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行业:家电零售市场 兑现指数:★★★★
现场勘察
2006年的国内家电零售市场颇为热闹:
4月21日,永乐决定和北京大中签署协议,实施全面战略合作,拟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永乐与大中的股权合并;
7月25日,永乐又突然与国美达成合并协议,国美电器无条件收购永乐,永乐退市成定局;
10月23日,大中电器宣布,解除与上海永乐的《战略合作协议》,没收1.5亿元定金,并提请仲裁;上海永乐则坚持要将与大中电器的“婚约”进行到底。
就在大中、永乐闹翻脸的时候,国美欲间接收购大中,大中拼死抵抗,苏宁、百思买等企图染指大中的各种传闻也闹得沸沸扬扬。
大中,命归何处?
推理过程
欲推算大中未来的命运,首先需要弄清上海永乐为何在“爱”上国美的同时还要“赖”着大中不放的真正原因。
其实,早在上市前,永乐管理层与摩根斯坦利等外资股东就签订了一纸很可能让永乐失去控股权的“对赌协议”。为不让控制权旁落,上海永乐将筹码压在了收购大中电器上,各怀目的的双方在2006年4月中旬达成了收购计划。
然而,早就有意收购永乐的摩根斯坦利怎么可能让永乐“解套”?在摩根斯坦利的全力阻止下,永乐股价大跌,造成大中电器对此前双方互换股权方案的不满。加上商务部已暂停内地公司持有境外上市资产审批,永乐希望通过收购大中来实现“对赌协议”中的利润指标难上加难。
与其将来被贱卖,不如趁现在卖个好价钱。在这一情势之下,永乐陈晓才向国美伸出了“橄榄枝”,这才有了国美并购永乐的新闻。
永乐此举却把大中电器推入两难处境:如果继续保持与上海永乐的联姻,就只能认国美电器为“老子”;如果想继续与国美竞争,就只能解除与上海永乐的婚约。显然,大中选择了后者。
时至今日,国美收购大中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一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中和国美已经成为死对头,投入国美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二是国美在北京有45家门店,大中是73家,在门店布局上与大中重复冲突甚多,如果大中被国美并购,那国美势必会将大中原有门店关闭不少;
三是在全国拥有110多家门店的大中,早就是国内外家电零售巨头觊觎的一块肥肉,如果国美欺人太甚,大中很可能将自己贱卖也不会让国美如愿。
实际上,大中几乎不可能独自成为全国性品牌,面对国内家电连锁行业大规模整合已然拉开的序幕,大中被收购几乎已成为定局。
在这场围绕大中的收购游戏中,国美出局是迟早的事。那么,大中最有可能“花落谁家”呢?
卖给“百思买”?虽然大中的北京门店对百思买来说相对价值最大,但是,大中如果卖给百思买,一来出售给外资企业面子上不好看,二来国家众多相关部委的审批程序太过繁复,难度较大。
卖给英国全球第二大家电零售商狄克逊?这会让大中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此,最后的选择就剩下苏宁了,而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据从大中总部获悉,除了出售价格为30亿元这个基本条件之外,对于收购者,张大中本人有一个理想的合作排序原则:第一为苏宁,第二为百思买,第三为国美。苏宁高层透露,大中已经明确向苏宁表示了希望“被收购”的主动意向。大中总经理宋红已经到南京苏宁总部做过具体调研考察,主动向苏宁抛出了红绣球。而苏宁仅在北京拥有27家门店,正好也需要在北京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最好的捷径就是收购大中。
从某种程度而言,苏宁收购大中同国美收购永乐一样有其必然性。内因是家电连锁行业发展到了“临界点”,经过了几年高速扩张后的企业各种矛盾冲突比较突出,加速整合是必然的趋势。外因是百思买与五星合资进入中国家电市场,对国内家电连锁企业造成了压力。如果苏宁选择收购大中,对于强化其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战略布局,确实意义重大,而且最有可能。
对于“洽谈收购大中”之事,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虽然总是用惯有的外交辞令表示:“苏宁在全国性扩张发展步伐中,只要有合适机会,当然乐于与业界同行深层次合作。”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苏宁投入大量资源到上海,保证每周在上海新开一家门店。但对北京的扩张迟迟按兵不动,同样重要的京沪两地投入如此悬殊,也应是给拿下大中预留的后手。
综上所述,我们预言:2007年,苏宁收购大中电器!
冲击波
如果此预言实现,中国家电连锁行业将会出现新三足鼎立的格局——国美(永乐)、苏宁(大中)、百思买(五星)。从销售额、门店数量等量化数据上来看,企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而在门店运营效益、赢利模式、系统管理能力、IT物流等方面,各家都会加速整合以提升企业质量。
成败界点
此预言成败的界点在于:在收购主体上,关键要看大中电器的态度,如果张大中忍辱负重而委身于国美,或者抛弃顾虑而选择百思买亦或狄克逊,则该预言不成立;在收购时间上,如果大中与永乐的官司不能在数月内解决,大中能不能在2007年卖出自己则有很大变数,因为大中要出售,首先要解决与永乐的纠纷,否则,其他公司也只能一边与大中谈判,一边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