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末,A股终于走出了一轮反弹行情,金融、消费、地产、军工、能源等权重股,以及一大批涉及环保、“三农”、重组的二线股,走出了一波无量上涨的短多行情,凭借着这一波涨势,到1月30日,上证综指已经升到了2380点一线。 经历过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行情的朋友们都知道,此点正是当年大牛市的突破点位,此区间正是当年大牛市的突破区间。不同的是,2006年12月的2300点,是市场突破了压制上证5年多的中期顶部2145点之后的历史新高,而目前的2300点,大约8成左右老股民、老机构,仍然未能“解套”。 但是无论如何,以目前市场的涨势而论,很显然已经不是估值理论,比如市盈率或低所能够解释了。 我的问题是,这一轮多头行情,为什么很多进场还不到一年的新股民、新机构、新多头,成绩如此骄人?

去年12月以来的指数大涨,有些重仓的新多机构,短线赚了30%,甚至更多,一般没怎么交易的老机构,持仓只要达到8成左右,目前也能跑赢指数,20个交易日,至少应当稳稳地收进了20%左右的涨幅。 短期而言,机构们的感觉特别陶醉吧? 当老市场遭遇新多资金,由于交易历史的差异,由于进场的成本不同,所以,对于当下的市场、当下的指数,“新多资金”普遍的感觉是很“爽”,怎么“做”,怎么“有”;但是老资金的普遍感觉是,眼下这波多头行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 以2012年业绩排名居前的股票型基金而论,其中业绩较好者,也多半是那些从当年年初起,就捂股坚决不动的,手中或是地产、或是金融,只要不随便砍仓,最终都收进了不错的业绩——其实这种手法,机构与股民的操作,是相当接近的。 一般,新入市的股民很少止损的,买进后只要死捂,90%都有机会以小赚的结果卖出。但这种持股不动、小赚几波以后,就会等来一波熊市,市场转势,“尝到甜头不断加码买进、不赚不走”的操作结果可想而知——无数的新股民,最终就是这样,成为根本不能简单地退出市场的“老套儿”。 但是机构不同,机构的实力,远远强于一般中小投资者,只要不是政策性质的特大利空,至少不会被个股“套牢”。 但是在近期,政策面会有“特大利空”出现吗?似乎不会。 其实,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压低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那么,只要市场化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入,上证在年内的估值水平提升10%,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新多头+老市场”的真问题,并非赚多少钱,而是尽可能地少亏些钱。老牌的机构在股海里呆的时间久了,尤其是超过十年以上的机构投资者,也因此非常容易迷失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里——短线赚钱了,哪怕是赚了很多的钱,也感觉不到新多机构以及新股民的那些快乐。 2013年,全球资本市场,均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或曰历史性的“问题”,即在货币宽松的预期之下,真正就业人口的工资总额,也就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生产力部分,不太可能大幅增长。以我国而论,这个问题,更具挑战性。但是只要新一届政府能够从这个角度呵护资本市场——上证指数就不悲观,至少能有中线性质的多头行情。 在2013年,作为国际贸易主要流通与结算工具的美、欧、日这三大币种,或许均是弱势,全球主要国家的资本市场,或许均能维持比较温和的上涨——但如果真是这样,必将导致全球贸易领域的流动性的大泛滥——对于金融行业或是好事,但是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则会十分深远。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老市场遭遇新多主力”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记得,“涨市不言顶”——对于比较确定的多头趋势,大家要不逢低做多,要不观望;如果你想做空,你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轻仓,一定需要设定严格的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