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三联商社一纸关于“关于接受中国证监会济南稽查局立案调查”的公告表示:由于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正在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紧接着,三联商社公告表示:截止到2005年底,公司控股股东山东三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联集团”)以及三联家电配送中心有限公司等关联方通过经营性渠道,已经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 2.1554 亿元。
虽然三联商社方面称: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款项,乃非常常见。但是,无风不起浪,此番公告也恰好与民间一直流传的三联集团资金链紧张的传闻相对应了起来。
在2001年以前,三联商社的前身三联家电甚至还和国美、苏宁一起并称为中国家电连锁业的三强。
然而,在此后中国家电流通业公认的三年的黄金时间内,具备了很强的先天优势的三联却把企业的过多的精力放在“造城运动”中,开始了企业的多元化之旅。
在三联的领导人看来,在未来几年中,家电连锁业领域将会更加激烈,企业的利润也将会进一步摊薄,与其把资金放在这样一个利润率可以预见的日渐微薄的“夕阳产业”中,倒不如重新去寻找另一个“蓝海”。
三联的想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长期以来,由于三联家电在家电流通领域的强势及相应的销售力,家电制造商要进入三联家电的销售平台,就必须给三联店面费、进场费、销售返利甚至是延期付款条件等等。于是,产品的差价利润不再成为重要,。重要的是由于至少三个月的延期支付的货款而产生的现金流,已经成为了三联等家电流通商们的没有期限的“无息贷款”,只要家电制造商的产品不撤离三联的柜台,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有一笔长达三个月的巨额的资金供三联们无偿使用。借鸡生担、借力打力,用供应商们的钱,为本企业去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在三联的眼里,所谓的家电这一主营业务,也就逐步的演变成为了三联进军其它产业的融资平台。在高利润的诱惑下,三联先后进军了房地产、网络宽带、传媒等等时下热门产业。并获得了相当的利润。
其实,三联的这种利用供应商的“鸡”生自己的“蛋”的做法在时下的家电流通领域,很是常见。国美、苏宁在房地产业均有建树,永乐在也发展家电连锁的同时,也在经营着灯饰销售、家居装饰和建材等业务。
只不过,三联的做法相比其它家电流通商而言,更为赤裸。在2003年接手“郑百文”后,三联也仅仅是把整个家电业务中的销售部分整合进了上市公司,而把关键的物流、采购等部分统统独立出来,上市公司要销售产品,就必须向独立的三联采购公司采购,需要三联物流公司提供物流支持。很明显,三联如此做法,就是想在逃避上市公司监管的前提下,通过关联交易把三联在家电领域的现金流全部转移到非上市公司部分,然后再向其它行业转移。
严格说来,只要没有违法,三联的做法无可厚非。然而错就错在在高利润熏陶下已经瞧不起家电销售业务的三联,没有意识到虽然家电销售业务本身不可能产生多大利润,但是其提供的巨大的现金流却是别的产业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01年开始,三联的家电销售业务就一直是原地踏步,没有多少进展。根据其年报统计,在整个2005年,三联仅仅开了20来个加盟店。而在2001年以后的家电流通领域,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与之相对的是,单店的销售收入一直在呈下降趋势,规模优势也越来越成为家电连锁竞争的最重要的筹码。因此,家电连锁领域一直是新闻不断,开店不断。国美、苏宁等传统双雄甚至都推出了“百店”计划,此外,永乐、大中、五星等新兴连锁商也纷纷通过店面规模优势杀进迅速成长起来。反观传统三强之一的三联,由于集团的不重视,在规模上已经早早被甩出了流通业列强的位置。随后,失去传统的地位和规模优势的三联家电自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报亏状态。
由于三联家电的业绩的持续下降,也使得整个三联集团在资金链上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由于三联在本可以给其它产业带来巨大现金流的家电销售领域一直缺乏突破,开店数量不多,由此,给集团其它产业能带来的后续的现金流就越来越有限,而缺乏巨大现金流支持的房地产、IT等产业也因此而发展停滞,最后,带来的只是集团几乎所有业务都处于一个只能维持,而不可能发展的状态。
在这方面,国美电器可以说是三联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一方面,国美电器大力发展家电连锁,扩张家电连锁门店,由此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门店越多,其由于延期支付而所能获得的现金流就越多,而与此同时,国美又把这些现金流的大部分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然后再用房地产领域获得的超额利润来反哺家电连锁业务,支持家电连锁业务的更大发展,如此,国美在家电连锁、房地产领域均取得了足够的地位和利益,实现了现金流的长期的良性循环。
三联的教训和国美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企业要讲利润、将回报,但是,与此同时,一定要清楚你的主业。主业可能并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利润,但是却一定能决定企业的生死。
原载:《当代经理人》杂志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