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以一种方式而不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有它存在的逻辑必然。而这些规律同样可以用于解释公司的演进。
作者简介:孟庆祥,企业管理专家
1898年,美国经济学家凡伯伦提出:“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
马歇尔也宣称:“经济学的麦加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动力学。”
生物进化论实际上揭示了一种逻辑规律,它是主导动植物的行为或者特征背后“看不见的手”。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以这种方式而不是另外一种方式存在,有它存在的逻辑必然。
疯狗为什么见物就咬,其实是疯狗病毒“很有智慧”的原因。病毒谈不上有思考的能力,但是它的“行为”却非常合理,越是毒性大的病毒传染性越强。它的内在逻辑是病毒的存在即依赖宿主,又对宿主造成破坏,毒性大、传染性弱则导致它本身很容易灭亡。所以,毒性和传染性的组合中,毒性大、传染性弱是一个不合逻辑的存在,因此自然界只会选择另外三种组合。生物进化几乎揭示了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若干逻辑。而这同样可以揭示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规律。
野草与乔木的竞争
“为什么伟大的经济奇迹没有催生伟大的公司?”这是吴晓波对中国企业的追问,周其仁也困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成长了,企业却没成长?
我们或许可以从生物群落的基本演替规律来寻找答案:
一片气候适宜的废弃耕地,首先长出的是野草;过几年,灌木丛就会取代野草,占据统治地位;再过若干年,高大的乔木就会逐渐将矮小的灌木排挤出去;最后,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昆虫、动物就会逐步迁徙过来,繁衍、生存和竞争,形成一个比较复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从野草到乔木的演变是非常自然的,因为野草、灌木和乔木这些植物需要争夺的都是土地、阳光、水等资源。野草率先占领阵地是因为它具有较为强大的繁殖能力;灌木繁殖能力虽然不如野草,但是由于它的寿命长,是多年生植物,通过岁月的积累,长大的灌木就会形成对野草的竞争优势;乔木的优势则在于它的高度,年头再长一点,乔木就会比野草和灌木获得更多的阳光资源,于是它自然成为新的植物世界的统治者。
从进化的角度看,中国缺乏伟大的、长寿命的企业正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过程,而非一个悖论。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当一个行业进入了巨大的恐龙统治阶段时,产业的演化就到了最后的阶段,整个行业的发明创造速度降低到较低的水平,行业增长率也趋于平稳。因为通常来说,行业增长率非常高的情况下,竞争强度就会相对下降,小的公司就会有机可乘。中国具有伟大的经济奇迹、却没有伟大的公司,公司在寿命和规模上都没有发展到很高级的水平,这正好预示着中国经济的自然演替尚有很大的空间。
有人不禁要问,那么韩国模式和日本模式都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何解释呢?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其一,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历程看,这两个国家的大公司得到了政府的巨大扶持,它并不是一片废弃的耕地,而是开始就在这片土地上栽种了乔木的树苗;其二,韩国和日本整个经济演化的过程和它们的环境有关,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上来说,它们都是相对比较小的土地,在狭小土地上的生态环境是相对单一的,像中国这样一片广袤的土地,必然会存在更复杂的生态环境,自然演化的经济可能更有利。
Google的创意是如何流行的
为什么很多重要的发明都是在资源非常匮乏的车库里,而不是具备各种优势条件的大公司?
哪些行业会趋于集中?哪个特征可以预示一个行业处于成熟期还是生长期?
为什么不同类型的公司、公司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
为什么“杀手型”业务或者产品总是可遇不可求?
……
进化的逻辑几乎可以揭示所有的疑问,其原因在于企业处于竞争的环境中,它的生死存亡总是与周边的环境,各种各样的经济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斗争。
近几年最为耀眼的Google,看起来非常类似于一个了不起的进化实验室,员工通常没有被固定指派的任务,员工之间尽量消灭层级,资源和权限要靠自由竞争争取。Google认为“杀手级”产品或者应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希望获得尽量多的创意,通过自然选择机制碰巧撞上一款“杀手级”的畅销产品。
Google的这种逻辑是相当符合进化规律的。“假如杀手级”产品是能够被发现的,那么这种产品一定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否则就是不可求的,必须依赖自然选择机制。这种观点看似消极,事实上却符合自然规律。这就像永远不可能发明可靠的数学炒股工具一样,假如有一种准确方式可以预计某个股票两个月涨20%,那么这个价格必然已经体现在当前了,于是买进的机会就不复存在。
那么企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靠变异和选择规律。正如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认为的那样,规律只能被洞察不能被设计,Google看似被动的忍受变异,接受自然选择的挑选,实际上遵从了内在的逻辑规律。Google也像其他人一样,任何一款发明都非常希望它能流行,但也坦然接受流行或者“杀手型”业务很难控制这个内在的逻辑必然。
定向选择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除了进化的推理方法以外,自然选择的方式与经济发展有着同样的规律,那就是分裂选择、定向选择和稳定性选择。其中,当外界环境的变化不利于正态分布的生物一端时,就会淘汰这端的生物,产生定向进化的效果。现在使用抗生素消炎比30多年前的剂量增加了100倍,其原因就在于病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了定向进化,在一次又一次的与抗生素的斗争中,总是保留下抵抗性强的细菌,淘汰抵抗力弱的个体,于是定向选择使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200年前李嘉图发现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会使各自发挥比较优势。例如,中国的一个程序员的直接成本只有美国的1/10或者更少,于是中国的程序员在竞争中就具备了比较优势,程序员密集型行业就趋于向中国流动,一些可以拆分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就会被外包出去。从进化的角度看,其效果就相当于定向选择,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侵蚀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后,发达国家的创新、资本密集型、复杂型产业和劳动就会形成,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等企业活动就缺乏自然选择的机制,所以总是从模仿的低端产业起家。相对落后的国家缺乏原创的发明和创新,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和科研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相对落后国家缺乏选择创新的环境。
物种分化与保守的成因
为什么联想在多元化中收购了那么多的公司却没有发挥规模优势,孵化成功?为何那么大的公司不缺任何资源,但缺乏原创,要到小公司去购买?
这得从《物种起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说起。除了自然选择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祖先学说。共同祖先学说表明世界上数千万种物种都是寒武纪少数生物的后裔,生物之所以进化出这么多的
种类是不断分化的结果。
这和经济或者产品世界多么的相似,经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经济形态和产品不断分化的历史,一个公司一旦占领了一个可能成为分化点的分支,不起眼的幼芽就可以长成繁茂的枝杈。从最近20年科技发展的短暂的历史看,现今的巨擘都是当时一个小的不起眼的幼芽,他们之所以能够长大,是因为占据了一个有利的分化机会。
如果追根溯源,成千上万种产品都是从少数几个品类分化的结果,较早的产品是缺乏区别的计算机,后来则分化出各种不同用途的计算机,有大型机、小型机还有服务器、手提电脑等。较早的汽车是福特的敞篷车,后来则分化出旅行车、越野车、轿车、跑车等等。
有人说这不过是市场细分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不对,因为分化和细分的区别在于分化并非对现有市场的分割,它更类似于伴随着成长的分蘖。
进化论有一个分布区域不重合原理。当自然选择的压力有利于每一种物种对环境以及与其他物种共同演进的时候,它禁止新物种的形成。从欧洲移居到北大西洋桑帕斯岛上的兔子,在400年中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地理隔离通常会加速分化,而缺乏隔离的物种就很难分化出新的物种,这就是所谓“传统与保守”的自然逻辑。
我们人人都知道托密勒的地心学说对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我们把它简单地归结于宗教势力。事实上,任何思想或者科技的流行都会阻碍新的思想和科学,不仅托密勒的地心学说阻碍哥白尼的日心说,实际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必须冲破牛顿力学体系禁锢。这并非我们所说的狭义的利益或者人格方面的原因,而是内在的逻辑决定了流行必然要得到众多的人支持,而所有的对“现有存在物”的支持,必然成为幼小的新思想、新产品的阻力。
我们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它们都在进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试图找到新的生存资源,这些尝试可否成功?我觉得进化论给出的答案是:符合进化规律未必会被选择,但是要违背进化规律,则一定会被淘汰。现在是我们深入研究进化论的时候了。