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医药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年头,尤其是“齐二药”、“欣弗”等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把医药企业和药监部门推到了风口浪尖。犯了错的企业估计在百姓的“千夫指”中已难有翻身之日。而那些没有犯错的企业,也“沾光”倒了霉,向来是老老实实做药,不想在这铺天盖地几乎一边倒的舆论中,被冤枉的扣上了“医药企业只顾挣钱、不顾患者死活”的大帽子!真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也无怪乎大家的质疑,穿假名牌最多是不要去欧洲,可吃了假药结果就很难料。作为医药企业,生产的是关乎大众生命安全的药品。岂能容得半点马虎。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其它任何企业都要沉重的多。先不说社会责任中宏大的“回馈社会”。首要的是把好基本的质量关。最近看有某药企的一则广告,广告语大意是这样—“做良心药、做放心药、做安全药”。从广告本身来说,并没有错。但笔者认为如果一个本该就凭良心做药、本该就做出放心药、本该就做出安全药的医药企业,竟然把基本该做到的事做为与其它药企的差异点喊出来,那整个医药行业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难道这个质量关真的是那么难把吗?
1、从选料到出厂,企业严格按生产流程和标准来操作。
2、从下到上的药监部门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监测。
笔者相信,以上两条,只要做到任何一条,“药品安全事件”引起的社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为什么医药行业频发药品安全事件呢?
说到底,是个成本问题。齐二药事件是因为企业购买了假冒的丙二醇—“便宜”,欣弗事件是厂家未按批准工艺生产—“省钱”,企业是在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寻找平衡点。不幸的是企业没找好。而该打屁股的药监部门也没有站好自己的岗,事发之前该检的没有检,或者说该花力气的地方没有花力气,结果就让问题药品从眼皮底下溜了出去,结果总是在事发之后才兴师动众的“严肃处理”。
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了大动作。2006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查处违规生产企业20家,收回《药品GMP证书》11家,暂不发证两家,责令整改7家。组织开展了药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血管支架生产企业质量体系专项检查等治理工作。制订、修订了《药品GMP飞行检查暂行规定》、《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严格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加强药品生产动态监管。
可以预见,社会责任将会成为医药行业的流行词汇,这是好事。但这种社会责任不只要需要企业自身花成本来承担,更需要有关监管部门花大力气来引导。
别再出事了!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