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 冷思考民企治理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其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融资困难、信用不足、人才匮乏民企基础薄,包括、硬件基础、管理基础,单从产业准入方面观察,民企占据了国民经济最微利的行业,从整体规模上看,民企仍然表现为“弱、小、散。”等。以浙江省为例,温州、义乌为代表的原生态民企与杭州、绍兴、宁波为代表的转型性民企,在近年的不断演进与较量中,原生态民企渐渐丧失了其原有体制和产权的先发优势。转型性民企,顾名思义,是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转制而来,自身与温州原生态的作坊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转型性民企的基础和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加上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由大做强的态势几乎已成定局。

  因为只有短短的二十来年的历史,所以基础相对较弱。中国企业数量以千万计,绝大多数都是民企,民企整体人力资源薄弱、员工文化程度、水平参差不齐。民企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在人力资源、银行贷款、政策扶持、产业准入等方面长期受到歧视。慧泉国际公司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说,其经历的历史背景,使得他们有明显强于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直接掌控企业资源的冲动,民企老板以社会边缘人士居多,先天性素质不高,很多民企业主是靠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机会而发迹起来,素质并未同时提高;但是,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组织机构扩充、公司人员增加、资金流量增大,民企先天不足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通常为:

  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温州为代表的原生态民企,绝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的“小商品”生产和家庭工业,服装、制鞋、制革、打火机、眼镜等,已成为温州产业的代名词,先天的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密集型产业链条及家族粗放式的治理结构,小农的管理思维造成了温州民企的产业升级障碍。近几年有较多一定规模的温州民企进行产业链升级或行业“合纵连横”做大,但产业链升级后的管理缺失和人文环境落后,行业联合后的效率低下及协调难度增强,无疑都加大了温州民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突显了温州民企主动治理升级的困境。

  小农经济模式

  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一般情况下企业主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且决策管理时,只需对私人利益或少数投资者负责即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二十年前,因为温州人“求生”的本能,凭借“以血缘筹措资金,以亲缘进行管理”的管理模式,闯出一条“温州模式”的民企发展之路。造就了温州的多数草根农民成了民营企业主,而温州占90%比重的小农经济模式,其企业文化暨老板文化的特点也越发突显的淋漓尽致。

  民营企业家的最初家族性创业模式,成就了企业隐性管理的习惯延续至今,决策凭喜好、用人凭感觉、做事靠经验、制度靠习惯,一切之一切的潜规则,让新进入的人才摸不着头脑,不去适应吧,只有分道扬镳;去适应吧,等适应了潜规则,也就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温州民企之所以能够在八十年代异军突起,很大层面跟突破常识约束有关系,打破常规的束缚带给了温州民企的初创成功,而粗放管理也给了民营企业家较大的自由和权威空间,从而给今后规范管理的精细化带来更高心理接受门槛。

  理性思维方式

  民营企业家缺乏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本积累机制有余而资本集中机制不足的问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思维定势使得许多小资本不愿联合成为大资本去发展大企业.民营企业家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摆脱世俗化文化的主流文化倾向,诸如缺乏实业精神,投机性,无序性,唯眼前利益是图等等这些错误制约了企业家的理性决策.企业家是决策者。民企老板大多是从个体户和小规模企业开始起步,初期的成功完全是靠个人感觉灵敏的触觉,无需什么精确的数据论证,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老板并没有采用精确评估报告和系统财务核算等量化手段来进行决策,而是继续采用原有的个人感情决策方式。

  民营企业老板大都缺乏一种稳健踏实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行为和思维方式呈现出太多的跳跃性,迷信灵感、相信超常规发展,着迷于奇思异想,认为只有这些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种思维定势的结果就是轻视踏踏实实、循序渐进的工作作风,造成经营管理上的非理性、狂热性、盲目性、模糊性、不可捉摸性。如果这种方式果真能够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倒也罢了,但我们认真看一看事实就会发现,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翻船和翻车。

 冷思考 冷思考民企治理先天不足

  创业动机

  事实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民企老板于创业初都是抱着名利为企业第一目标的,这一点在原生态民企就更为突出。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就需要整合很多内外部资源,企业主的先天性素质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主如果没有以社会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整合到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以客户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与客户持续共赢发展;如果没有以员工为责任目标,就不会带来人力资源乃至企业整体的提升所以,民营企业的失败绝不是因为过程中的种种不可预见因素所导致,而是在企业初创时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基因,失败成了一种宿命,成了无可逃避的规律。慧泉国际公司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壮大,中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完善,中国过快发展起来的民企,也需要对其理念和治理经历彻底的“凤凰涅槃”。就像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资本主义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课”必须补,补的过程就必须要承担先天不足的成本和痛苦。否则,就可能很容易走向事情的另一个极端,摔坏的最终可能不仅仅是民企本身。

  人力资源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是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此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等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

  心无定性

  中国民营企业老板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心无定性”,即心中没有一个恒定的、长远的目标,一边忙得晕头转向,一边又弄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想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所有的活动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容易摇摆、容易变化、容易心血来潮。民营企业老板变得太多、变得太快、变得自己都找不着北。民营企业老板心中普遍有一种过于强烈的渴望成功、企盼辉煌的欲望,这种欲望炽烈地燃烧着,其浓度和猛烈度远远超过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家,而且,又大都有一种赌徒的心态,即不作长远战略考虑,不进行冷静的长远战略思考,没有战略目标,日常工作及企业一般事物总是在不停地“下注”,能嬴则赢,不能嬴则拉倒,永远做不到稍安勿躁。他们大都是跳跃性思维、决策呈流变状态,即任何决策没有稳定性,整个企业在老板的操纵下像一只猴子,不停地跳来跳去。

  民营企业家大都是生意人出身,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经历形成了其个性上太多的投机性,总是期盼着靠某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和某个策划高手的高明主意赚得一百万,大大地发一笔横财。慧泉国际公司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在这种心态之下,民营企业家的行为中夹杂着太多的跳跃性、不确定性、不可琢磨性和心血来潮性,从而很少去重视正规管理体制和营销模式的建设,很少看重企业长远规划的设计。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资本经营的意识误区

  家族企业,因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银行对家族企业总是采取歧视政策,即使对效益较好的家族企业,银行也较少考虑.证券市场的建立,更大程度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的壁垒很高.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普遍性的问题,即企业很少贷款,甚至根本不贷款.而在当时,贷款并不象现在这般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观念误区,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根本没有资本经营的意识,以为货款经营就是企业没有实力的表现

  作者:戴松玉(民企管理整合专家) 中国云顶控股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MBA)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74782.html

更多阅读

民企人才网 民企治理,在探索中前进

        摘要: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般会经历企业家创业、成长、扩大规模走向成熟等几个时期,会经历“集权—相对集权—完全放权”三个阶段,至少会产生三次治理变革。企业发展到需要放权但又没有必要完全放权时,就处于“相对集权”的

温州空气治理 透析“新温州模式”的民企治理

二十年前,因为温州人“求生”的本能,凭借“以血缘筹措资金,以亲缘进行管理”的管理模式,闯出一条“温州模式”的民企发展之路。造就了温州的多数草根农民成了民营企业主,而温州占90%比重的小农经济模式,其企业文化暨老板文化的特点也越发

民企治理新思维:可怜”的意大利老人

一位中国学者到意大利去旅游,回来的时候买了很多纪念品,装了几大包。在机场上飞机的时候,一个50多岁的意大利行李员吃力的在搬运着他的行李,中国学者顿生怜悯之心,于是过去表示要帮助老人搬行李。在国人看来”热脸贴了冷屁股“的一幕出

声明:《冷思考 冷思考民企治理先天不足》为网友懂得失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