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太阳能产业化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十几年蓬勃发展黄金时代,这一进程轰轰烈烈而广为人知。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之前,中国的太阳能技术蛰伏了数十年,高校和各能源研究所等机构成为中国太阳能发展低谷中最后的伊甸园,在很长的时期内为中国太阳能保留了日后点燃升空之力的星星之火。
直到如今,作为一定程度上掌控着太阳能前沿技术的高等学府,依然在太阳能这一新型领域拥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在太阳能产业化、市场化愈加深入的今天,名校效应在太阳能行业依然有着强大的市场。
2000年,当时“北大四季沐歌”太阳能面世,北大的新能源中心第一次正式授权企业使用北大太阳能技术,这标志着北大的太阳能技术产业化的实践,在太阳能领域,北大与清华,这两个竞争而又依存的百年名校,正在把他们的触角深入进来,太阳能行业的高校品牌群初现端倪。六年来,深刻烙印着北大与清华光环的四季沐歌与清华阳光,“双城记”般的精彩大戏在太阳能领域隆重上演着。
然而高校品牌也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品牌的太阳能良莠不齐,数量众多,也已经成为中国太阳能行业的一大现象。各高校的品牌——无论是合法企业还是非法挂靠——都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市场对高校效应依然非常买账,各色杂牌小厂以挂靠高等院校为圭臬,乐此不疲,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之火。
中国太阳能的名校之源
中国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具体说就是中国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它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正逢世界太阳能发展的普遍低潮时期,此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曾让西方发达国家关注太阳能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然而,随着能源危机的缓解,对太阳能的投入随之急剧减少,太阳能陷入漫长的低潮之中,中国太阳能就在世界太阳能的一片萧索之中开始悄悄萌芽了。
八十年代初,中国太阳能技术在一批海外归来的有志之士的研究之下,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几大高校是他们默默无闻的重要舞台,清华、北大等高校开始成为中国太阳能,尤其是真空管技术的高地和策源地。选择性吸收涂层以及多靶多膜等技术以出色的性能,奠定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大发展的基础。
毫无疑问,高校在中国太阳能的发展历史的坐标中是有目共睹的,既是技术的发源地,也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化推动力量之一。高校深厚的科研基础和技术实力,使中国太阳能早期发展获得了持久的动力,通过校办企业自身技术转化以及和国内企业展开合作,使太阳能技术走出了实验室而走向了市场前沿,极大推动了中国太阳能产业化进程。
就这样,中国太阳能在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积淀之后,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迎来井喷式的发展,产业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太阳能热利用最大的市场和生产基地。
技术是唯一竞争力?
技术,只有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共识在太阳能行业也是一致的。
高校品牌的众多优势,可以归结为高校的资源和形象优势,体现为高校的技术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公众对高校品牌的信任,这种信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迷信。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类所谓的高校“品牌”就是最好的体现和证明,大部分是非法挂靠高校资源,误导消费者,成为市场的痼疾和毒瘤。
高校品牌的优势在于高校所带来的整体形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术支撑。在中国,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掌握了大量的科研资源、经费,汇集了众多的实验室和技术攻关课题,形成了自己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这种情况在长期没有利润可图的太阳能领域尤其突出,向来乏人问津的太阳能技术和应用在高校的实验室一直都在进行,并没有因为市场化前景黯淡而停滞。
纵观中国太阳能的发展史,就技术层面来讲,可以看一部高校技术孵化、嫁接的产业化过程。高校背景的技术壁垒,折射在太阳能热水器尤其是其核心部件真空管产品上,让四季沐歌和清华阳光等正统高校背景品牌拥有了颇为响亮的市场卖点和号召力。四季沐歌的高温双效管、三芯管,清华阳光的紫金管、晒乐管均突出以北大技术、清华科技为支撑,为其真空管产品的最大亮点,并因此在市场终端受益良多。
在市场上,技术牌也是高校品牌的最重要的王牌,终端一副“高校为王”的架势。这中间出现的“伪高校”品牌遍地开花的情况,也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市场和公众对高等院校技术权威的崇拜和迷信心理的利用和恶意作弄。动辄某某高校技术,某某高校企业,在消费者的耳膜之中聒噪不已。在某些人的眼中,高校技术就是一块金字招牌,百试不爽的市场利器。
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校的号召力依然强大。然而如果高校品牌只抱着这杆大旗不放,裹足不前,只能是画地为牢,在市场化的产业趋势中失去活力和进取心,丧失发展的动力。
高校品牌向何处去?
不可否认,高校品牌能够得益于高校的品牌支撑,可以给消费者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安全感。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一天然“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对众多真假难辩的高校品牌,消费者似乎正在失去耐心和信任,变得更有免疫力和判断力。众多虚假高校品牌正在步入寒冬,挣扎在死亡线上,要么放弃,要么改变,市场显然已经对它们失去了耐心。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让中国的消费者逐渐地理性起来,高校品牌的光环正在日渐黯淡,正在向它固有的心里档位靠拢。
高校品牌往何处去?生死命题正在拷问前进中的太阳能产业。就技术层面来讲,高校可以凭此核心竞争力执一时之牛耳。然而高校却在完全市场化的商业实践和实业操作中显露出种种不足的方面,诸如体制性的固有弊端就逐渐凸显出来,对经营和市场运作的不熟悉,不敏感,反映速度慢等在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往往受制与人,后继乏力。可喜的是,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已经出现了可贵的多种尝试,也反映出在目前困局下高校正在积极试图求解这一非技术性难题。
目前在市场上,和高校有关的太阳能产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校企合作,“校企分离”,高校提供技术成果,企业专注产品推广和市场运作,比如四季沐歌。一种是高校的校办企业,比如清华阳光。另一种也是大部分是非法的傍靠,借高校概念利用消费者迷信心理,实际上与各类名校无任何关系,目前市场上绝大部份以名校冠名的太阳能品牌都属此种类型。从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长期利益和趋势来看,只有也只能前两者才能真正在日后的竞争中活下来。如何与众多杂高校品牌有效区隔,保护自身形象和利益不受侵害,也是前两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作为高校品牌的翘楚代表,模式相近、根基不同的四季沐歌和清华阳光也正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这是两个企业基于自身特质自觉不自觉之间形成的不同前进方向,在发展中调整适应,摸着石头过河。
很明显,四季沐歌等作为正宗的高校品牌则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受益。与清华阳光相比,很显然,四季沐歌是新生代。如果说清华阳光作为老牌高校太阳能企业的代表,俨然大家风范,厚重的积淀和技术背景被赋予了传统高校品牌的气质,那么作为北京大学的长期合作伙伴和技术的嫡系传人,四季沐歌似乎从开始就秉承了北大的某些特质,意气风发,颇有北大思想自由般的特立独行风格让市场为之一振,喊出了“管好才管用”、“管好热水器才好”的推广口号,很出位地宣称要成为“太阳能中的海尔”,颇象气势逼人的产业新贵。事实上,四季沐歌数作为后起者,却敢于革故鼎新,数次开风气之先的举动的确是让人刮目相看。四季沐歌公司在行业内是第一家采用影视演员作为形象代言人推广新产品的企业,是第一家在北京大学设立奖学金的企业,是第一家通过整合营销推广特级双效型太阳热水器的企业等等,这一切都展示着这个后来者拥有技术优势而又脱离体制制约的活力和锐利形象。
而最让同行和市场惊讶并认同钦佩这个新秀企业的是2004年的“反光板事件”。在那之前,反光板是太阳能的基本配件之一,理论上可以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吸收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冬天积雪使太阳能负担过重,反光板蒙尘使反光能力低下,反光板兜风导致太阳能跌落伤人等事件层出不穷。然而市场已经接受了这一部件,广大厂商明知其弊却不得不坚持使用。四季沐歌在当年三月果断决策,停止使用反光板,这一逆风举动引起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一片哗然。但最终,效果说明一切,各厂家也随之取消反光板,消除了隐患,提高了太阳能的安全度。四季沐歌的敢为天下先、为消费者和产品负责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能源建设的框架中和太阳能产业逐步主流化和核心化的背景下,太阳能的“高校系”品牌作为中国太阳能行业掌控着中国太阳能技术与市场的最佳沟通通道和主流前进路线的一大“类型品牌”,需要更多地承担起产业腾飞的重任。拥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市场口碑的真正高校品牌如何发挥固有优势,并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环境和市场嬗变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性,将决定中国太阳能“高校系”企业乃至整个太阳能行业的未来。毫无疑问,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有责任心和创新力的四季沐歌和清华阳光似的太阳能企业涌现出来。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中国太阳能专业评论人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