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以“大买家”的身份亮相于国际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约有60%在2005年以前就已经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如联想、TCL、华为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已经超过国内。2004年以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单笔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收购案几乎没有。2004年开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大单”频现。

  研究跨国投资的学者邓宁(Duning)认为,各国经济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在第一、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流出规模可以忽略不计。进入第三阶段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4750美元,此时外来直接投资放缓,而对外直接投资加速,企业纷纷向国外投资。目前进行海外拓展的中国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进入了邓宁定义的“第三阶段”的范畴。或许可以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翻开新的篇章。

  总体看,我们的国际化程度还相当低。目前中国约有6000家境外企业,仅占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的0.4%,投资额仅占世界的0.55%

  一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更早,中国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就已经走了出去,典型的代表是五矿、中粮、中化等传统贸易公司,以及中远、国航这类业务本身就具有国际化特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之后一度兴起建立海外“窗口企业”,也是国际化早期的一个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企业国际化也逐渐多样化,呈现以下几种模式。

  寻求市场——开辟国际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国际化”逐渐兴起。而出口贸易,仍是走向海外的主流方式。许多行业的“隐形冠军”如瑞贝卡假发、贝发文具等,都在海外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除了单纯的出口贸易,许多中国公司开始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这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模式。福耀玻璃在进军北美市场时,曾设想自建工厂生产汽车玻璃,但随后发现无法承担劳动力成本,立即退步为分销中心,只做市场开发和售后服务;同仁堂从1993年起,以参股的形式在香港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之后每年都以平稳的速度向境外发展,如今已在全球的1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0家分店;温州知名皮鞋商康奈从2001年1月在法国开设第一家康奈皮鞋专卖店以来,目前海外开设的专卖店和专卖柜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个;格兰仕则以OEM的方式获取了海外的销售渠道。

  另一种获取海外营销渠道的方式是并购。1998年,万向集团以42万美元收购美国舍勒公司的品牌、专利、设备及市场网络等主要资产,直接获取了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渠道和当地品牌。有了销售网络之后,有的中国企业进而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比如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建设汽车组装厂,成为国内汽车厂家在国外建的第一家独资整车企业,目标是辐射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欧市场;海尔在美国和欧洲,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

  开辟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中国企业也遭遇过惨败。2001年,倪润峰为实现长虹的海外战略、打开美国市场,选择了当时在美国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家电经销商APEX公司作为海外销售渠道。从2001年7月开始,长虹彩电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但直到2004年,才曝出APEX拖欠长虹应收账款近40亿元的大窟窿。

  寻求技术——提升核心动力

  传统行业的公司,常常通过国际化来获取先进技术以提升竞争力,汽车、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最为典型。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和英国罗孚汽车,就是为了获取研发能力和技术平台。此外,技术快速更新行业如电子、信息公司,也常常采用海外并购的方式获取先进技术,以赢得时间。2003年,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部门,进入了TFT-LCD领域。获得技术之后,京东方将技术和业务转移到国内,投资兴建生产线,并通过控股下游厂商扩展TFT-LCD的全球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显示器生产商的控股股东。

  然而,以寻求技术为目的的跨国并购,风险往往难以估量。2001年,华立通过收购飞利浦手机研发部门,进入了CDMA手机领域。当时人们认为,此次收购让华立拥有了600项CDMA核心技术专利,从而切入了手机业务的核心领域。然而,之前飞利浦与美国高通之间的一些知识产权安排,使得华立根本无法分享高通CDMA专利技术。2005年1月,华立与大唐签署了TD-SCDMA终端合作协议,意味着华立放弃了对撼高通芯片核心技术,开始在市场空隙中寻找生存空间;京东方的韩国子公司日前也传出破产危机。可见,基于国际并购提升技术不但需要对行业了然于胸,还需要了解国际法律规则,否则很容易陷入两难。

  除了并购,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已经走得更远——在海外自建研发机构。位于萧山的浙江佳力科技,2003年开始研发国际化,在德国鲁尔建立了“佳力德国研发中心”,研发了一系列世界顶尖技术。至于中兴通讯、海尔、华为、联想等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的举措,更是耳熟能详。

  寻求资源——获取最优配置

  随着多年来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增长,能源企业对于资源的要求常常难以通过贸易来满足,或是不够“经济”,这时就产生了通过国际并购来获取资源的需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每年都会在海外发生多起油气资产的收购。近年来,把持全球近80%铁矿石资源的三大巨头通过“价格联盟”,对铁矿石漫天要价,更是触发了中国钢铁企业通过国际化并购控制上游产业的需求。

  资金也是一种资源,在国际范围寻求资金,是更为广义的国际化模式。上个世纪90年代,一批国企通过发行H股在香港获取国际资金。如今,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型国企以及新浪、百度等新兴产业,纷纷通过境外上市来获取资源的全球配置。上市地点也从最初的香港联交所和纽约交易所,扩展到香港创业板、纳斯达克、新加坡交易所等等。境外上市对于企业国际化的意义远不止于资金,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和文化的接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符合当地的公司治理需求和证券监管要求,这本身就是在为经营的国际化作准备。然而,这个过程的代价往往也非常巨大。据估计,中国在美国上市的46家公司为应对美国证监会新实施的萨班斯法案,直接投入的费用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在决定资本国际化之前,这些成本不得不考虑。

 中国文化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

  总体看,我们的国际化程度还相当低。目前中国约有6000家境外企业,仅占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的0.4%,投资额仅占世界的0.55%。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仍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平均投资额约10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地区分布也不均衡,港澳地区仍是内地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据点。此外,国际化经营的总体成绩还不理想,能够盈利的只占55%。

  二  四大新动向

  根据以往每年平均25%左右的发展速度预测,未来五年内,中国的对外投资额会达到600亿美元左右,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占比会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时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面临更为复杂的背景,并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和新动向。

  政府管制放松

  中国企业国际化,一个很大的“障碍”来自政策,尤其是外汇管制和投资许可审批,手续繁杂、耗时长。2000年中央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可以解读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自此之后,政策逐渐变得宽松。2002年10月,外汇局启动外汇管理改革试点;2004年底,对境外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的政策出台。今年7月,境外投资购汇额度限制被取消。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企业对外投资将获政策激励。伴随着管制的放松和政策的支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脚步定会呈现加速的趋势。

  无形的“壁垒”

  这些年,来自海外市场的反倾销、过高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以及知识产权诉讼等方面的阻碍加大,已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绕不开的壁垒。思科诉讼华为知识产权案、欧盟针对我国打火机的CR法案都是壁垒的种种表现。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收购有67%不成功。几乎中国企业的每一次海外并购,都会在东道国遭遇到政治方面的责难,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就是对国际政治阻力的估计不足。

  国际化就意味着利益的交织与冲突,面对壁垒,抱怨毫无助益,中国企业应该学会国际商战中的应对之道。福耀玻璃曾经面对PPG公司的反倾销诉讼,由于PPG在亚洲没有生产基地,如果与福耀合作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福耀在欧美没有工厂,PPG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福耀提出的双赢之策是:由福耀负责生产,PPG负责北美市场的物流和销售渠道。在利益的“调解”下,PPG停止了对福耀的反倾销调查。温州鞋在海外遭遇贸易壁垒,温州哈杉鞋业的应对之道是——在意大利和尼日利亚开设分公司,以规避风险;奥康集团则与意大利合作生产GEOX鞋,GEOX让奥康进入全球销售网络和设计开发领域,免受反倾销的困扰。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贸易格局,国内企业渐渐从被动承受转变为积极应对。不久前,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个专门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民间机构,面对国际化道路中的障碍,中国企业也从单打独斗逐渐转变为抱团应对。

  人民币升值背景

  虽然政府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言论始终谨慎,但过去的一年多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攀升已成不争的事实。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但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却有另一番意义。近邻日本在本币升值后,就曾掀起了海外并购的狂潮。1985年,日本签订“广场协议”,随后日元开始升值,用日元购买海外资产变得更加“便宜”。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超过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达到21起,到1990年更是达到顶峰,当年国际并购的次数就有45次。

  目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还很小,并不足以形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直接驱动。但长远来看,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趋势难以改变,由此预见,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活动将方兴未艾。目前,手握现金图谋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也不妨审时度势。如果并购迫在眉睫,可以通过外汇金融工具,来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如果收购并不紧迫,则可以等待一个更为划算的交易时机。

  先引进来,再走出去

  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涌入中国,“猎取”中国企业作为并购目标,这个看似“逆向”的国际化过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今年8月,法国品牌SEB成为中国最大的炊具品牌苏泊尔的战略投资者,并将最终控股苏泊尔。虽然很多评论都在叹惋又一个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但硬币的另一面是,SEB的进入为苏泊尔品牌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因为目前苏泊尔仅在东南亚、越南占有一定优势,进入成熟市场非常困难,SEB则能支持苏泊尔在这类市场成为其外围品牌。用股权换来国际市场,这是苏泊尔的选择,也成为他们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快捷路径。

  中国企业要成功走向世界,不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还要提升管理水平,并赢得东道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长久地走下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73399.html

更多阅读

不忘初心企业发展之路 人民币升值后的企业发展之路

  从2005年币制改革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24%!我国大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破产死亡的危险。伴随着美元复苏,现在人民币汇率已然适应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已经做出分析,在未来三年(2012——2014)内,人民币会大

流放之路巨坑超越联盟 中国大学生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创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大学生的选择。在国家提倡创新的今天,中国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也越走越宽,更加多元。    22岁的大四学生郑达就读于外交学院,这所学校被许多人称为“中国外

中国家具出口企业排名 中国家具企业出国之路

匈牙利中国品牌产品贸易中心 拓宽中国家具企业出国之路 中国家具行业近20年来的高速发展,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1978年,中国家具产值仅13亿元,2004年底,中国家具业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家具业总产值超过60

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无论中国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无论中国企业是否愿意通过国际化来实现持续的增长,从时间上来看,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品牌实现真正国际化的关键阶段,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二十年前很多跨国企业走向中国,现

声明:《中国文化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为网友倾城孤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