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怎么样 日企重来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企业此前大举向海外转移,离开充满封闭感的国内以求开辟新出路。支撑日本金字塔型产业结构的中小企业也仿佛追随大企业的脚步迈向新天地。目前,日企的海外转移开始避开充满“政治风险”的中国,转而向东南亚进发。

  早稻田大学教授野口悠纪雄写过一本书《制造业幻想在毁灭日本经济》,该书的副标题是——变化的世界,不变的日本。对于中小企业衰败,大企业拘泥于制造的现象,野口教授直接给出了一个结论:“日本产业已经不适合于现今的世界新条件。”

  野口教授并没有否定日本制造业,而是希望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变革现有的生产体制,让企业走进一个新的阶段。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表示,日本经济问题主要是债务问题,如果想要通过经济增长去解决它的债务问题,就必须发展海外市场,现在中国市场没有了,就必须寻找另一个市场。

  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让全世界震撼的日本制造业神话,是否已然走向终结?

  日企“抱团”东南飞

  曾孕育本田、雅马哈、铃木等众多大企业的制造业基地静冈县滨松市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大企业纷纷将工厂迁至海外,当地中小企业收到的订单急剧减少。

 日企怎么样 日企重来
  “单价也一路下滑,再这样就做不下去了。”深感危机的10家中小企业去年秋天成立业务协会,抱团向东南亚进发。该协会承担运输、建设和人才派遣等各种业务。理事长增田弘宪表示:“大家乘上协会这条船,相互扶持向海外进发。”

  “三年前这里还是空落落的,瞬间就被填满了。”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工业园区,负责代销工业用地的住友商事海外工业区部的饭岛淳兴奋地说道。据称,设厂相关咨询急剧增加使工业用地供不应求。

  住友商事一手包办了劳务对策建议、翻译以及与当地政府沟通等业务,饭岛称“这使得企业能够专注于生产”,因此备受欢迎。据悉,泰国和越南的工业园区也面临同样情况,尤其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租赁工厂几乎一完工就入驻了企业。

  此前担心产业空心化的行政方面也改变了态度,不再对企业的海外转移保持警惕。滨松市政府转为支持,称:“希望企业在海外取得成功,并通过投资和提供工作岗位的形式回报滨松。”市政府同时在研究扶持措施。

  全球经济危机和来自中国市场的压力,使日本经济陷入了衰退的通道。为改变困局,日本国内呼吁恢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声音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日本加速了从中国市场向东南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

  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日本去年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净外商直接投资增加超过一倍,创下1.55万亿日元的新纪录。2012年1至8月,日本对东盟净投资达到4,180亿日元(这一数据并没有反映很多投资承诺),4至6月,东盟的净外商直接投资较上年增加37%。

  日本央行国际收支统计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同比增加约3,800亿日元(约合296亿元人民币),超过对华投资的约3,000亿日元。据业内人士透露,7月以后日企对东盟的投资也超过了对华投资。有分析称,“中国风险”为投资转移的一大原因。中国平均月工资在过去的5年翻了一番,而频频发生的劳资纠纷也成为不安因素,加上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长期对立给日本企业带来的风险,对日关系良好且有市场潜力的东南亚或将正式成为新的投资地。其中,菲律宾是目前吸引日本资金前往的最卖力国家。

  中国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是驱动日本企业转寻他国投资地的重要力量。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劳动力成本已高于亚洲其他七国,其中越南比中国低15%至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五分之一。受此影响,2011年度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5万亿日元,而对华直接投资仅为1万亿日元,2012年7、8月,日本对东南亚投资达到1,800亿日元,超过了对华投资的1,500亿日元。本田汽车已在印尼投资270亿日元建设新汽车制造工厂,预定将于2014年投产;丰田在泰国投资169亿日元建设新生产基地,预定将在2013年上半年投产;日本最大百货公司之一的高岛屋在未来五年投资东南亚的金额高达350亿日元,超过对华投资额的两倍。

  此外,“非中国因素”也是部分日企撤离中国转投亚洲其他国家的牵引力量。按计划,到2015年底,中国与东盟将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届时,东盟国家出口中国平均关税约为0.1%。而对日企来说,到时候将在越南河内附近生产的产品运往中国广东,比直接在中国北方和中部生产然后运往南方会更便宜。

  日企全面撤出中国的实与虚

  无论当前中日关系如何紧张,日本企业内心非常明白,对他们而言,中国市场不仅只有消费空间扩大的意义,更是厚实和宽广的生产基地。

  目前,中国不仅拥有顶级物流和运输基础设施,而且市场成熟度和规则正不断趋于完善,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高端领域投入的增加,中国未来作用于企业的技术武装动力将明显增强,而东南亚各国的政局动荡和劳资纠纷等政治风险则要强烈得多。日企若简单地选择脱离中国市场将承担很大的机会成本。

  事实上,在部分日企迈开撤离中国步伐的同时,有更多日企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与经营力度。

  按本田公司的最新计划,从2013年起将连续三年在中国市场投放十余种最新车型;三菱重工也将再度拓展在华市场,2012年内在华增设近100家店铺;另外,日本最大的服装零售企业优衣库在华一年增开百家店铺的计划正在有序推进,而永旺集团在天津、苏州、广州开设大型购物中心的设想也正在热身。正是企业增量资本的不断进来,2012年1至9月,日本对华投资仍同比增长了16%。

  依照日本相关人士的计算,中日两国的经济融合度已达29%。若这个数字超过30%,两个经济体就可视为同一个国家。资料显示,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3,428.9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出口已占日本出口总量的20%。

  目前,2万家日企在华投资存量约有五万多亿美元,深植于机械制造、汽车、精细化工,商业零售等领域,并成为日企海外市场的最主要利润输送渠道。不仅如此,按专家估算,日企目前每年保持着约50亿左右美元的对华投资递增规模,其眼热的就是13.7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范建军表示,从周边能够“移情别恋”的对象看,俄罗斯是日本企业看好的国家,近期日企在海参崴投资设厂的消息似乎也能印证这一说法。但日俄一日不解决北方领土问题,就不会存在日企大规模推进在俄投资的可能性。

  韩国是日企传统的投资宝地,但两国围绕独岛的争执使投资风险日益上升,转向韩国等于自投罗网。至于印度等南亚以及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信日企一定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国家的投资成熟期当在10年以后。因此,在华日企即使想撤,却太难;即使能撤,也并不情愿。

  日企衰落

  过去几十年,日本企业在资源短缺的局限下,凭借高度细分的产业体系,几乎统治了整个电子产品领域。它们像团结的群狼一样一致对外,赢得了世界市场,并向全球输出管理文化。

  但高度集中的财团经济,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无法为日本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而保守的岛国思维,也让日企固执己见,安于现状。它们沉迷于纯制造,创新能力退化。为了固守既有利益,它们错过了数字时代革命,在智能化浪潮兴起时也未能跟上步伐,逐渐被边缘化。

  今天,属于日企辉煌的一页已被翻过,索尼、夏普、松下、三洋等创造历史的企业,正被抛在历史的车轮之下。为了走出困境,它们开始“去家电化”,卸掉包袱,砍掉“尾巴”,企业之间的整合也日趋频繁。但病在骨髓的日企要想重生,更需一场文化思潮来颠覆。

  企业全球化与经营日本化之间的矛盾

  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日本汽车产业的专家。藤本教授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对生产一线的观察上。在日本中小零部件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时候,“从我个人对大企业的观察上看,日本厂家的设计部门与一线工程管理的组织能力,并没有出现崩溃迹象。”藤本教授说。

  但是正是这样的大企业,丰田在大量召回,本田也因为汽车窗户开关出问题需要召回65万辆汽车。小丝工业公司为飞机制造的座椅,在做实验的时候篡改耐火及强度方面的数据。日本航空(JAL)是家服务性企业,前不久申请破产保护时,其负债总额达到23,221亿日元,堪称战后日本最大的一次倒产。

  日航的倒产与国营企业民营化以后不能走向正常的运营模式有关;小丝工业造假是母公司监管不力的一个结果。但丰田、本田出的问题,则在另一个侧面让人们看到了日本制造面临的巨大挑战。

  日本企业创造了自己的生产管理模式,如丰田有称之为精益生产方式的“丰田生产方式”。日本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大一些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生产按市场需求,在靠近市场的地方建设相关工厂。但记者采访到的日企工厂有一个与韩国、欧美企业巨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基本上所有日企在华工厂的经营负责人纯一色地由日本总部派来,其中大多数总裁不熟悉中国文化,不懂中文语言。

  这样的生产模式让日本企业战线拉得越长,人才就越匮乏。日本专门采访企业的记者说:“日本企业在国外建设的工厂越来越多,于是派出去的人也不断增加。这些年采访企业,基本上找不到熟人,就是过去采访过的人,没多久又被派到其他国家去了。”

  “(大企业)负责采购的人总是在换,新来的人搞不懂我们的生产方法,我担心他们能敏锐地看出产品质量问题吗?”品川那家冲压工厂的老板对记者说。他是觉得自己的质量要大大超过其他厂家,但大企业负责采购的人似乎只管成本,对质量缺少了以前那样的关注,老板觉得自己的企业在这个时候要吃不少亏。

  透过大企业生产井然有序的表象,藤本教授在分析日本大企业出现的问题时说:“这首先在于丰田自己出现了判断上的错误,其组织节奏出现了松弛、过去的强项转成了弱项。同时还在于丰田的全球化、产品市场生产的复杂化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的组织能力。”

  在这样的矛盾体制下,数家日本企业同时出问题本来就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而普通人看到的则是日本竞争能力的不断下降。

  日企路在何方

  从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业绩看,多数日企还是更多地“深陷迷途”,而没有“柳暗花明”。目前,不仅享誉全球的传统优势产业——电子、汽车等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渐在缩小,就连逃过金融危机大劫的游戏、动漫等产业也愈发被人看衰——据专业游戏网站gamasutra报道,知名游戏企业Capcom的元老及Game Republic创始人Yoshiki Okamoto 2012年9月曾明确说,日本开发商制作出全球热销的主机游戏已愈发艰难,日本主机游戏可能即将走到末路。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分析道,从外部环境看,现在更有部分美国对冲基金盯上了日本大型公司。有报道称,这些对冲基金正购入后者债务相关信用违约掉期,这些公司包括索尼、松下等电子产品生产商及日本造纸、神户制钢等大宗商品出口商。

  日企走到如今这一步,并非“一日之寒”。除了积弱不振的日本经济、扰动企业的日本汇率走向和2011年3月日本强震的拖累等因素外,自身创新能力和守旧的管理理念,都在制约着日本企业的前进步伐。同时,2012年9月开始的中日钓鱼岛纷争,更让日本企业“雪上加霜”。

  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即便曾引领全球的日本企业如今再怎么“落寞”,他们仍在电子、汽车、钢铁等领域掌握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并保留着核心的资源。同时,与中国企业不同,不管走在全球哪个国家,日企仍拥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索尼、松下、日立等无不为外人知晓。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依托于美国的产业转移,借助机会,将本身的产业强化和提高,很多产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能转移的产业没有多少了,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当时发展起来,给日本很大的压力。日本长期注重应用技术,对于技术的研究、创新不够,没有产业引进,要靠自身的能力来发展,这是摆在日本企业面前的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而且,就未来看,一旦他们改变目前守旧的发展思路,摆脱业务中的累赘,他们仍有希望在未来的产业链中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738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49《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迪克牛仔的疑问

原文地址:49《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迪克牛仔的疑问作者:李燕庆常常责怪自己 当初不应该常常后悔没有 把你留下来为什么 明明相爱到最后 还是要分开是否我们总是 徘徊在心门之外谁知道又和你 相遇在人海

声明:《日企怎么样 日企重来》为网友茤鯖尐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