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拥有自主品牌,是加工贸易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分水岭。自主品牌演变成出口企业突破外销困境、甚至是开拓内销渠道的有力工具和武器。由于从零开始、自创品牌,并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的时间周期也很长;而在预定的时间内,品牌所能达到成熟度也不可估计,所以,自主品牌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相比之下,反倒是收购一些欧洲知名度比较高、渠道相对成熟但受累于欧债危机影响而经营困难的老品牌,相对容易成功。于是,收购“洋品牌”谋求转型,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化蛹成蝶的一条捷径。 在收购“洋品牌”的“大军”中,倡导从“加工制造”向“品牌制造”转变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是生力军之一。有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共收购了397个国外品牌,其中大部分是欧美知名品牌。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收购了“洋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外销份额有所增加,转攻内销市场的企业也平添了不少底气。 当然,并非所有“洋品牌”都适合被华人企业收购。阳华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吴成平表示,企业选择自创品牌还是收购品牌,应该要根据行业和产品而定。“可能玩具类的品牌收购起来比较容易,但家电类的会比较复杂和困难。做电视、做电器的企业就那么多,国外的大品牌也就那么几个,LG、三星,这些真正的大品牌是不可能被买下的;而把小品牌收购回来,又带不回多大的效益。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做出相应的品牌策略。” “直接购买外购品牌在短期内有利于企业销售量的扩大和经营业绩的提高。通过收购品牌,转型内销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外国知名品牌的品牌效应来开拓国内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竞争力。”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指出,“洋品牌”收购回来后,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洋品牌可能反而会成为企业的包袱。“中国企业还是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