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车夫为了使拉车的驴子跑得快些,就将一把青草拴在前面,恰巧离驴的嘴巴有半尺距离远。驴子为了得到那把绿茵茵的青草,便拼命地向前跑,可无论怎样用力,那把青草也到不了嘴里。
当然,车夫完全可以在拉完货后,将那把已经有些发黄的青草丢到驴子脚下,任凭其去品尝胜利所带来的喜悦。人都有一个通病,这就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只有自己千辛万苦挣来的才格外看重。如果你的践诺和许诺那么不经意,即使其中真的费了不少了心力,效果也未必好。
南宋初年,面对着金人的大举进攻,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张竣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天生就有“软骨病”,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已官已高,位已尊,以为即使立了大功,也没有更大的升迁机会,他们已经吃到了那把“青草”,他们已经饱了,不再饥饿。
当时,岳飞虽然已崭露头角,毕竟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金人进行着殊死的战斗时,才有个叫郡缉的人上书朝廷,推荐岳飞。那封信其中这样叙述:“岳飞虽然拥有数万兵众,但他的官位低下,朝廷对他也没有什么恩惠,是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这也正象饥饿的雄鹰准备振翅高飞的时候。如果让他去立功,然后赏他某一级的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给他某一等的荣誉;这就好比雄鹰那样,抓住一只兔子,便喂一只老鼠,抓住一只狐狸,就喂它一只家禽。以这种手段去驾驭他,使他不会满足,总有贪功求战之意,这样他必然会为国家一再立功。”
虽然说这位郡缉将岳飞看成一个贪功求利的人,实在是对民族英雄的曲解、贬低。但他推荐信中所涉及的人性的贪功求利特点,可为管理提供很好的参考:
一、许诺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许诺如同商品交换一样,“得一兔则饲以一兔,得一狐则饲一禽”。立小功得小利,立大公得大利。要有意识地把许诺、践诺的过程拉得特别长,使员工取得突出业绩的欲望永远处于饥饿状态,永远不会有满足感,这样他才会有立功的动力。
二、许诺、践诺不仅不能一步到位,而且最好永远也不要到位。一个人工作上的欲望过早满足了,立功进取的意志便懈怠了;一旦达到其欲望的顶点,不但立功进取的意志消失,甚至会滋生野心或骄傲堕落。
三、践诺不能“缩水”、“超加”,更不能“更换”,否则,你就会失信;他就对自己的未来变得"盲知",不确信,就不会激发出他的动力;你就不可能利用他实现预期的目的。
四、许诺、践诺过程,也是双方意志的“斗争”过程,为了保证驴子跑得快,必须不能让驴看出你的“计谋”,必须不断变化方法;否则,你的方法就不灵验了!假如你总是教条的把青草拴在离驴嘴半尺远的地方,总是那么多一把儿,或者还是青草,重复的次数多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发觉你的“阴谋”,方法就会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