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颠覆常识的报导,会引发行业大地震吗?
最新出版的一期《南方周末》(2007年3月8日第1204期)中,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篇名为《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一项颠覆常识的最新研究显示,长期服用维生素明显增加死亡率》的文章。
文章说:根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一个研究小组的最新医学研究证明,长期服用维生素A、E和β-胡萝卜素3种补充剂将提高服用者的死亡率。更用黑体字强调指出“服用维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ß胡萝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维生素A死亡率增加16%,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能延年益寿……”
关于维生素的利弊之争由来以已,但如此颠覆性的结论,在如此“高端媒体”花如此大版面来报道的恐怕并不多见。虽然,南方周末发行量只有130万份左右,但其面对的读者群,却正是在消费者中占据极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如果再加上后期各种报纸的转载。短期内,对维生素的质疑十分有可能会成为社会上的争论焦点。
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有着10亿美元以上的维生素工业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上的:服用维生素可能预防疾病。但人们实际上是把自己推向了额外的危险中”
难怪,今天一看到此篇报道,同业人士都惊呼“这简直是维生素行业的灭顶之灾!”。话虽夸张,但此篇报道对消费者和行业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视。
谁对谁错尚无分晓,生产企业应该何去何从?
维生素究竟是补药还是毒药,医学界尚无定论。但中国是全世界成长最快的维生素市场,却是公认的。中国维生素销售的突飞猛进,始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非典"使国民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时之间高举"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的"维生素"成了热门话题。据报道,2003年1月到9月,仅21金维他销售额就达3.1亿元,2003年其年销售额突破4个亿,2004年更是高达8个亿。而2004年,我国复合维生素产品市场的年产值是40亿元人民币左右。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也许从侧面可以看出,维生素行业诱人的“市场容量”。
不难想像,这篇像炸弹的文章,这措手不及的一炸,会给这个市场,尤其是春季旺销的市场行情带来何种的影响!
如果把这个情况比作一个公关危机,笔者认为,对于维生素生产企业来说,至少要做好三件事,来应对此次危机——
1、专家来说话、真理要靠辩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维生素究竟是好还是坏,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哪个企业说了算。必须依靠权威的专家来讲。
对于这一最新研究结果,中国的营养专家是有着不同的观点。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徐筠就表示——这项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外国人的用药习惯和中国人不同,所以在中国,我们还是会建议通过服用适当的维生素来保证营养均衡。
企业在这时刻,就需要在第一时间,组织大量的专家、学者,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对维生素是好是坏进行一次大讨论。从而让消费者对此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考虑与政府相关部门一起联合,开一次大型的健康论坛。当然,这些活动,最好都是公益性质的。
2、队伍速培训、事实来说服
在地面的销售工作中,企业必须及时根据有关情况,编写一套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包括各种科学的知识、专家的意见、亲身感受的消费者实例等各种内容。及时、全面的培训销售队伍和店员。从而能给一知半解的消费者以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说法,让消费者能够打消心中的疑虑。
3、投放要加大、媒介关系要“拉好”
除了地面的工作之外,企业有必要加强在高空的传播力度,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通过一些科普性的文章,打消消费者的疑虑。一个是与媒介拉好关系,将有关不利消息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马利君,电子邮件:jun0023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