着很多行业增速下降,供应过剩,人工等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下降。企业获得资源供给只是竞争力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先进技术形成市场领导地位,或者,通过拥有重要的全球品牌还有销售渠道,获得更高的销售利润率。在中国从代工模式向先进制造产业的升级过程当中,品牌和销售渠道对消费品行业就更加重要了。 技术,品牌的发展决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大量时间积累和投入,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通过对发达国家合适目标的收购是获得上述竞争力的捷径。 因此,我们预测中国对欧洲,北美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的收购都会有较大的增长,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此外,在目前中国非常需要发展的制药和医疗服务,环境保护及垃圾处理等领域,我们也看到非常多的投资机会,海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帮助中国在这些方面有更快的进步。 《中国经营报》:海外企业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态度如何?未来欧洲经济的走势对中国的海外并购会有怎样的影响? 高臻:整体而言,海外企业特别是对中国企业的收购存在相当大的疑虑心态,特别是技术型企业,非常担忧在收购之后中国企业会拿走技术,当地企业会最终不存在,所有员工会被解雇。这些顾虑在过去若干年中有一定改善,一部分中国企业在收购之后,增加了在欧洲本土对研发的投资,就业增加,这些产生了一些正面影响。我们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拿走专利技术离去并非合适的方式,很多时候研发和创造的土壤在欧洲,包括很多上下游的配套研究,重要的学校和研究机构等,完全取消欧洲研发,移植到中国之后就很难再有持续性发展,保持和继续在当地的投入很重要。 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时候没有很好的合作伙伴,或者没有很好的顾问机构,在收购时会给外部很多不够专业的印象,这也使很多外国企业产生中国企业不遵守当地商业规则,不重视当地伙伴等印象,影响达成合理的交易。 欧洲经济正在逐步走出谷底,尽管速度很慢而且仍有很多挑战。但市场的共识是最困难的时期已基本过去,该显现的问题已经全部显现,资产的估值也基本在历史低点,正是投资实体资产的良好时机。我们认为未来3~5年的时间是中国资本投资欧洲资产的良好时机。 未来3~5年是投资欧洲的良好时机 《中国经营报》:欧洲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以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高臻:欧洲对中国来说既是重要的市场,也是重要的技术来源地。中国已然是全球的加工制造中心,投资欧洲可以助推中国实现产业升级,逐步走向价值链的更上端。中国在持续高增长周期结束后,迫切需要重新定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目标和方式。
欧债危机可能让一些企业对于投资风险有所顾忌。但目前看,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陷入经济危机期间,例如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球的排名位次基本保持稳定,实体经济的 GDP在欧洲仅次于德国。除政府的公共债务较高外,意大利没有重大的宏观经济失衡问题。而且,意大利优势产业国际化程度高,按国际贸易类别划分的约30%的产品品类中,意大利企业的排名在第一至第五位,为各自细分行业中领先的意大利企业在宏观危机中提供了安全边际。 德国传统优势产业多为全球领导者,包括机械制造、汽车、精细化工、节能环保、医疗等诸多行业。 德国研发投入占全欧洲的1/3,其高端的技术、创新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将成为中国企业产业升级的良好助推剂。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德国的最大外资来源地,由此看到中国投资人对德国的兴趣,以及将德国有竞争力的中型企业与中国产业升级结合的巨大需求。 《中国经营报》:曼达林基金做了很多制造业方面的并购,这个行业的并购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高臻:制造业是中国企业非常看重的产业,意大利和德国有很多中型规模的企业,是细分市场的龙头,一般可以排到前三名,很有竞争力,他们自己单独没能力来中国发展,当遇到继承人问题的时候这些企业更倾向于中国买家。 对于并购后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我们最关心的是,两个企业未来能产生什么协同效应,能否实现销售额增长和成本降低,市场能否互补、通过对方进入未开发的市场,是否可以共同采购,未来是否能形成增量收益。这些对投资人来讲非常重要。 制造业的机制比较复杂,从研发、原料仓储、生产过程、发货等各个环节,需要关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尽调体系是否全面,企业是否有运营和法律方面潜在重大风险,是否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如果要扩大产能新建工厂的话、制造牌照是否可以复制。这些因素是不能低估的,和当地的法律制度环境、社区关系,劳工关系都关系很大。 《中国经营报》:与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并购有三四成是失败的。此前经济学人集团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尽职调查花费的时间比海外企业要长得多,因此会错失并购良机,是什么阻碍了并购投资的执行效率? 高臻: 任何一个尽调报告都不能100%的反映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谈判让外方承担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设计交易架构消化掉问题。 欧洲意大利大部分企业都是公开招标,中标的话就依据承诺交割。但是在中国,中标还得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一般3个月时间,很多国外买家因此对中国企业不太有信心,有时候中国企业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价格,尽管如此,很多时候外企也不愿等待,因为他们担心形势会突然产生很大的变化,过了这个时段企业可能卖不出这个价钱。所以中国的买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作为一个比较靠后的选项。
更多阅读
煤制烯烃成本优势还有多少? 甲醇制烯烃成本
煤制烯烃成本优势还有多少?近几年煤制烯烃装置投放量较大,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生产成本低。而且自煤制烯烃装置兴起后,油价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因此前几年甚至去年分析师们多预测当油价在50美元/桶以下时,其在成本上的优势将随之消失。不经
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 “欧洲制造业是优势并购对象”
制造业并购关键是实现协同效应 专访曼达林基金执行合伙人高臻 到海外去抄底——这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一些中国企业的想法。海外抄底也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之一。而随着海外并购投资步伐
中国人力成本优势 中国人力成本很高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执行力的书,感触很深刻!开篇中中国知名民营企业家刘永行讲述了自己参观走访韩国面粉厂的故事:韩国希杰集团下的一个面粉厂,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雇佣66名员工。工作效率之高令很多人惊叹!中国企业一般生
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 “中国制造”应向服务转型
在过去,依托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并以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今天,制造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制造”不可能再沿用旧的发展模式。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如何转型?比较普遍的一种观
什么叫低端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的出路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指低端产业与产业链的低端,即垂直分工中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水平分工中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加工阶段)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尽管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在下降,但制造业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